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种植牡丹的历史有多久

时间:2015-05-15 08:01来源:大西北网-北京晚报 作者:户力平 点击: 载入中...

北京牡丹

 

  牡丹是中国名花之一,花朵硕大,花容端丽,雍容华贵,超逸群卉,素有“花王”之称。都说“洛阳牡丹甲天下”,殊不知,北京的牡丹同样历史悠久。北京自辽、金以来,牡丹栽培日渐兴盛,至明、清之际,已遍布京城的园囿及寺院,故有“谷雨三朝看牡丹”之雅俗。每逢四月下旬,牡丹花竞相绽放:“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北京种植牡丹已有千年


《大都宫殿考》记载:景山“四外尽植牡丹百余本,高可五尺”


  牡丹原产于我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为木本名贵花卉,素有“国色天香”和“花中之王”的美誉,历来被视为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北京地区种植牡丹,大致始于辽代。《辽史·圣宗本纪》记载:统和五年(公元987年)“三月癸亥朔,幸长春宫,赏花钓鱼,以牡丹遍赐近臣,欢宴累日。”统和十二年(公元994年)三月“壬申,如长春宫观牡丹。”这是目前有关北京地区种植牡丹最早的文字记录。长春宫当时是南京道(今北京)所辖滦州石城县(今唐山丰南)的一处皇家园林,以广植牡丹知名。每至花开时节,辽帝多前去赏花。


  金代建都北京(中都)后,也是广植牡丹。《宸垣识略》记载:每年牡丹花开时,赏牡丹都是一大盛事,而皇家牡丹园圃便设在城南丰台一带。很多文人还奉金代皇帝之命吟赋牡丹诗,其中有诗曰:“胜游应再读,计日牡丹开”……可见当时金中都牡丹之盛。


  元代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为美化大都环境,广辟园囿,且在辽金种植牡丹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大都宫殿考》记载:“(景山)中为金殿,四外尽植牡丹百余本,高可五尺。”《中国宫苑园林史》载:元大内“屏山台在仪天殿前,位于水中,种植着木芍药。”元代文学家姚燧在《序牡丹》中称:“至元二年(1266年),燕都故杨相大参宅中有牡丹,每株五尺,四朵花树。”从元代开始,几代皇朝都在景山大量栽植牡丹,为帝后嫔妃春季登高、观景、踏春、赏花的“后苑”.据传忽必烈曾多次召集文人在此举办“牡丹诗会”,“凡为佳作者,以御酒赏之”.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在金元两朝牡丹花地上又广植牡丹。首先是在皇宫内植有牡丹,据《明宫史》载:“钦安殿之东曰永寿殿,曰观花殿,植牡丹、芍药甚多。”而众多私家花园中,牡丹也是必不可少的地植花卉。其中以李园中的牡丹最知名。李园,也称清华园(非今之清华园),即清代的畅春园。园主是万历皇帝母亲慈圣太后的父亲武清侯李伟。《帝京景物略》记载:“海淀南五里,武清侯李皇亲园,方十里……一望牡丹。”吴邦庆《泽农吟稿》载:武清侯“引西山之水,蓄十里之泽,曰海淀,水居其中……堤傍倶植花果、牡丹以千计,芍药以万计,家国第一名园也”.此外,京城的寺院中也多植牡丹。明代李言恭在《卧佛寺牡丹》中曾赞叹:香山卧佛寺牡丹“只疑天女散,绝胜洛阳栽。”明代蒋一逵的《长安客话》也称:“卧佛多牡丹,盖中官(太监)所植,取以上贡者。”据传,牡丹为“国花”之称始于明,明代诗人袁中道诗云:“国花长作圃疏看”,由此可见明代牡丹种植之多。


  清朝定都北京后,又在北京大量种植牡丹。吴长元《宸垣识略》记载:“顺治年,长椿寺牡丹高六、七尺,大十五围,时已百余年。”该书还记述了北京牡丹的分布:“畅春园在南海淀大河之北……园广十里……园中牡丹多异种,以绿蝴蝶为最,开时称花海。又云马氏园牡丹,在右安门外十里草桥……牡丹、芍药栽如篙麻。圆明园牡丹,始于康熙,乾隆初有牡丹数百株。”


  京南丰台牡丹园、草桥牡丹园是元明两代皇家“盛种牡丹之地”,清代皇家又于此种植名花数万余株,不断为宫廷输送牡丹。据传康熙、乾隆、嘉庆皇帝都曾到丰台观赏过牡丹。


  民国时期,牡丹一度成为京城的主要花卉,号称“牡丹冠绝京华”,其中以中山公园的牡丹更为知名。自1914年公园创立开始养植,多来自山东曹州(菏泽),1915年园中建国花台27座,到1938年有32个品种,千余株,为京城各园林之冠。

 

极乐寺崇效寺牡丹盛极一时


《天咫偶闻》记载:“极乐寺明代牡丹最盛,寺东有国花堂”


  极乐寺曾是西直门外的一座著名寺院,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明代成化年间重建。该寺坐北朝南,其东跨院是花园,因广植牡丹而称“牡丹园”,并建“国花堂”.清代《天咫偶闻》记载:“极乐寺明代牡丹最盛,寺东有国花堂,成邸所书。”成邸即爱新觉罗·永瑆,为乾隆第十一子,曾被封为成亲王。他颇爱牡丹,久闻极乐寺牡丹盛极一时,特到此观赏。当他刚步入山门,阵阵花香便扑面而来,甚是高兴,于是乘兴题写了“国花堂”三个大字,由此该寺也有了“国花寺”的雅称。


  每至五月,极乐寺牡丹盛开之时,京城的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多到此赏花,甚至连通州、良乡、昌平的人们也慕名至此。据传康熙皇帝曾三次到此观赏牡丹,并令宫廷画师作《富贵花图》,“富贵花”即牡丹别称。


  到了清末,极乐寺已荒芜,国花堂之牡丹也已渐尽,而今已遗迹全无。


  崇效寺素有“宣南第一名寺”之美誉,始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历来以花木繁盛著称。明清时寺中牡丹艳冠京华,是老北京人观赏牡丹的绝佳去处,故有“法源寺丁香、崇效寺牡丹”之说。


  崇效寺牡丹品种很多,不仅有“牡丹之冠”的“姚黄”、“魏紫”,还有黑牡丹和绿牡丹,堪称极品。据传,清末民初全国的黑牡丹只剩下了两株,一株在杭州法相寺,一株就在崇效寺。每到牡丹盛开季节,牡丹园里人头攒动,人们以一睹黑、绿牡丹为快。不少达官显贵、文人雅士也慕名至此,王士祯、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等均曾到此领略牡丹之美,并吟诗作赋。据传慈禧太后曾令人到该寺采撷含苞待放的牡丹,浸放于花瓶中,待盛开之时,以为临摹,并创作出《七色牡丹》、《富贵图》等画作。


  1935年北宁铁路局特开观花专车,接运京外客人至崇效寺观赏牡丹。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该寺改为他用,寺中牡丹大多被移植到中山公园,由此崇效寺牡丹便成记忆。

 

慈禧曾在颐和园修“国花台”


《帝京百咏》诗曰:“洛阳花开长河畔,慈宁驾临牡丹场”


  牡丹是颐和园著名的庭院地植花卉,清宫时就已非常兴盛。当时园中有多处牡丹园,时称牡丹花台,分布于国花台、仁寿殿、乐寿堂等处。


  慈禧“垂帘听政”时,认为牡丹雍容华贵,象征大清盛世,将牡丹钦定为“国花”,并传下懿旨,于颐和园修筑国花台,令将“国花台”三个字镌刻于石额之上。


  国花台在佛香阁下东侧,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坐北朝南,呈阶梯状,上下14层,台墙土面,上面覆盖琉璃瓦(1972年改为13层),栽种从山东进贡的名品牡丹数十株,而园中其他各处的牡丹花台也颇具规模。每至五月满园牡丹盛开,景色蔚为壮观。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以后,因御园管理不善,园中牡丹缺损严重,故补植芍药、月季等花木,以弥补花期短暂的牡丹谢后之花事。民国时期,全园有牡丹不足200株,到了1948年,园中仅存7株,“国花台”已名存实无。1949年以后,颐和园从山东菏泽引进名种牡丹400株,并请当地花匠分植于国花台、仁寿殿、排云殿等各处花台,以后逐年培植,基本上恢复了“(农历)三月牡丹遍御园”的景象。


  此外,北京动物园也是清末和民国时期京城观赏牡丹的重要场所。


  北京动物园的前身是清农事试验场。建园之初就开辟了一处牡丹园,且以牡丹亭和环廊为主题建筑,在圆游廊内空地上栽植了多种从“牡丹之乡”河南洛阳和山东菏泽引进而来的牡丹,由此成为农事试验场的牡丹专类园。民国时期出版的《本国新游记》称:“牡丹亭四面皆廊,院中徧(遍)植牡丹,故名。”


  动物园内有一座畅观楼,曾是慈禧太后到颐和园的行宫。据传慈禧两次来到农事试验场观赏牡丹。《帝京百咏》诗曰:“洛阳花开长河畔,慈宁驾临牡丹场。国色天香尽繁盛,群芳之中富贵祥。”诗中“洛阳花”系牡丹的别称,农事试验场位于长河南岸,而“慈宁”指的是紫禁城里的慈宁宫,是慈禧的寝宫,故以“慈宁”代指慈禧。慈禧观赏牡丹时,“众人均避之,满园皆寂静,唯宫女伴之,兴于花丛中”.


  上世纪50年代后,牡丹园被饲养鹰、雕的猛禽笼占据了一大部分。近些来按照清末农事试验场牡丹园的布局和建筑特点,把猛禽笼迁移后,基本上恢复了始建之初牡丹园的格局。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揭秘北京城里最古老的街道:辽金时代已成“金街”
  • 北京栽种莲花始于何时
  • 明清时北京是如何整治私搭乱建的
  • “延庆”之名是怎么来的
  • "九坛八庙"的说法并不确切
  • 北京首条公共汽车线路是哪条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