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摘自《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一书前言,作者为英国牛津大学中国中心主任拉纳·米特,原文节译如下:
至今,外界对中国在漫长的八年(1937——1945)抗战中所付出的高昂代价还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据不完全统计,其间中国有1400万人死亡(注:原文如此),英、美两国死亡总人数各约40万,苏联则超过了2000万,同时处于萌芽阶段的现代化也遭到扼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正是因为这场战争,整个国家几乎一穷二白。
贫弱中国独自抵抗80万日寇
近年来,人们对中日战争的进程更为清楚。1937年7月7日,在北京近郊突发的中日军事摩擦,史称“卢沟桥事变”,是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导火索。直到1945年8月,战争才宣告结束。八年混战中,国民政府曾被迫迁都,大片中国领土被日军占领。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斗争中赢得民心,并通过彻底的社会改革,不断扩大根据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经济遭受重创,来之不易的现代化建设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这场战争基本肃清了日、英两大帝国的在华势力,却也同时为美、苏势力入华创造了机会。整个抗日战争史同时也是一部平民百姓的苦难史:从众所周知的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日军攻陷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到1938年6月黄河大决堤,蒋介石政府为了给国民党军换取宝贵的时间,牺牲了数十万中国同胞。
同时,抗日战争也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齐心协力的一次全民英勇抗战。中国人民殊死抵抗,排除万难,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让“中国不可能获胜”的预言不攻自破。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的4年里,中国一直孤军奋战,独自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日本当时是一个高度军事化、技术先进的国家,而中国这个欠发达的贫困国家,抵抗住了日本80万高度军事化的精锐部队。此后4年,盟军在欧洲与亚洲两个战场同时作战,均获得胜利,其中中国的持久抗战功不可没。
“四强”之一地位由此肇始
中日战争还为这个国家留下了很多无形的影响。抗日战争削弱并分裂了中国,1949年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又治理中国至今。在当今国际社会中,中国致力于打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的观察家和外交官们回忆起中国作为同盟国的一员,与美、苏、英并肩作战的经历。在他们看来,中国在二战中与同盟国其他成员合作对抗反动势力,与今天努力成为世界新秩序中不可或缺的大国是相同的。如今,中美关系日益紧张,部分原因在于中方认为欧美已忘却其在二战时的贡献,以及为击退美国的敌人所做出的努力,是重新提及这段历史的时候了。
如今,中日关系仍旧是中国外交关系中最为堪忧的一个部分,两国摩擦焦点仍旧是中日战争。中国年青一代对日本侵华表现出的强烈愤慨,塑造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上世纪90年代,时年四十几岁的记者方军独自前往日本,采访参与侵华战争的退伍军人。他说道:“当时(我们的祖国)不强大也不富裕,我们失去了东北……从上海撤退到南京,却令那里血流成河。”如此可见,日本在中国的战时行径在今天仍能引发强烈的情绪。
西方刻意抹杀中国抗日功绩
西方对这场战争给中国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的认知尚且不足。很多人也还没意识到中国在二战中所发挥的作用:即使知道中国参战的人也往往将其视为次要战场。这些人普遍认为中国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微不足道,且是犹豫不决、贪污腐败的盟友,对最终消灭日本法西斯贡献不大,因而没有必要像看待其他参战大国那样对其进行全面审视。中国人认为西方世界对中国战况的不解多是因为战争发生在几千英里之外,但这种观点完全错误。1939年5月3日和4日经历了大轰炸之后,响彻重庆上空的防空警报,早已传出中国国界。陪都重庆的哀号传到了西方,必定会被看做是反抗压迫的象征。可以肯定的是,这场战争对他国人民而言并不遥远,而在当时它也是最受全球瞩目的战争之一。1938年,英国杰出诗人奥登写下着名的《来自中国的十四行诗》,其中一首中写道:“生活陷入罪恶:南京,达豪(达豪,德国城市,1933年第一个纳粹集中营在那里建成--本网注)。”
不可否认的是,1945年以后,二战几乎对欧、亚、美洲各大陆上的所有大国,如美、英、法、德、日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自此,美国开始将自己视为世界警察,英国渴望重塑后帝国主义形象,笼罩在原子弹阴影下的日本期待塑造爱好和平的形象。相比之下,1945年之后的几十年里,首先遭受轴心国侵犯的中国,情况却仍不明朗。如今,令中国命运危在旦夕的战斗及战役名称,如台儿庄战役、长沙之战、豫湘桂会战,很难像硫黄岛决战、敦刻尔克大撤退、库尔斯克会战、塞班岛战役及诺曼底登陆等引发强烈的文化共鸣。为什么中国的战时历史会从我们的记忆中淡出,为什么现在有必要重新唤醒它?
简而言之,这段历史早在冷战初期就被抹杀了,近期才重新浮现。中国的抗日史被掩埋,对此,西方国家与中国大陆、台湾都有责任。各方对这场战争的解读均采取了冷战时期的态度。竭力打造战后和平世界的西方对它没有兴趣,各方也都开始认为中日战争是一段尴尬时期,更与新中国的辉煌无关。很少有人愿意回顾这段令人沮丧的历史,因为它是中国近现代灾难史的谷底。
中国顾全二战大局牺牲自己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重新认识中国在二战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西方学术界把自己的议程强加给中国,而是得益于中国自身的重大变化。是时候全面、完整地重新诠释这场旷日持久的中日战争以及中国在二战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了。如今冷战已结束,我们应关注的重点已不再是“谁丢失了中国”,而应研究“为什么战争改变了中国”.这个更具开放性、更有成效的问题可以充分避免相互指责,使大家齐力找出问题根源。与此同时,它还能将争论焦点从美国的作用转移到中国自身。
想正确看待那段历史,必然要承认中国是战时同盟国四大核心国之一,与美、苏、英三国地位同等。这段中国历史不仅是被遗忘的同盟国的历史,也是同盟国中受战争影响最大的国家的血泪史。从根本上讲,即便是1941年6月遭德国入侵而伤亡惨重的苏联,其转变程度也远不及中国:苏联被迫接受了极限考验却并没有因此垮掉,它奋力反击并幸存了下来。1945年,国民党政府内外交困,日本的侵略彻底摧毁了它。“欧洲第一”的战略意味着需要以最低的代价把中国留在战争中,而蒋介石就曾一再被迫把自己的军队按照有利于盟军地缘战略利益,却有损于中国自身目标的方式投入战场。
重新审视中日战争还有其他意义,战乱对现今中国社会仍有影响。早在21世纪早期,中国就已经在全球政治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旨在说服世界它是“负责任的大国”.它证明自己的其中一种方式就是提醒人们铭记那段历史--那些中国与其他进步国家并肩对抗法西斯的日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我们想了解中国在当今世界的作用,最好应该提醒自己:中国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参与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尊严和生存,还为了所有同盟国的胜利。正是在那场战争中,东西方一起抗击了有史以来最黑暗的邪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