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猿人洞抢救性发掘又有新发现。今天上午,记者从周口店遗址猿人洞抢救性清理发掘成果现场发布会上了解到,距今40万年至50万年前左右,曾经在猿人洞内生活过的"北京人"就已经能够控制用火了。
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原是一个天然石灰岩溶洞,又称"猿人洞".从大约五六十万年起,"北京人"在这里断断续续地生活到约20万年前,"北京人"的遗骨、遗物、遗迹和洞顶塌落的石块和洞外流入的泥沙等,在洞内一层又一层填充起来,形成13层的堆积层。
自上世纪20年代猿人洞发掘以来,长期遭受日晒、雨淋、风蚀等自然力的破坏。为做好猿人洞的保护、研究工作,国家文物局于2009年批准对该部位进行发掘。自2009年开始至今,开展了对周口店遗址猿人洞西剖面的抢救性发掘工作,可以说,2009年启动的清理发掘工作是周口店遗址自1937年大规模系统发掘停止后72年内首次进行的以遗址保护为主旨的抢救性清理发掘。
在2009年到2014年的清理发掘过程中,先后完成了猿人洞西剖面第3层和第4层的清理发掘工作,出土了包括石制品、用火遗迹在内的大量具有科研价值的人类文化遗存。今年的发掘重点主要集中在猿人洞第5层以及第6层上部,计划清理堆积厚度3到4米。目前,本年度的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计划持续到10月中下旬。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猿人洞抢救性清理发掘队队长张双权介绍,在这几年的清理发掘过程中,先后对第4层堆积中上部、下部进行了发掘,共出土可鉴定标本上万件,其中包括近4000件石制品(原料基本为脉石英,另有水晶、燧石、白云岩、细砂岩等,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断块、断片、碎屑等),可鉴定的大中型动物骨骼标本3000多件(包括硕猕猴、肿骨大角鹿、葛氏斑鹿、马鹿、梅花鹿、野猪、犀牛、三门马、鬣狗等),另外还出土了啮齿类、鸟类等小型动物化石2000余件。本次发掘中的另一重要发现是清理过程中火塘、原地烧结土、烧石、烧骨等古人类用火遗物、遗迹的密集出现。
中国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高星介绍,猿人洞第4层位是前人记录中的"灰烬层",其间不仅有"北京人"用火证据的存留,亦有石制品与动物化石的大量出土。近30年来,部分西方学者质疑"北京人"用火及保存火种的能力,提出作为古人类用火证据的烧骨、烧石、灰烬可能是从洞外被水流冲入的;被烧过熏黑的材料以及灰烬可能是自然火造成的,或洞内的腐植材料、鸟类蝙蝠等的粪便自燃或氧化反应的结果;对"灰烬"所做的新的分析测试也没有发现树木燃烧所应该产生的植硅体及相应的钾等化学元素等。
此次对遗址的清理发掘发现,遗址疑似用火区沉积物很可能经历了700℃以上的加热,而自然火一般无法达到如此高的温度。此外,在对"北京人"是否用火的证据进行重新检验后发现,第4层和第6层灰烬中含有硅质体,而树木燃烧后恰恰会产生植硅体,即找到了证明"北京人"用火的一种证据,说明"北京人"在第4和6层位所处的年代已经可以控制用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