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古代也有诺贝尔奖

时间:2016-05-05 08:01来源:大西北网-北京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假如古代也有诺贝尔奖的话,中国古人谁最有可能获奖?


    最可能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选:墨翟


    “力”之定义“刑之所以奋也”比牛顿阐述力学早两千年


    物理学一直是诺贝尔奖的重要奖项。中国古代的物理学成就斐然,在热学、力学、光学、声腔学、电磁学等领域,都有过重要的发现和发明。为全球人熟知的“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只是其中“小技”而已。


    在古代科学家中,成就最为突出且具开拓性的,当推墨翟。


    墨翟,即大家常说的墨子,鲁国人(还有一说是宋国人),与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等齐名,其所创学派被称为“墨家”.只是因为人们更多关注他在思想、教育和军事方面的成就,而忽视了他的“科学家”身份。


    墨翟的科学家荣誉,源于其在物学理学研究上的贡献。墨翟的物理学成就,主要反映在力学和光学领域。如今大家熟知的杠杆、滑轮、浮力、光的反射、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原理等,墨翟都有研究,其科研成果集中收录在《墨经》一书中。


    《墨经》是墨翟和他的弟子们共同完成的杰作。墨翟关于“力”的定义是从人类的体力概念引申出来的。墨翟把人体称为“刑”,即“形”;把人通过举、持、掷、击等方式而产生的运动转移变化过程,叫做“奋”,此即墨翟给“力”下的定义--“刑之所以奋也。”


    墨翟是中国物理学史上第一个给“力”定义的学者,概述了物理学中“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此定律的发现者牛顿,在墨翟死了两千多年后才出生。


    类似这样的物理学发现,在《墨经》一书中记载不少,比如对“浮力”的认识,也是墨翟的重要发现,这和后来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所建立的浮力原理完全相符,但却比阿基米德早了两百年。


    浮力原理在古代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记载,汉末风云人物曹操之子曹冲,便曾经利用水的浮力,称量大象的体重,此即着名的“曹冲称象”典故,而曹冲当时还是个孩子。


    如果墨翟活在今天,完全有资格与阿基米德、牛顿这些西方大科学家比拼,摘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最可能获诺贝尔医学奖的人选:葛洪


    “杀所咬犬取脑敷之”是免疫学在临床上的最早应用


    中国古代科学家在生理和医学领域的贡献,同样不简单。


    从《三国志》记载来看,汉末名医华佗已用麻沸散(麻醉药),对病人实施大型外科手术。《三国演义》中甚至称华佗提出给有头疾的曹操“开颅医病”.华佗是否真的做过开颅手术不得而知,但考古发现证实,古代中国人确实做过开颅手术。


    在山东广饶傅家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曾发掘出土一个距今5000年的成年男性头骨,该头骨右侧顶骨的靠后部有一直径为31.25毫米的近圆形颅骨缺损,此缺损边缘的断面呈光滑均匀的圆弧状。2012年我曾专门去山东博物馆观察此头颅并了解到,经中国考古界、医学界、人类学等多方面的专家研究论证,确认该颅骨曾成功地做过开颅手术。


    古代中国人在免疫学上的成就更是世界医学界所公认的。


    大家熟知的“以毒攻毒”,就是一种免疫学治病思想,至少在公元四世纪时,古代中国人已将免疫学进行临床应用。晋人葛洪在科研领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炼丹、医药等都有建树,在其《肘后备急方》中有一“疗猘犬咬人方”,便是免疫学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疗猘犬咬人方”点明,在被狂犬咬伤以后,把咬人的那只狂犬杀掉,将犬脑敷贴在被咬的伤口上,便可以防治狂犬病,即所谓“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狂犬的脑中含有大量狂犬病病毒及病毒抗体,此方就是“以毒攻毒”,以提高抗病能力,这也是人类狂犬病预防接种的发端。


    古人在免疫学上最骄傲的成果,当属发明了预防天花的“种人痘法”.


    天花,古称“虏疮”,此病约在公元一世纪的汉代传入中国,因为是从西域俘虏身上传染的,所以时人称为“虏疮”.


    天花传染很快,死亡率极高,尤其到了明清时期,天花几乎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头号疫病。终于在十六世纪时,中国人发明了预防天花的方法“人痘接种法”.据清俞茂鲲《痘科全镜赋集解》中所记,在明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县(今安徽太平县)开始种痘,由此推广到全国。


    人痘接种法不久便传到国外,后来更为安全的“牛痘接种法”都是在此基础上发明的,数不清的人免于天花之灾。


    最可能获诺贝尔化学奖的人选:中国炼丹家群体


    炼丹用的“中国雪”“中国盐”影响了人类化学学科


    古代中国科学家在化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其实比物理学更为突出,运用更广,至今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英国着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出了古代中国人所发明创造的一百项“世界第一”,其中不少是化学领域的。


    “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火药,便是古代中国化学家的发明。古人在合金发明、酝酿发明、金丹术、陶瓷工艺、染料油漆等领域,也无不领先于世界。其中的金丹术,是古代中国化学家最为拿手和热衷研究的项目。


    金丹术又称“炼丹术”,因为被古代贵族歪用、有意神化而变得神秘,但它并不是伪科学。炼丹术是基于古代中国人“求长生”之愿望而发展起来的,又称“方术”.方术在中国出现很早,《战国策》中已有方士向荆王献“不死之药”的记载,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秦始皇求“不死药”.


    西汉时,汉武帝刘彻同样希望“长生久视”,于是在民间广求丹药,炼丹逐渐盛行,随之出现了一批烧丹炼汞的方士。这些方士即“炼丹家”,如果从化学学科理解,他们无疑是中国最早的化学家。炼丹家最早使用和研究的材料是丹砂,“炼丹术”或因此得名,其方法分为火法与水法两种。


    炼丹术在化学上的贡献,反映在对汞、铅、砷、矾及黄白术等研究上。汞,即水银,古代中国炼丹家很早便开始研究水银的变化,并合成了红色硫化汞。这种汞可以说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合成法制成的化工产品之一,“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其实就是炼丹过程中发明的。


    一般认为,化学这门科学是在欧洲中世纪炼丹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欧洲中世纪炼丹术源于阿拉伯炼丹术。阿拉伯炼丹术哪来的?源头在中国,中国炼丹家很早就使用古希腊和埃及人所不知道的硝石和硇砂。


    与古代中国炼丹家追求“大还丹”、“不死药”一样,古代阿拉伯炼丹家也追求这种万能药剂,叫做“耶黎克色”,也称“哲人石”.炼丹所用的硝石在阿拉伯和埃及叫“中国雪”,在波斯叫“中国盐”,可见中国炼丹家在化学领域的影响力之广。


    如果在古代化学家中选出诺贝尔奖得主,当推以魏伯阳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炼丹家群体。


    最可能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选:子贡


    提出“贵玉贱珉”乃商品供求关系之“物以稀为贵”理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中国学者已注意到了市场经济规律,形成了一套市场经济理论。“物以稀为贵”一说,就是这一时期的经济研究成果。


    “物以稀为贵”,是世界公认的理论,其首先提出者为子贡。


    端木赐,即子贡,孔子的学生,是当时名扬各诸侯国的商业天才,善于贱买贵卖,从中牟取巨额利润。子贡具有超强的市场观察和预测能力,市场预测没有不准的,孔子多次夸奖他。据《论语·先进》记载,孔子曾将他与另一得意门生颜回作对比,称“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这里的“亿”,即“臆”,孔子这话的大概意思是,端木赐不听命运的摆布,去做买卖,观测行情,屡测屡中。


    子贡关于商品供求与价格关系的理论,直接体现在他和孔子的对话中。据《荀子·法行》中所记,子贡曾对孔子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耶。”


    珉,也是一种玉石,在子贡看来,珉石之所以没有玉值钱,不被人们看重,原因是珉石太多了,这正是“物以稀为贵”理论的核心所在。


    当然,这种供求关系理论之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与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当时,各诸侯国都强调发展经济,商品交易趋于活跃。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着名的经济学家,如管仲、李悝、吴起等,每人都有一套经济理论和治国之道。


    如果穿越一下,子贡获诺贝尔奖提名,成为最后赢家也许并非意外。


    最后要说一下的是,在文学领域能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古代中国人,从《离骚》的作者、战国人屈原,到《红梦楼》的作者、清朝人曹雪芹,谁获奖都当之无愧。至于诺贝尔和平奖,有资格得奖的中国人就更多了……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获得诺贝尔奖的战犯
  • 鲁迅拒绝诺贝尔奖提名:我不配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