鲁迅曾去天津考察新剧

时间:2014-08-25 10:23来源:大西北网-天津日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鲁迅

 

    鲁迅曾经在天津度过了三天两夜,那是他在教育部任公务员期间,专程来天津考察新剧,时间是1912年6月10日至12日。


    鲁迅是从北京乘火车于10日下午到达天津的。作为教育部官员的他,时年31岁。中华民国成立后,设在南京的临时政府迁往北京,鲁迅随教育部北上,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二科科长,同时兼任教育部佥事。这个职务实际上工作很杂,其中一项工作是考察民间艺术,天津的新剧(近代话剧)在全国影响很大,他来到这里就是受命考察天津的新剧情况。其时与他的好友兼同事齐宗颐(寿山)一起出差至此,代表教育部来天津做工作考察。鲁迅与齐宗颐同年进教育部,又同在社会教育司任职,彼此交往甚密互存好感。所以可以想见这次的天津之行,鲁迅应该是很高兴的。


    这一年的夏天,洪水肆虐于中国北方地区,天津以及周边地区受灾严重。


    在人们的印象中,鲁迅对戏剧似乎不感兴趣,他的祖父曾经立下家规,凡是周家子孙均不许看戏。他祖父认为孩子要有独立的思想,不能成为追星族,追戏子会让孩子们堕落,当然这里带着某种个人情绪。但鲁迅这次来津看戏可是为的工作。


    从6月10日至12日,鲁迅先生在天津逗留了三个白天和两个夜晚,他住在什么地方呢?查《鲁迅日记》对来天津的记录是这样的:“6月10日,午后与齐君宗颐赴天津,寓其族人家。”由此可知鲁迅是住在了同在教育部工作的齐宗颐亲戚家中,那么鲁迅住的具体地点在哪里呢?日记中并没有明确记录。


    大概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正在南开大学鲁迅研究室任教,比较注意新发表的关于鲁迅的各种信息。记得曾在天津市政协编的《天津文史资料选辑》上看到一篇署名穆子荆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提到鲁迅的这次天津之行是住在他们家。


    根据线索,我多方打听,终于得知穆子荆先生的家住在红桥区西北角。当时粉碎“四人帮”已经五年,又正值鲁迅诞辰100周年之际,穆子荆先生已经越来越引起文化界的重视。街道的墙壁上常有穆先生写的各种宣传标语,如“干干净净,迎接国庆”之类,那字体是遒劲整洁而又雍容文雅的。穆子荆先生是当代着名书法家,原名家鼐,号炳炎。晚年则以“西园老人”、“梯云山樵”自号。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政协常委、天津市文史馆馆员。一生主工楷书,初学欧阳询,后宗翁同龢,既得欧书之严谨凝重,又得翁书之运笔神采,因而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他的家在大丰路先春园后面一个比较干净的四合院里,有几间平房,看得出来穆先生以前家境富裕。依稀记得我进去的那间好像不是正房。见到有人来访,穆先生是很热情的,因为他知道我已经读过了他的文章。当时我就问穆先生鲁迅来天津的情况,穆先生说当时他也就是十多岁的样子,我后来查了一下,那一年他已是12岁的少年。穆先生家的亲戚就是鲁迅的同事齐宗颐。在穆先生记忆中,鲁迅先生当时留着胡子,头发不长,衣着很朴素。为了招待从教育部来的客人,穆家特意准备了比较丰盛的晚餐。他还说鲁迅曾摸过他的头,看过他写的字。大概是因为行程安排非常紧的缘故,或许是习惯了南方饮食的鲁迅对天津菜不习惯,那一天鲁迅好像并没有在穆子荆家吃饭。


    从《鲁迅日记》中得知当年鲁迅来津考察新剧的情况。6月10日,鲁迅第一天到达天津后,从穆子荆家中出来就去较近南市地区的广和楼看新剧。可惜当时天津阴得很厉害,也许是怕下雨,观众来得少,广和楼没有新剧上演,于是鲁迅他们就转到丹桂园看了一出旧剧。这是鲁迅初次到天津的记录。


    第二天上午,鲁迅到天津日租界的加藤洋行买了一个领结和一双皮鞋。下午大概是没有新剧上演,他们便到天乐园看了一出旧剧。直到晚上,鲁迅和齐宗颐又执着地再到广和楼看话剧,这次看到了一出反映当时中国北方水灾情况的剧目《江北水灾记》,这出戏是以当时水灾为背景写民间苦难生活的,非常符合当时话剧反映时代的特点。演员主要是一些年轻学生。看完演出后,鲁迅觉得这出话剧“勇可嘉而识与技均不足”,这大约是对编剧、舞台、演员的综合评价吧。鲁迅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虽然鲁迅祖训不允许看戏,但日本街头和剧场经常会演出各种话剧,耳濡目染,鲁迅对新兴话剧也有很高的欣赏品位。从《鲁迅日记》中的评价来看,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当时中国的话剧正处在初创阶段,演员们对生活体验不足,在演出时对灾民没有体会,故模仿简单表面,再有就是仓促上阵临时编剧本,演员对剧情的理解也不是很充分。所以,鲁迅认为演员的演技和认识都没有到位。鲁迅对于这出新剧既有肯定又有批评,没有任何的个人偏见,今天看来他的意见还是很中肯的。这一天鲁迅他们接连看了两出戏,可谓尽职尽责地进行了考察。


    第三天,鲁迅一行在天津逗留了一整天。当时天气是“微雨”,具体做了什么,《鲁迅日记》中没有记载。我估计呆在穆子荆先生家休息的可能性很大,因为他们要坐晚上的火车回京。也许正是此时鲁迅看了穆子荆的字,12岁的少年几天来也熟悉了这个留着小胡子的陌生人,因此留下了一段难忘的记忆。当81岁的穆先生讲起这段少年时代的经历时,脸上充满了认真的神情。我们从文字材料中知道,鲁迅等是12日“晚自天津返北京”的。


    这是鲁迅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天津之行,穆先生记下了并告诉给人们。他当时知道我是研究鲁迅的,提出要写一段关于鲁迅的话送给我。我当然是求之不得,非常高兴,就要求他录一首鲁迅的诗。由于时间久远,旧日记始终没有找到,已经记不清是我二次到先生家取回,还是他在信中寄给我的了。现在我的手头保存着穆先生的一件墨宝,是录鲁迅《无题》诗“血沃中原肥劲草”和另外一首“椒焚桂折佳人老”.穆先生在落款中写道:“恭录鲁迅先生遗作二章以应铁荣同志之嘱,八十一叟穆子荆。”穆先生是1985年8月20日去世的,算来快三十年了。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鲁迅曾做过“处级”公务员
  • 鲁迅曾与顾颉刚、钱玄同交恶
  • 鲁迅是个“老孩子”
  • 鲁迅的父亲屡试不第堕落吸鸦片
  • 鲁迅是个多喜易嗔的老顽童
  • 鲁迅甘为人梯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