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成都电影院:被扔手榴弹 带枪大兵保护

时间:2017-01-16 10:08来源:大西北网-华西都市报 作者:杜江茜,罗田怡 点击: 载入中...

    青年宫电影院,位于春熙路城守 街49号。其前身新明电影院创 立于1924年,是成都第一家电 影 院 .2005 年 3月,这个地标建筑为配合春熙路改造 拆 除 .2014年,青年宫电影院以新的形式在原址重新亮相。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大街小巷的掌纹。在大多数老成都人心中,春熙路城守街的青年宫电影院,是记忆中最深的纹路。冬日蓉城,站在城守路88号楼下,鳞次栉比的高楼中,今年93岁“高龄”的青年宫电影院变身“青年V幕”,依旧保存着这座城市的光影印记。


    64岁的陈万萍至今珍藏着两张旧电影票。粉红的票面有虫蛀的小孔,仅有两张邮票大小的电影票上有青年宫电影院的标记。这是她和老伴第一次约会的纪念,看的是《卖花姑娘》。陈万萍他们那时候,确定恋爱关系的仪式,就是去看一场电影。


    时光回溯到民国时期。翻开厚厚的《成都电影志》,里面如是记载:“青年宫电影院前身是新明电影院,修建于1924年。在20世纪30年代,成都四大电影院是新明、智育、昌宜、大光明。”四家电影院中,最早成立的是新明电影院,新中国成立后改为青年宫电影院。


    这里的银幕曾经上演历史风云、人间世相;这座影院,也历经近百年沧桑,它前世今生的故事也如一部电影般精彩流传。


    前世


    成都第一家电影院    看美国片先放中文梗概


    民国初年,时髦的成都人已经能被惊险诙谐的美国影片逗得惊呼大笑了,尽管,那可是没有翻译配音的原片。


    当时的观众怎么看得懂呢?资料记载,在当时,电影院雇请翻译人员先将影片主要故事情节用中文字幕放出来,然后开始放正片。“那就是看稀奇呀。”在90后小姑娘周林看来,这样先看剧情大概,再跟着画面走的观影模式,简直就让人忍俊不禁。


    可不就是看稀奇吗?要知道,在1921年前,成都人还不知道电影为何物,直到在法国通过勤工俭学,学会电影放映技术的吴铁生来到成都,他和季叔平、张镜清等人集资,租用春熙路北段锦华馆毗邻的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室作放映场所,成都人终一睹电影芳容。


    最初放映的是《卓别林》式的无声影片,上世纪30年代后期才开始放映有声片。《成都电影志》中记载,1924年4月,经过一番筹备,新明电影院正式开业。当时报纸广告有“蓉市创始第一家”之称。但是没过多久,房东青年会要收回场地,为此,双方还展开长达数年诉讼,最终以青年会补偿银元5000元而告终。1936年5月22日,新建的新明电影院在城守街49号重新建成开业。


    冒生命危险看电影    一排带枪大兵维持秩序


    你能想象自己坐在前面看电影,后面一排带枪大兵保卫吗?事实上,这就是民国年间,大电影院的“标配”.


    和当年上海、北京的影院一样,当时的观众多为上层人士,如遇上座率高的影片,影院门前停满了私包车。


    然而,那时电影是最新潮的娱乐,达官贵人要追星,地痞流氓也爱电影。袍哥、军警、地痞流氓经常往电影院挤,这群人仗势不买票,成都人鄙视地把这种行为称为“看滥污”.


    “看滥污”的人有多“歪”?根据记载,当时地处书院街的明明电影院就因为不让兵痞无票入场招来横祸,被投掷手榴弹,迫使影院从此歇业倒闭。


    “当时成都的影院老板,只有求助军队,用银子求当官的‘招呼’下面的兄弟伙‘守规矩'.”四川省民俗学家刘孝昌介绍,除此之外,影院还会花钱雇佣几名荷枪实弹的士兵组成“弹压队”,坐在影院楼厢最后一排正中的放映孔下,一旦场内发生骚乱,士兵们便举着枪去干涉。


    即使冒着这么大的风险,人们对电影的热爱依旧,特别是又潮又时髦的青年宫电影院。这从《成都电影志》的记载中或许可以窥探一二,在造型设计上,青年宫基本仿照当时上海卡乐登电影院的造型,堂厢两侧楠木门窗镶嵌彩色玻璃,楠木翻板座椅,楼上为包厢,座椅是木架藤编靠背。楼、堂厢和大厅过道均安装有各种球形吊灯,堂厢两侧有壁灯。


    影院里搞恶作剧    女观众辫子被绑座椅上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明电影院前小吃琳琅满目,民俗学家刘孝昌描绘到:浅蓝色的棉布浸湿了水,春夏的樱桃、菱角、水蜜桃,冬天的甘蔗、苹果和雪梨,一个个摆在蓝色棉布上,被水淋得透亮透亮的,看着就高兴。除了水果,凉粉、蛋烘糕,甚至有的“江湖汉子”,提着酒壶进影院,看到高兴处,顺势来两口。


    开始几乎都是男观众,后来渐渐有女宾进入影院。在电影院一派漆黑的环境里,有的妇女在散场时起身离座,才发现自己的长辫子被后排的人恶作剧,牢牢捆在座椅上,“闯鬼!遇得到哦。”也有的回家后才发现头发被人沾上了口香糖,只好将头发剪掉。


    同时,电影院还生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服务项目--“活动夜壶”.一场电影要放映一个多小时,座位又挤得很,这对中途要上厕所的男观众来说就是个麻烦事。所以那时候,穷人小孩或老妪会手提两只斑竹筒,巡行于过道之中,口中轻声吆喝“尿桶哦,尿桶哦。”后来警局以“有碍观瞻”之名取缔。


    今生


    70年代赶时髦    包厢内才能男女同坐


    58岁的齐冠生是青年宫电影院的老放映员,1976年进入影院工作的他清楚记得,彼时电影院最多可以容纳1300多名观众,有堂厢、楼厢、包厢。一般男观众席在堂厢,女观众席则在两侧楼厢。只有银幕正面的包厢内才能男女同坐,包厢座位还很有限。


    上世纪70年代影院放映的影片多以新闻纪录片为主,到了80年代,一大批故事片上映,《刘三姐》、《阿诗玛》、《地道战》等造成万人空巷的影响力。《卖花姑娘》比后来的《泰坦尼克号》还火,齐冠生他们全天连续放映都还常常爆满。整个放映厅都是一片啜泣声,“我们甚至会提醒观众带着手帕来看。”


    陈万萍记得,她和老伴常常穿过卖瓜子花生的热闹小商贩,进入青年宫电影院大门。影院内部设置据说是仿照上海最时髦的电影院修的,很洋气。事实上,青年宫电影院的前身新明电影院,在修建之初对于楼厢座位的安排就别具一格。设计者考虑了不同观众的需求,分别设有单人座、双人座和三人座,并且左右座位不相连,严格实行对号入座。


    80年代装上空调    市民早上5点排队买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齐冠生记得,那会儿电影票在两毛到三毛之间,平常百姓都消费得起,电影院前早早就排着长队。周围的市民会5点起床,一般早上6点就有人在门口排队了,不到中午,1000多张票就卖完了。


    1985年夏天,青年宫电影院最早在影厅内安装了6台当时少见的柜式空调又“潮”了一把。经物价部门审核批准,开空调时每张电影票要另加收8分钱的空调使用费。


    陈万萍印象中,青年宫电影院服务一流。在楼厢和堂厢的座位靠背上,会固定一个放茶杯的铁丝网兜。观众入场后,就有服务员到座位上卖茶水,影片快结束时再回收茶杯。


    陈万萍的老伴儿黄延辉念念不忘的,是那个年代外国影片在翻译上的“信、达、雅”.“妾本秋菊,复遭风雨,而惹草沾泥,万难再傍君子,萎谢听之,勿以薄命人为念也!”这是经典美国故事片《魂断蓝桥》最后,在滑铁卢桥上,女主角玛拉毫无畏惧地向一辆辆飞驰的军车走去,经典音乐《友谊地久天长》响起,幻灯字幕上缓缓出现这段充满传统文化味道的中文翻译,每到此时,场内便会响起热烈的掌声。


    90年代末影院萧条    《泰坦尼克号》是最后的辉煌


    时光飞逝,青年宫电影院如今已走过了93个春秋。期间,为了适应市场需要,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造。在老放映员齐冠生眼中,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青年宫电影院逐渐萧条。除了节假日和晚上,平日看的人少了,常常一个厅里只有几个人。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成为那个年代最后的光影辉煌。


    “露丝和杰克的凄美爱情,让当年万人空巷的场景稍微还原了一下,但之后,看电影的人就慢慢减少了。”齐冠生感叹道。2007年,放映了一辈子电影的他,第一次在北京看到了3D电影,视觉被深深震撼,一边觉得真的是好呀,一边担心以后没有3D的电影院怎么办。


    2005年3月,为配合支持春熙路的改造工程,青年宫电影院停业拆除。2014年,青年宫电影院以“青年V幕”的形式重新出现在春熙路。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