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化石“再现”一亿年前蜻蜓求偶行为

时间:2017-03-21 09:11来源:大西北网-中国新闻网 作者:杨颜慈 点击: 载入中...

    一块琥珀“再现”一亿年前蜻蜓求偶行为。3月20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公布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该所研究团队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了3枚具求偶行为的雄性豆娘化石。


    求偶行为广泛存在于现生昆虫的各个类群,但化石记录极为罕见,这是因为昆虫(包括其他动物)行为保存为化石的几率很低。王博介绍,这一研究将蜻蜓的求偶行为追溯到1亿年前的恐龙时代。


    由该所博士研究生郑大燃、研究员王博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当天详细披露这一研究成果。这3枚雄性豆娘化石被命名为黄氏忆人扇蟌,以感谢台湾的黄忆人先生慷慨捐赠模式标本以供研究。


    “这种极端特化的情况在现生和化石蜻蜓中还是首次发现。”王博介绍,黄氏忆人扇蟌的斑纹图案与一些脉翅目昆虫的翅膀相像。后足胫节具有一个眼睛形状的斑纹,类似于一些脉翅目昆虫的翅点和蝴蝶翅膀上的眼点。现生脉翅目昆虫和蝴蝶的翅点和眼点主要用于威吓捕食者,或将伤害转移到翅膀来保护身体。


    研究发现,该扇蟌具有带斑纹的薄豆荚状的巨大胫节,用以吸引异性。它们会在雌性面前翩翩起舞,展示其美丽的六足,并用巨足来驱赶其他雄性,以获取成功交配的机会。


    王博称,现生雄性扇蟌科和鼓蟌科豆娘具有类似增生胫节,用于求偶期间的性展示和驱赶其他领地侵犯者。雄性扇蟌科豆娘具有白色羽毛状的胫节增生足,在交配前,它们在雌性面前缓缓飞行,来展示他们的“大白腿”.相比而言,黄氏忆人扇蟌胫节透明,并有两条窄的棕色斑纹,后足胫节巨大、极度增生而呈豆荚状。


    王博认为,蜻蜓属于视力很好的捕食者,黄氏忆人扇蟌胫节上的眼点可能更多的是用于吸引异性而非吓阻捕食者,功能类似于孔雀羽毛上的眼点。然而,极度增生的胫节很可能会令他们飞行缓慢,因此成为一些更强大的捕食者(如鸟类或者翼龙)的盘中之餐,这很可能是导致它们灭绝的原因。


    相关成果于3月20日在线发表在英国Nature出版集团Scientific Reports上。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琥珀重现一亿年前昆虫育幼图
  • 加拿大发现恐龙琥珀化石 全身长满美丽羽毛[组图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