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报纸
上世纪30年代,何应钦任湖南省代省长,一年清明节去岳麓山扫墓。官方要求各报须及时配发新闻,指令标题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其母之墓》。翌日,某报却把标题改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他妈的墓》。也是上世纪30年代的一天上午,丰子恺翻开上海的《新闻报》,一篇题为《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的文章赫然入目。他大吃一惊,待他看完全文,继而发出会心的微笑。原来,有人在针对丰先生《乡村学校的音乐课》一画进行评论,画中孩子们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跟着拉二胡的先生唱歌。虽然画面上的人物没有眼睛和鼻子,但从他们扬着头、张着嘴的神态中,仍能体会出他们沉浸于唱歌而带来的欢乐中。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物价暴涨、产品偷工减料,连烧饼、油条也纷纷涨价。《新民报》编辑程大千将一条物价飞涨的新闻,仿宋词佳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拟了一条标题:“物价容易把人抛,薄了烧饼,瘦了油条”.
1947年,金元劵大贬值,民不聊生,工薪阶层苦不堪言。武汉《大刚报》曾在头版头条刊出大字标题:
公教人员不是东西(主)
是东西也应当涨价!(副)
1947年5月8日,《文汇报》把国民党政府查禁《窃国大盗袁世凯》一书、四川省府购买《伟大的蒋主席》一书配发给公职人员这两条消息合在一起编发,加了这样的标题:“《袁世凯》要查禁《蒋主席》必须读”.解放战争时期,湘鄂的国民党报纸常刊登贺龙被活捉枪毙的消息。一天,某报又受命刊登这一“新闻”,原标题为“匪首贺龙昨被活捉枪毙”.结果,出报时,变成“匪首贺龙昨又被活捉枪毙”.
国统区的一家报纸,对蒋介石频繁打内战深感不满,刊登了题为《战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文章,竟一周内被停刊两次。另一家报纸对此愤愤不平,特意发消息以声援同行:“报而时停之,不亦乐乎!”
在标题制作方面最有成就的当属老报人张友鸾。一次,南京连日阴雨,张友鸾听完气象预报,提笔写出新闻标题:“潇潇雨,犹未歇,说不定,落一月。”《新民报》刊发了一则讽刺国民党官员生活腐化的新闻,张友鸾拟标题为“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九·一八”事变后,群众要求政府抗日,他拟标题为:“国府门前钟声鸣,声声请出兵”.政府为士兵募集冬衣,他题为:“西风紧,战袍单,征人身上寒”.而报道贫富差距,他又取标题叫:“难民不能求一饱,银耳参茸大畅销”.1943年,成都各大、中院校毕业生大都找不到工作,青年学子们怨声载道。《新民报》登载了四川大学通讯员写的一则消息,说该校厕所管道堵塞,不能使用。张友鸾制作了耐人寻味的标题:“川大出路成问题”.川大校长系国民党省党部主任黄季陆,阅报大怒,但又无可奈何。据《郑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