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掌起初不是约誓动作是舞蹈

时间:2015-08-13 08:01来源:大西北网-科技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勾手指

 

有人以为,勾手指是从西方引进的,源于西方一个男女双方勾手指所引发的爱情传说。

 
    古代的“脸”与“面”是指人体的同一个部位吗?为了宣泄对某人的愤怒不满之情,常会骂“不要脸”,意思是说这人不顾颜面,不知羞耻。


    但却不会骂“不要面”,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书面语和口语的不同。“面”属于书面用语,多用于文学作品之中;相对而言,“脸”是口语,时常出现在口头对话之中。比如我们在日常对话中会说洗脸、擦脸,却很少说洗面、擦面。俗语说某人脸比城墙还厚,如果说成面比城墙还厚,便失去了口语生动活泼的效果。口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在书面中采用文学化的语言表达:比如不要脸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成不顾颜面;洗脸亦可说成净面等等。另外,“不要脸”在发音上掷地有声,铿锵有力,比“不要面”硬朗得多。


    自古就有好面子的人,石崇与王恺斗富就是一个争面子的典型故事。石崇与王恺是晋武帝时人。石崇是靠着在荆州当地方官时,指使属下抢劫商人而发家致富的。他后来一路高升,还位列九卿之一。王恺的姐姐则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母亲,他也就是晋武帝的亲舅舅。


    作为皇亲,王恺自然看不上平民出身的石崇,而石崇也不服凭借贵族身份而高人一等的王恺,因此二人暗中较劲儿,非要压倒对方。王恺家用麦糖水刷锅,石崇家就用石蜡当柴火煮饭;王恺用紫纱做成40里的屏障,石崇就用锦锻做成50里的屏障;比来比去,总是石崇略占上风。王恺很不服气,于是搬来武帝做后盾。为了帮助王恺获胜,晋武帝赠给他一株二尺多高的珊瑚树。王恺十分得意地拿到石崇家向石崇炫耀,谁知石崇顺手拿出铁如意,几下就将珊瑚树击成碎片。王恺以为石崇是妒嫉所致,要抓他去见武帝。没想到石崇却轻松地说:“这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我现在赔给你就是啦。”他命仆从取出自家的珊瑚树,别说二尺多高的了,就连三四尺高的也有六七株之多。王恺看得目瞪口呆,自知不是对手,这场面子比拼也就此告一段落。


    小孩子喜欢勾手指发誓,他们常常勾着手指,同时一本正经地念道:“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郑重其事地表示信守诺言,说话算数。情侣间耳鬓厮磨,浪漫之余,也喜欢勾着手指说一番山盟海誓,以见证忠贞不渝的感情。这种勾手指发誓的来历并没有确切可信的资料,以至有人以为,勾手指是从西方引进的,源于西方一个男女双方勾手指所引发的爱情传说。这个说法看似确凿,却因为缺少事实依据而很难使人完全信服。


    推敲勾手指的来历,可能与手指的作用有关。指,具有“旨”的含义,代表着个人的内心想法和意旨,手指相勾就有交流内心想法的意味。再加上国人有指天为誓的发誓形式,所以“指”便在盟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盟誓中,手指既要郑重其事的签名画押,有时还要割破手指,歃血为盟。有鉴于此,人们便简单地以勾手指表示约誓,同时借手指沟通表达互相心意的印可,有时还将两人的大拇指相摩击当作盖章签名并以此为证。击掌的动作为何也表示盟誓?


    戏迷都知道京剧、豫剧、秦腔、川剧等很多戏种中都有《王宝钏》一剧,其中有出《三击掌》的唱段,叙述主人公与家人击掌约誓,愿离开相府,嫁给乞丐薛平贵。这里的击掌是盟誓时的动作,表示自己说话算数,绝不反悔。这和勾手指的动作异曲同工,效果相似。


    击掌起初并不是约誓的动作,而是一种舞蹈形式。


    随乐起舞时,舞者得意忘形,不由得手舞足蹈,不住地随着音乐节奏来回击掌活跃气氛,增强效果。新疆克孜尔石窟就存有古人舞蹈时击掌的壁画。估计后来兴起的鼓掌,便是从观看舞蹈的贵族配合舞蹈的节奏而击掌,演变为击掌助兴的。


    古人情绪激昂之时也常常不住击掌,借此宣泄某种情绪。由于手掌在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后来便以击掌表示交换掌印,郑重地代表盟誓。明清时期,击掌成为盟誓时经常使用的动作。如《三侠五义》中的展昭与白玉堂便是彼此击掌约定比赛事宜,《聊斋志异·胡四娘》中的丫鬟们也是击掌为誓。


    大家都知道手的第二个指头叫“食指”,这和拇指、小指、中指的命名似乎有些区别,与食指的大小、位置无关,却从字面上看来与食物有关,这是为什么呢?


    春秋:王子午鼎其实,食指最早还真的和吃有关,但可不是吃手指的意思。古人习惯用这个指头试探汤水、食物的冷热、味道,然后放到嘴里吮一下--古人这样做并不奇怪,因为上古时代的人们可是用手直接抓起东西来吃的--因此,古人专门将这个手指称作食指。之所以选择食指来做这个工作,也许是因为相对于其他手指来说,食指较为灵活,尝起食物来非常方便的缘故吧。


    说起食指,还有段有趣的故事。春秋时期,郑国贵戚子公(公子宋的字)的食指每次若有跳动,第二天必尝异味。他出使晋国,食指大动,便吃到了石花鱼;出使楚国,食指大动,就吃到了天鹅肉;后来吃到合欢橘之前,也是食指大动,屡试不爽。依此看来,食指与食物之间还真是有着深厚的渊源。据微信公众号历史大学堂


    打火机发明时间比火柴还早


    火这个东东,打从造物主创造它时起,就注定了它的不凡。尤其是它与人类的联系,那真可以说是千丝万缕、爱恨交织、欲说还休。人害怕火,又离不开火。为了随时随地能使用火,人甚至主动寻找制造火的工具。


    且不说燧人氏钻木取火,就说火柴吧,其实,中国很早就出现了火柴。南北朝时期,人们将硫磺粘在小木棒上,借助于火种或火刀火石,就能很方便地引火。这就是最原始的火柴。


    公元950年前后,北宋名臣陶谷在《清异录》一书中提到,有时候夜里有急事,可是还得花不少时间做灯,很不方便,于是,有一位聪明人用松木条浸染了硫磺,贮存起来备用。需要时,把它与火一接触,就会燃烧起来。


    古人把这种神奇之物称为“引光奴”.及至后来,这种引火的东东进了店铺,成了商品,大批量地生产、供应,便更名为“火寸条”.


    元朝史学家、文学家陶宗仪在《辍耕录》中也说:“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镕磺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焠儿。盖以发火及代烛也”,应该也是这种东西。


    引火的工具,除了火寸条,还有大家熟知的火折子。它是用很粗糙的土制纸卷成紧密的纸卷,插进竹筒里,然后点燃,并盖住通风的盖子。这样一来,没了火苗,但能留下一个红点点,就像抽烟的火星一样,隐隐地燃烧着,能保持很长时间不灭。到需要用时,把盖子拔掉,对着火折子轻轻一吹,就能使它复燃。


    电视剧《少年四大名捕》第九集中,追命去树林里解救被抢的婴儿,赵好出来阻拦,两人经过打斗后,遭到重创赵好想要点燃火药同归于尽。但是,这个时候,赵好没有取出火寸条,而是--拿出了一只形似火折子的打火机……其时,中国人还不知道打火机是什么玩意儿呢。


    据说我们的火柴后来被马可波罗传到了欧洲,硫磺引火的原理于是在欧洲得到了充分的研究与扩展--从黄磷火柴到普鲁米辛火柴,接着出现无磷火柴。


    1830年,法国的索利亚和德国的坎默洛又对火柴进行了革新,用黄磷、硫磺和氯酸钾混合原料制成现代火柴。


    1845年,人们又发明了用红磷作为火柴头的安全火柴。再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现代火柴传入中国,被“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称为“洋火”“番火”,直到现在,很多地方的方言里还留着这种称呼,比如台湾话里的“番仔火”.


    在一般人眼中,打火机比火柴高级,所以以为打火机发明的时间晚于现代火柴。但事实并非如此,资料显示,有关打火机的图绘,最早出现在公元1505年德国纽伦堡地区一个贵族的手卷之中。也有人认为,打火机装置可能是出自达·芬奇之手,在他的手卷中也有类似的机械图绘,其绘成时间可能在1500年-1519年之间。


    人类自制打火装置的历史可谓久远。“卖火柴的小女孩”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很少有人再用火柴,一元一只的打火机随处可见,能点火却不见火苗的电子打火机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也许再过多少年,人们连火柴长什么样都会忘记,但火,永远不会在生活中消失。


    据《山西晚报》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