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口含玉蝉死而不朽”传闻

时间:2014-11-17 09:25来源:大西北网-广州日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蝉蛹从土中爬出,蜕壳羽化,高栖树干,鸣唱一夏,流响声远的生命历程,很早便被古人关注和认知,并视为精灵神异,甚至挂钩联想到人的生死往复。于是,早在五千多年前,古人便拿玉来制琢蝉的形象,佩戴身上,期待拥有蝉的灵气与禀赋。最早的玉蝉,出于良渚文化,形象朴拙,背面钻有牛鼻孔,缝缀在衣物上,可强化巫觋上天入地、事神求福的法力。降至商周时期,玉蝉仍时有所见,除了装饰佩戴,还出现了放入死者口中作为口琀使用的玉蝉。


    在死者口中放玉琀蝉的现象,最初见于商代晚期。安阳殷墟小屯二十号墓以及大司空村小墓群中,都出土过作为口琀的玉蝉。至两周时期,玉琀蝉渐渐多见,洛阳中州路、凤翔雍城等地的两周墓葬中,均有发现。到了汉代,玉琀蝉广为流行,成为遍及全国的时尚习俗。


    汉代有以玉剑首、碎玉、圆柱形玛瑙,甚至玉五铢钱为琀的,但最流行的,还是做成蝉形状的玉石或琉璃质琀。西汉早期,玉琀蝉头部呈三角状,双目外凸不明显,正面背部起脊,两侧斜面上用细阴线表现蝉翼,背面平直光素。西汉中期以后,则多见以“汉八刀”刻出双目、头颈部、双翼和腹部纹饰的玉琀蝉。西安曲江水厂西汉晚期十六号墓出土的玉琀蝉,以青玉琢成,整器呈中部较厚的扁平体,头部略呈弧形,双目外凸,正面头颈部碾琢几道横向弧形阴线,背部起脊,斜刀琢出竖向弧形蝉翼,另一面为腹部,碾琢阴线三角纹、斜“十”字纹与若干表示腹节纹的横线。寥寥数刀,酣畅利落,突显出“汉八刀”简约神似的韵味。


    至于殓敛葬时使用玉琀蝉的目的,据《汉书·杨王孙传》:“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蜡,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可知,古人无非是想借助玉与蝉两方面的神力,可使死者死而不朽,蜕化成仙。这样的信仰与习俗,在稍后的魏晋南北朝,仍然颇为流行。但隋唐之后,玉琀蝉随着这种带有原始道教色彩信仰与习俗的退隐,而销声匿迹了。


    蒋卫东: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曾任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长,现为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玉文化中心专家委员、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专家: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已成“世界级”课题
  • 170余名专家西安研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营管理
  • 日本专家在甲骨文发祥地点赞汉字
  • 专家初步判断:雄安南阳遗址为战国汉代中型城址
  • 专家:二里头最可能是夏 但真理再往前一步是谬误
  • 保定工地现236枚锈铁疙瘩 专家称或为战争遗留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