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魏光飚等人的最新研究表明,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遗址中含“巫山人”化石的地层,其地质时代为距今214万年前,比之前的结论提前了10万年。“龙骨坡文化”的出现则早于214万年前,并延续至距今100万年前。课题组撰写的研究论文2014年已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国际第四纪》发表。
海拔约800米的龙骨坡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1984年在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首次发现了龙骨坡古人类遗址,并在此发掘出距今约204万年前的“巫山人”化石,龙骨坡因此被一些学者称为“东亚人类摇篮”.但在此发掘出的灵长类下颌骨化石到底属于人还是属于猿,国内外学术界一直有不同观点。2011年至2012年,国家文物局批准重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对龙骨坡遗址进行系统发掘,又获得了数百件哺乳动物化石和有明显人工痕迹的石制品。魏光飚带领课题组对上千件石制品及其特殊埋藏现象进行研究,首次提出龙骨坡遗址出土的石制品中存在“原型手斧”,以充足的实物证据肯定了“龙骨坡文化”的存在。
据魏光飚介绍,体质人类学将两足直立行走作为人类最初的独有特征,考古学上则将是否能有意识地制造和使用工具作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创造了“龙骨坡文化”的“巫山人”到底是人还是猿?课题组认为,“巫山人”很可能在体质人类学上还是“猿”,但在考古学上又属于“人”的范畴。这种广义的“巫山人”从依赖天然工具发展到以自制的石器工具获取生活资料,逐渐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技能,实现了从“猿”到“人”的演进。
2004年,考古人员在龙骨坡遗址西南4公里处,发现了海拔1400米的玉米洞遗址。研究人员在此发掘并获得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骨器、角器与牙器总量超过5000件。经测定,这些出土器物的时代为距今40万年至1万年前,即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延续至晚期,对于研究从距今40万年以来人类的智力发育、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演变等,都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在我国境内,距今10万年至5万年这一期间的人类化石或文化遗存极其稀少,而玉米洞遗址中第三文化层的时代为距今7.8万年至7.5万年,正好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段内。
魏光飚说,玉米洞遗址的特殊地貌及遗址中石制器和哺乳动物化石高度富集,表明这里很可能是远古人类的一个居住和屠宰猎物的场所;出土器物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也证明,三峡地区在旧石器时代存在着一种独特的、一脉相存的旧石器文化;这些器物也很可能成为现代中国人是本土起源的最有力的考古学证据。
由魏光飚领衔的中、法专家团队对玉米洞遗址出土器物的合作研究表明,玉米洞遗址的石器具有独一无二的技术特征,与欧洲、非洲、东南亚和印度次大陆的石器文化都有明显的差异。玉米洞遗址的年代覆盖了现代人出现的时间范围,是这一期间古人类成功适应三峡地区特殊的森林环境并与其实现良性互动的产物,其石器加工技术在其他地区尚未发现,与周边属于“现代人”的石器加工技术也风格迥异,体现出文化的原创性、高效性和特殊性。魏光飚认为,对龙骨坡和玉米洞的深入研究,或许能揭示这两个遗址间存在着重要联系,从而证明两者在史前文化上的延续性、关联性和变异性,也有助于了解这一地区从200多万前至今古环境、古气候、古地貌、古动物群、古植物群的演变及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