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方的记录当中,克王坟位于北上万村的郭家坟,不过这个说法被学者质疑。根据文献记载和村民口述,克王坟的宝顶高4米多,但郭家坟的古墓宝顶仅高2米多。从图中看,郭家坟古墓的宝顶高度只比一个成年男子高一些
▲根据当地村民讲述,与记载中的克王坟有相似之处的古墓,曾经位于北上万村西面。过去这里曾有一处坐西北、朝东
在房山区北上万村的郭家坟,文物部门将这里的一座古墓认定为"清克勤郡王晋祺的园寝".不过,当地村民及学者不这么认为。
近日,《法制晚报》记者通过实地走访、搜集村民口述、结合学者著述,发现官方的认定结果的确存有疑点。官方公布的清克王坟,很可能是清代官员的家族墓,墓主人并非皇族,而真正的克王坟,历经战乱恐已无存。
探访 古墓遗迹与文献记载不符
房山区青龙湖镇的上万村,元代之前便已成村。上万村古墓繁多,仅文物部门登记的就有5处。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上万村西一处古墓遗迹被登记为"清克王陵",文物编号:110111942180000225.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亲王衔克勤郡王晋祺薨逝,王府在上万村西置地60亩,为王爷修造园寝。115年之后,在上万村打听克王坟,村民多眉头紧锁,记者拿出官方出版物中的照片,村民指向了村西北的郭家坟(上万村所辖自然村)。
郭家坟并非单纯的坟地,有近百位村民在此定居。钻过一条窄巷,记者找到了官方认定的克王坟。坟院坐西朝东,占地约5亩,整体结构基本完整,南、北、东三面被民房合围,东墙开大门一处,青砖砌筑、规制严整,但已无门板。其余三面院墙用毛石垒砌,有的石缝间已经钻出小树。
坟院被人用铁网分成东西两半,东半边供人进出行走,西半边杂草丛生,柏树、杏树、核桃树枝叶茂盛,几乎将这里的三座宝顶掩藏。宝顶自北向南布局,南北两座尚存残迹,中间一座相对完整,形似倒扣的茶盅,高约两米,夯土混合石块垒砌,看上去沧桑质朴。
冯其利先生所著《清代王爷坟》记载:"清克王陵内有大宝顶一座。"但现场比对,宝顶的数量、体量都与记载不符。书中还描述:"墙圈由城砖砌就,外皮红色".而此院墙多为毛石砌筑,也不见红墙皮。
"打我生下来就没见有红墙。"今年52岁的郭强的家,与坟院为邻,他认为如果有红墙,不可能一点痕迹不留。在他看来,这里埋着他们郭家的老祖宗,并非什么克王坟。
《清代王爷坟》记载,1983年,冯其利去上万村考察时,郭家坟院完整无缺,克王坟已荡然无存。遗憾的是冯先生去年病逝,无法向其当面求证。但推敲其字面含义,郭家坟就是郭家坟,而并非克王坟。
同一座古墓,学者与官方给出不同的身份,现场又无碑记可寻,让调查变得困难。
调查 古墓主人究竟是谁?可能姓郭
关于郭家坟古墓的史料稀缺,冯其利在其《京郊清墓探寻》一书中也未提及。据冯生前挚友杨海山介绍,冯其利未将郭家坟收录到书中,缘于无法确定郭家坟的墓主人身份,但他们可以肯定的是,郭家坟绝非克勤郡王晋祺的园寝。
76岁的郭文志老人,家住坟院的东南角。他告诉记者,原先祠堂里供奉着郭家先祖的牌位,其中一个牌位上书"清朝正三品郭×",具体名字他已记不清楚。可惜这些牌位、包括一些文书地契,"文革"中被生产队焚毁。坟院西墙外,原先立有一尊两米高的汉白玉石碑,上刻"后土之神位"几个字,后来也被人搬走。
郭文志回想起上世纪50年代,时常有部队在附近搞测绘。曾有军人告诉他们,这个坟已经有296年历史,这个连他们本家人都搞不清楚。推算到现在也得300多年了,比克王坟早200多年。
1992年出版的《北京市房山区地名志》给出一个模糊的答案,记载郭家坟清代成村,因郭姓知县葬于此而得名。这与克王坟的认定形成对立。
北京园寝遗址调查保护团队曾就上万村古墓进行考察。团队成员马志璞认为,无论是已经走访得到的口述、还是已经出版的专家论著,现存的郭家坟更可能是清代官员的家族墓葬。无论是通过对冯其利老师《清代王爷坟》记载的建筑规格,还是从当地80岁以上老人的回忆来看,现存郭家坟的建筑都与克王坟规格不符。
克王坟在哪儿?村民指向了西坟地
无论村民还是学者,都认为郭家坟非克王坟。那么克王坟究竟在哪?
民国年间的《房山县志》有记载,清克王陵位于北上万村西。这正是郭家坟的地理位置,难道附近还有其他一座园寝?
1929年出生的唐以生,在上万村土生土长,虽已86岁高龄,但老人家思维清晰。记者向他打听克王坟在哪,老人反问记者:"你说得是西坟地吧?"
唐以生介绍说,在上万村西边,曾有座豪华的坟院,坟主的名字不好记,就被村民按地理方位叫成了西坟地,当然墓主人本家肯定不会这么描述。而老人正是在世村民当中,为数不多见过那座园寝的人。
老人回忆,西坟地上的古坟坐西北、朝东南,开一大红门,门板上镶嵌门丁,但经常大门紧闭。坟院四周是两米多高的红墙,因此无法瞅见坟院以内,他也从未见有人来上坟。
唐以生有一位大爷,在世的话得100多岁了,曾告诉他西坟地的年头不长,还亲眼见过修坟时的场面,说每天有人给建筑工人送饭食,这些工人吃完就把碗随便一丢。
对于西坟地,郭文志老人脱口而出:"那儿不葬着车王(末代克勤郡王晏森的绰号)的爷爷吗?"晏森的爷爷正是克勤郡王晋祺。
记者试图寻找克勤郡王晋祺的后人,但其后人的下落,比他的茔园还要神秘。最后一代克勤郡王晏森,民国年间便从公众视线中消失。
疑似克王坟处 如今是采摘园
记者陆续走访了四位老人,年龄在76岁-91岁之间,他们都证实克王坟就在西坟地。克王坟与郭家坟的确同在上万村西,但克王坟在郭家坟的西南方、约1里地远的一座丘陵坡下。但在上世纪50年代,克王坟被彻底拆除。
为了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记者找到了西坟地,这片坡地现在是采摘园,划归给了相邻的北车营村,现为私人承包的采摘园,农户正忙着生意,并不欢迎记者的到来,因此无法入园踏勘。克王坟好像人间蒸发,难怪冯其利会用荡然无存形容克王坟。
关于克王坟的灭失,当地老人能勾勒出全过程。唐以生回忆,王爷坟被盗发之后,白箍(伪军)又找到西坟地,他们从坟院的墙上拆砖,用牲口驮到两公里外的焦各庄,二次利用建岗楼,岗楼在1949年以后也被拆除。
院墙被拆之后,园寝的内的情况暴露出来。郭文志曾经见过坟院里有一座大宝顶,高度超过4米。
新中国成立后,已经残败的克王坟,被相邻的北车营村人彻底拆除,并在西坟地栽种了五百株果树。克王坟建筑存在了50多年,便从世间消失。
通过亲历者的见闻,结合历史资料,相互比对、相互印证,记者大致勾勒出克王坟的命运以及和郭家坟之间的位置关系,二者可以区分开来。
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卫东介绍说,清代王爷坟的宝顶,多有四五米之高、由三合土夯筑而成,观此宝顶的体量、选材、大小则完全不同。同时一个村里有好几座古墓是常有的事,不用忙着下结论,可以向文物部门提出上述的问题,如果真的存在错误,若干年后以讹传讹就危险了。当然,若能有墓碑或墓志等文字出现,就比较好办了。
记者致电房山区文委文物科,科长陈亚洲解释说,他们之所以认定郭家坟为克王坟,是参照了文物科老科长杨亦武的结论,如果的确存在错误,他们肯定会进行更正。
记者电话联系到了杨亦武先生,杨先生从1982年开始,专注于房山区的文史研究,曾任房山区文委文物科科长。杨先生介绍说,克王坟这个认定,是由他做的。主要是根据民国的《房山县志》陵墓这一栏记载:清克王陵,在上万村西。他们在上万村转来转去,已经没有碑刻了,但很震惊发现了这唯一的墓葬遗迹,而且保存得很完整,根据这个形态和记载,判断克王陵可能性比较大,过程就是这样。
杨亦武认为,他这个认定也不一定就对,他的学生就曾提出质疑,但仅凭村民的口述不足为据,最好不要轻易下结论,只能说这个克王坟的认定"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