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甲虫1亿年不变模样 以吃小型恐龙腐尸为生

时间:2014-09-17 09:47来源:大西北网-南京晨报 作者:王晟 点击: 载入中...

    在地球40多亿年的漫长演化中,哺乳类动物究竟是何时出现的?中科院古生物所的专家有了新办法,利用研究远古葬甲虫对下一代的抚育行为,倒推出哺乳类动物产生的时间。原来所谓的葬甲虫就是俗称的尸虫,常常以夫妻档,成双成对地以温血动物或小型恐龙的腐尸为生,研究发现这些能上天入地的虫子甚至还会“计划生育、优生优育”.这项发现将在北京时间9月16日刊登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


 

 

神奇虫子夫妻店,专门从事“殡葬”业

 


    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黄迪颖研究员宣布他们的团队在道虎沟生物群发现的葬甲化石,将葬甲科的化石记录提前到了1亿3千万年前。提前到了中生代,也就是说它们和恐龙是一个辈分的。葬甲科的昆虫,简称葬甲,是昆虫大家族中的一个小科。有意思的是,一亿多年的漫长时间,足以让一些物种变得面目全非,而这些葬甲老祖宗们和现代的子孙看起来却没多大差别。黄研究员说,在生物进化史上,食物的改变是很多生物进化演变的动力,1亿多年的时间里,葬甲改不了吃动物尸体的习惯,口味没什么变化,生活习性就用不着改变,身体结构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同为昆虫,蚂蚁社会性特别强,有统治阶层的蚁后,也有卖苦力的基层工蚁和兵蚁,既有不同的社会分工,又有一哄而上的群体生活习性。葬甲虫则完全不同,从古到今,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习惯于夫妻档,雄性葬甲和雌性配偶分享一具动物的尸体,有专家曾分析推测,一只老鼠大小的动物尸体,一对葬甲几天就能吃完并且通过粪便分解成对土壤有益的物质。还有一一些葬甲则是通过掘洞,把尸体埋入地下并且在上面产卵,孵化出下一代,用尸肉喂养下一代。


    发布会上,记者们听着讲座,时不时发出犯恶心的声音,对葬甲吃食的照片直皱眉,但是黄研究员提醒大家:根据新的化石可以推断,葬甲这种小虫子可能成为目前已知的地球上最早的腐食性的“清道夫”,恰恰是靠它们从事这种“殡葬”行业,让各种生物“尘归尘、土归土”才能保持自然界的良性生态循环。


 

 

卑贱的小虫居然还会“计划生育”

 


    通过对化石和琥珀中葬甲的研究,专家们发现,也许是出现了天敌,到了中生代后期的白垩纪,葬甲进化出了一种“发音锉”,在受到天敌袭扰时可以用“发音锉”发出尖锐的鸣声吓退其他的掠食昆虫,这是一种巧妙的生存策略。


    另外,黄迪颖介绍,有的专家将现在的葬甲“发音锉”截去,发现它们的下一代就不能正常发育。所以葬甲的鸣声也是和幼虫的一种重要交流教育手段呢。


    特别让人惊奇的是,这种经常从事地下殡葬工作的小虫子,看似卑微,却会“计划生育,优生优育”.专家们发现:葬甲把卵产在动物的尸体上,幼虫孵化出来以后,头两三天靠父母分泌的褐色液体养活,之后则是靠母亲的反刍喂食动物的腐肉继续成长。但是在食物不够的情况下,母葬甲竟然会在一群挤着争食的幼虫中,挑出落在后面的吃掉--通过这种方式保证最强壮的后代可以依靠充足的食物长大成熟,然后钻出地面,展开翅膀,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延续种族。


 

 

帮助破案的“尸虫”有了新用处

 


    由于食性的关系,葬甲多属于地栖性甲虫,平时较常在地面爬行,在动物死尸附近偶尔可以见到它们飞行前来觅食。有时候它们也会在野外人类的尸体旁出现。人类因此也称葬甲“尸虫”.葬甲的出现,幼虫的成长速度,成为刑侦专家判断尸体是否被移动过,死亡时间等重要依据,是帮助破案的证据。


    南京的古生物专家们认为,通过对远古葬甲的出现时间、特别是葬甲只吃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尸体的习性,就可以倒推出小型哺乳类动物是何时出现,甚至那些带毛恐龙的生活时间和分布情况,对完善远古生物演化的研究意义重大。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