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做和声……”说起电影《英雄儿女》中这首风靡全国的歌曲《英雄赞歌》,其创作和演唱背后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1952年春天,中国文联组织以巴金为组长的创作组赴朝鲜体验志愿军的生活,准备创作一批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文学作品,巴金选择志愿军某团六连作为体验生活的地点。在7个多月生活中,他与战士吃住在一起,甚至不顾生命危险到前线采访。从朝鲜战场回来后,巴金满怀激情创作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保卫和平的人们》、《明珠和玉姬》等作品。原本还想创作一部中篇小说,一直未落笔。1961年,经过3年酝酿与创作,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问世。小说在《上海文学》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立即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成电影。
长春电影制片厂立即组成《团圆》创作班子,由武兆堤任导演,毛烽负责剧本的改编。武兆堤在此之前已经和苏里联合导演了著名影片《平原游击队》。毛烽曾在朝鲜战场上战斗3年,对志愿军生活很熟悉,时任总政文化部处长。他俩决定将人物感情戏作为整个剧本的灵魂。经过20多天努力,《团圆》剧本完成,名字改为《英雄儿女》。此时,电影主题歌的创作任务落在毛烽与作曲家刘炽身上。但毛烽绞尽脑汁也没能写出自已中意的歌词。情急之下,他与刘炽等人一起找到时任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曾创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词的公木。公木花了一个晚上写出歌词,刘炽看后连声叫好,但他并没有马上动手谱曲,而是拉着朋友打起扑克。其实这是刘炽创作的一个特点,他的创作灵感常常在娱乐时突现出来。果然,正当大家打在兴头上,刘炽突然把牌往桌上一扔,回家谢绝一切打扰,一遍遍读着歌词,在激情迸发中谱出一首优美的歌曲。
关于《英雄赞歌》的曲子创作,刘炽说得益于1940年他到内蒙古的那次采风。当时,刘炽住在一个名叫王月丰的民间歌手家里,每天晚上就像开音乐会,喝一晚上酒唱一晚上歌。“我那时记忆力好,记谱快,每晚不停地记。内蒙古草原到处是歌,那些日子真让人难忘。”《英雄赞歌》的曲子,就是以当年采风时采到的一首内蒙古民歌《巴特尔陶陶呼》为种子,加以发展完成的。
词曲完成后,毛烽找到空政歌舞团的独唱演员张映哲来唱这首歌。尽管张映哲很喜欢这首歌,在此之前也看过这部电影的小说版,但她并不知道自己演唱的这首歌在电影中是什么样的画面,所以在录音棚演唱总进不了状态。毛烽就给她讲剧情。在毛烽启发下,张映哲找到了感觉。由于当时反对个人“成名成家”,张映哲的名字未上电影字幕。
电影《英雄儿女》在全国公映后,在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王成的名字和《英雄赞歌》随之响遍全国。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刘尚娴,因饰演电影《英雄儿女》中的女主角王芳而为大家熟知,但影片中那首插曲《英雄赞歌》的原唱是谁,一直鲜为人知。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有媒体刊登了一篇首钢工人寻找这首歌的原唱者的稿件,张映哲看到后,并没有出来“认领”.原因是她是个不喜欢张扬的人,加之身体不好,所以也就没有走进人们的视线。直到2003年,40多年来未曾谋面的刘尚娴和张映哲终于在中央电视台第六届军旅歌曲大赛的颁奖晚会上相聚了。百感交集的“英雄”姐妹,在满场掌声中紧紧拥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