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南开中学

时间:2015-01-09 08:01来源:大西北网-人民文摘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民国时期南开中学

 

    在那里,考试不是衡量一个学生的绝对标准,课业授受也不是衡量一个老师的绝对标准,人本身始终是目的、是尺度、是根本,其他的一切都是从属的、次要的。


 

 

字迹潦草,墨迹斑斑的作文卷竟获第二名

 


    民国年间,包括北师大附中、南开中学以及当年许多成功的中学,不是以培养考试能手、习题高手作为首要的教育目标,而是以培养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具有公民意识的公民为目的。


    抗战前后的重庆南开中学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无法替代的鲜活的先例。


    南开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1945年,抗战胜利的那个秋天,南开中学举行作文比赛,题目是“论述南开精神”.一位高一学生突然想到南开精神就是“五四”精神,“允公”就是“民主”,“允能”就是“科学”,“日新月异”就是破旧立新。他“越想越激动,字迹潦草,墨迹斑斑,卷面肮脏”,结果竟获得了第二名。一丝不苟的喻传鉴主任亲自找他谈话,“你知道你写得这样乱为什么还得第二名吗?”“就因为你论述南开精神有独到之处……可见你肯于思索,有头脑……现在的中国就是需要民主、需要科学啊!”


    这不仅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一个例子,也是无时不在实行公民教育的证据。


    1943年1月,少年学子们曾就真理标准展开过一场无拘束的讨论。在每周的周会上,学校经常会邀请各种不同观点的社会名流来演讲,周恩来、冯玉祥、马寅初、孔祥熙、何应钦、陈立夫、孙科、翁文灏、王芸生、王云五、胡政之、老舍、曹禺以及访华的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等都在其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谁胜?”成为学校时事辩论题

 


    时事辩论赛也是南开的家常便饭,“战争促进抑或毁灭文化?”“世界持久和平能否实现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谁胜?”等等辩论题让人难忘。一位女生记得,高二那年她参加全校男女生两部举办的一次辩论赛,题目本来是一件生活琐事,张伯苓校长散步时偶然看见海报,说没出息,什么时候了,净辩论这些小事。


    当夜题目就改成了“美国是否应该参战?”其时离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参战已不远。无论他们多么稚嫩,思考多么肤浅,他们在校园里获得的这些训练,对开阔视野、培养世界眼光,终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作为一所著名的私立中学,南开学子中有不少政要的子弟,但他们在校园里未受到任何特殊待遇,他们也从不拿自己的家庭背景在同学之间逞威风,一样地穿校服,一样地吃食堂,这也是学校的规定。唯一特殊的是在办壁报时,高一学生王次五曾利用特殊身份直接采访他爸爸王世杰(当时的外交部长),写出了像模像样的独家专访。


 

 

每天下午不出课室参加体育活动要记大过

 


    操场上更是南开学子们自由驰骋的场地,每天下午三点半,所有学生都要走出课堂,融入火热的课外活动中(主要是体育活动),如果学生偷偷躲在教室里做功课被发现的话,要立刻记大过一次,对体育的重视已成为南开的特色之一。


    当然南开中学对美育和锻炼动手能力的技艺活动也一样重视。音乐教室里,音乐教师阮北英几乎是不分昼夜地教每个班、每个组,从中国民歌、抗战歌曲直到西洋古典乐。20世纪80年代,当几个60多岁的学生在80多岁的阮老师面前,流着热泪唱起他从前教的歌时,已经几十年没有唱过这些歌的老师激动地哭了。


    在学业的传授上,南开中学的老师更有独到之处,不拘泥于书本,往往没有现成的框架和整齐划一的答案。一位同学作文开头第一句写道:“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在升起。”国文老师陶光在“的”字后面加了个逗号,变成了“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在升起”.这样的作文课堂讲评是能让学生终生获益的。


    南开中学自编的国文课本,首席语文教师孟志荪是主编之一,蒋介石所喜欢的王阳明一篇也未能入选,曾国藩家书也只选了一篇。蒋介石几次来看望张伯苓,但张伯苓在权势面前不卑不亢,保持学府尊严,这些都显示了老南开中学傲然独立的精神气质。


 

 

毕业考物理卷交了白卷却“给分六十”

 


    在那里,考试不是衡量一个学生的绝对标准,课业授受也不是衡量一个老师的绝对标准,人本身始终是目的、是尺度、是根本,其他的一切都是从属的、次要的。


    遥想当年,重庆南开中学物理老师魏荣爵教学水平之高、教学态度之严谨都是有口皆碑的,绝不是不负责任胡乱评分的人。1941年毕业的谢邦敏富有文学才华,但数、理、化成绩不佳。他在毕业考试时物理交了白卷,即兴在卷上填了一首词。


    魏荣爵评卷时也在卷上赋诗一首:“卷虽白卷,词却好词。人各有志,给分六十。”使这位学子顺利毕业,并考入西南联大法律专业,后来登上了北大讲坛。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学校真的足以让后人开眼界。


    正是有了一代教育家张伯苓那样的校长,有了魏荣爵、郑新亭、孟志荪等一大批优秀、有强烈责任感的教师,即使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重庆南开中学也始终保持着高水平的教学质量,继续弘扬激发、培育而不是扼杀每个学子的个性,贯彻以创造性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尽最大可能地践行了人的教育,成为民族危亡时期弦歌不绝的摇篮之一,以其无比生动的实例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值得永远记忆的一页。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不轻易出书的饱学之士
  • 78年前就有人专程打“飞的”游南京
  • 民国时期农历曾被计划废除 遭社会各方抵制
  • 民国时期众人共赎汉朝“三老碑”
  • 民国时期政府为何禁止学校春节放假?
  • 许德珩夫妇挤钱“聚餐”的往事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