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30多岁的弥陀寺,如今隐匿在弥陀寺巷中。虽然整体风貌早已受损,但最难得的是,那一整面山墙的巨幅摩崖石刻,保留得还算完整,它是目前杭州最大的摩崖石刻。
就在上个月,西湖区开始启动弥陀寺公园的工程,除了要把破旧的寺院建筑整修一新外,还要对被称为“弥陀寺石刻”的摩崖石刻进行修缮保护。
但这次修缮却突然被惊喜撞了一下腰——
施工人员在对摩崖石刻的顶部进行清理修缮时,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在石刻墙体的最上端,居然还有一排精雕细琢的石屋檐,仔细查看,内部居然还设有排水沟。
这个石屋檐究竟为何而建,它对弥陀寺石刻来说又价值几何?
倒垂的植被里藏着一排带排水沟的石屋檐
弥陀寺其实并不难找,在体育场路晓风书屋的西侧,就能看到一个弥陀寺巷的路牌,拐进去能见到好几幢被脚手架包围的老式建筑。这里,就是弥陀寺的旧址。
“这些正在维修的,都是原来弥陀寺留下来的老房子,原来应该是有十二三幢的,现在仅留了6幢,最中间的是大殿,一些石刻柱子都还在。”西湖区住建局的计宏目前负责着整个修缮和公园建设工作。
走过大殿,弥陀寺石刻便出现在眼前。走近细看,一片布满经文的巨大石壁扑面而来,几乎每一个字都能看得真真切切--每一个字的雕刻,深刻而细腻。
顺着脚手架的楼梯上到5米高处,就能看到这次发现的主角--石屋檐。整整齐齐一排,很明显是利用连着石刻的山体岩石特地雕凿出来的,再往里看,居然还隐藏着一处排水凹槽。
“真是没想到,我们在设计最初,搜集到了一张原始平面图,上面在石刻的外围,还有一处石经阁。我们这次搭脚手架,本来是想清除上面挂下来的毛竹等植物,然后再重建石经阁。没想到,居然发现了这个藏在植被中的屋檐。”
重新回到地面再看整面石刻--清晰可见的屋檐,再加上两头凸出来的两条题字的石柱,看着还真像是一处亭阁嵌入了石壁中。
为何要建石屋檐 它的价值究竟有多高
“你发现没有,整排屋檐对下去,正好和石刻在同一个平面上,不过屋檐的底端明显有过磨损,有些参差不齐,我们估计原来肯定比现在的更长,飞出去用来遮雨。”计宏说,他们请了不少专家来看,有了这个猜想。
记者心里暗暗给当时的设计者点了个赞--既利用了屋檐来挡雨水起保护作用,又融入了建筑的特色,让整面墙体看起来不那么单调,显得庄严可敬。
那么这样的石屋檐,它的文物价值有多高呢?
来自中国美院的书法艺术家鲁大东和这面摩崖石刻颇有渊源:“我第一次见到它,是因为我大学同学当时的宿舍就在这里,门口正对着这面石刻,当时见到,真是非常吃惊,如获至宝。”
由于没有亲眼见过石屋檐,因此鲁大东表示,对于它的文物价值不能确定。
“像石檐这样的设计,在摩崖石刻这种类型的文物里,不算太罕见。在北方的摩崖石刻里,我见到过不少木制的屋檐,当然石屋檐也见过。”在他看来,弥陀寺石刻的难得之处在于字和规模。“关键是这么大面积的,至今都保留得这么好的摩崖石刻,实在难得。”
文物部门:石檐,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石刻
2000年,弥陀寺石刻被杭州市政府列为第三批文保单位;2005年,弥陀寺建筑群被杭州市政府列为市第二批历史保护建筑。
那么此次意外发现的石屋檐,是否能对整面摩崖石刻的文物价值带来提升呢?
“目前来看,我只能说,石屋檐的发现,会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石刻,特别是它早期的形态。”杭州市园文局文物处工作人员王公明这样告诉钱江晚报记者。
王公明说,在杭州,摩崖石刻倒是不少,吴山、飞来峰都有,像吴山,多数是清代,在飞来峰的可以追溯到五代。从时间上来看,弥陀寺的摩崖石刻已有130多年。但是,它的最大价值,就是体量大而且保存得好。“我估计,不要说杭州,就算是全省范围,这么大面积保存尚好的摩崖石刻,应该是找不出第二处。”
他分析,能保存得这么好,跟石刻所在的山体有很大的关系,“这面山体,应该是和宝石山属于一脉山系,其山体都是火山爆发后留下来的火层岩,比较坚硬,不容易风化,这比吴山那边的山体就好多了,容易保存。”
建筑修缮仍在继续 但保护方案将做调整
发现石屋檐后,西湖区也请了不少专家来现场,他们本来要做的保护罩--石经阁,暂时不做了。
“因为石经阁原来的设计,是想用立柱支撑,因为承重有限,最高能做到5米左右,如果现在再加入屋檐部分,势必要抬高高度,估计是有点困难,还是需要调整方案。”计宏说,现在设计院那边还在调整方案中,等确定后会请专家来论证,同时也会向文物部门做申请。
至于石刻的维修保护,他们已经拿了样本去南京,请专业部门做分析,看看石刻上的青苔和石灰究竟用哪些工具来清理会更合适,既能清理干净,又能不损伤石刻。
“这个发现不会影响我们的进度,对弥陀寺的修缮工作还是在继续。以前的韦驮殿、大殿等都会在原址上进行修缮,原来的法雨庵可能要挪个位置。”
弥陀寺的石刻,按照记载,整整花了四年的时间,从清光绪四年(1878年)开始,光绪七年(1881) 竣工。
清光绪四年间,妙然法师云游至此,见到松木场小霍山石岩高峻、石性坚致、山体玲珑,于是买下这里,请人在石壁上凿刻《佛说阿弥陀经》,崖前筑寺,由此才有了弥陀寺。他请来书写整篇经文的是清代的沈善登。沈善登“斋沐敬书”,足足写了五十三天。
整面石刻高约5米,长24米,正文加附记共2194字,石刻上每个字差不多都是15厘米见方。“字大几寸,铁画银钩,遒劲圆润,深及八分”,如果撑开五指将手掌覆在其上,居然横向比例刚刚好。因年份久远又失修,石壁上布满了青苔,不少字的缝隙中已嵌入青苔和石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