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另类的犹太人音乐家

时间:2016-12-16 08:01来源:大西北网-故事照亮未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不信犹太教的犹太人


    门德尔松是犹太人,但他是个奇怪的犹太人,有犹太血统,却不信犹太教。事实上,门德尔松自己在作品上签名时,签下的姓,都不是我们现在熟悉的“门德尔松”,而是“门德尔松·巴托第”,这才是他认定自己的全名。“巴托第”是门德尔松的爸爸在放弃犹太教,改宗信仰基督教,受洗后给自己家族加上的姓,理由是“门德尔松”这个姓,是个不折不扣纯粹的犹太姓。这个姓和犹太人关系太密切了,“要人家接受基督徒门德尔松,就像要人家相信有犹太教孔夫子一样荒唐”.门德尔松的爸爸如是解释为什么要加上“巴托第”的理由。


    不过门德尔松的爸爸正式文书上加了“巴托第”,平常却不太用这个附加姓氏。只有门德尔松,才每次签名都不忘记加上“巴托第”,换句话说,门德尔松比他的爸爸更自觉地投身加入基督教的阵营,而与自己的犹太出身保持距离。


    这样的选择,可以理解。毕竟那是欧洲反犹主义盛行的年代,很多基督徒相信犹太后裔背负杀死耶稣基督的大罪,除非改信基督教,否则灵魂里永远带着魔性,不但死后会下地狱,就连生时也应该被以对待邪恶的方法予以孤立、惩罚。不愿受到反犹主义歧视、迫害的犹太人,当然只好放弃犹太身份,转而认同基督教了。


    门德尔松写过好几部宗教剧。其中有一部是取材自《圣经·新约》的《圣保罗》。《圣保罗》的神剧情节里牵涉犹太人,在两个不同的歌词版本中,门德尔松选择了对犹太人更不友善,把犹太人刻画得更丑陋的那一个。


    许多迹象都显示,门德尔松是真心认同以基督新教为信仰骨干的德国文化。至少他对德国文化的认同程度,远高于犹太的血缘关系。


    然而这样一位以其成就,大大丰富了德国文化内容的音乐家,到了20世纪,却还是被纳粹以其血缘因素,刻意忽略、贬抑他的地位,认为和瓦格纳或布鲁克纳等“纯种”雅利安音乐家相比,门德尔松的音乐不够雄浑伟大,充满了小市镇小商人的气息,进而把他的音乐排除在主流之外。


    门德尔松的新面貌


    这样的情况,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了戏剧性的改变。纳粹垮台,屠杀犹太人的暴行曝光,刺激了幸存犹太人的同仇敌忾意识,与自尊自重的运动。他们强调犹太人对世界文明曾经有过的丰富贡献,自我肯定作为犹太人的骄傲。


    在这种浪潮中,门德尔松又被点名了,这时却被放在犹太音乐家的系谱中彰显出来。犹太史家写了传记,要赋予门德尔松“新面貌”.书里强调10岁时门德尔松亲历了1819的犹太暴动,看到其他人对犹太人的种种歧视言辞与吐口水的举动,从此,他保留了对于犹太民族命运根深蒂固的关切抱持着和其他犹太人之间强烈的团结意识。


    依照这样的史观,门德尔松不必也不需要被拿去跟其他德国作曲家排排坐,因为他的音乐内在含藏着犹太文化、犹太性与犹太意识,在这点上,他本来就跟同时代或更后来的德国作曲家不一样。别人都在追求表达浪漫热情的音乐语汇时,门德尔松却专心研习贝多芬后期弦乐四重奏,他要窥破其内在神灵性的根源。别人都陷入一种革命的“当代性”狂热中时,门德尔松却慧眼独具,将巴赫伟大的宗教剧《马太受难曲》从遗忘中予以复活,而且自己还写出了媲美巴洛克时代的大型宗教作品,这些成就都跟他的犹太背景,强烈的犹太宗教性,脱不开关系的!


    一个明确改宗的音乐家,敌对立场的评论者却都不理会他改宗的事实,他和基督教及德国文化间的关系。一边主张他是个犹太人,所以他的音乐作品无足观矣;另一边则主张因为他是个犹太人,所以他的音乐作品格外伟大、格外重要。


    这是门德尔松的悲剧。他没办法决定自己的身份,或说,他自己决定的身份没受到应有的尊重。攻击他的和推崇他的,都用不是他自己选择的身份作为出发点。


    这是身份的吊诡。我是谁、我是什么人,这看似最根本、最简单的问题,在人类经验里一点都不简单。往往一个人没办法决定自己的身份,更常见的是,很多人想尽办法地要取得决定别人身份的权力。是的,决定别人身份,强制定义别人的身份,是很大的权力,也是近代社会招惹最多纷争与冲突的关键权力。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