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老人杨会芝和她的“非遗传承坊”

时间:2017-05-05 08:01来源:大西北网-新华社 作者:李惊亚 点击: 载入中...

    “杨奶奶,您帮我看一下,这样点蜡对不对?”在贵州遵义市桐梓县马鬃苗族乡龙台村的“会芝刺绣蜡染”工坊里,几个妇女围着杨会芝,问个不停。


    杨会芝戴上眼镜,一边仔细鉴赏这些徒弟的作品,一边说:“蜡染的最后一道工序最难,一定要掌握温度,手要稳,眼要准,不要着急,慢慢来。”


    马鬃乡是红头苗族聚居地。红头苗族是苗族的一个支系,因妇女头饰盘红带而得名。7岁开始,杨会芝便跟着母亲学习苗绣、蜡染等手工技艺,20岁出嫁后,仍喜欢这些手艺。


    龙台村地处高寒之地,和大多数村民一样,成家之后的杨会芝和丈夫一起,靠种植玉米、烤烟等获得一点收入,拉扯6个孩子读书、长大。


    2009年开始,在乡里的推荐下,杨会芝参加省、市的各项民族手工艺比赛,多次获得第一名,被评为遵义市级非遗传承人。2014年,杨会芝的6个孩子全部参加工作,家庭经济负担大大减轻,乡里为她免费提供门面,开了“会芝刺绣蜡染”工坊,作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据地”.乡政府经常组织当地妇女、年轻人来此上课,杨会芝免费教授苗族手工艺。


    26岁的曲垭组苗族妇女马建容过去在青海、广州的工地上干体力活,2013年一次偶然机会参加杨会芝的培训,从此喜欢上了这些手工活。她也不出去打工了,只要没事就来跟杨奶奶学,实在来不了就在家绣花、绣围腰。


    “小时候跟着妈妈学过一些,但很多已经忘了。我已经学了一年多了,点蜡还不标准。”马建容说。


    其实,她是杨会芝的“得意弟子”,在今年桐梓县红苗艺术节刺绣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只要他们愿意学,我就愿意教。”杨会芝说。这些年,她培训过的人不少,最后留下6个徒弟作为她的“固定班底”.在“会芝刺绣蜡染”工坊,她们制作、销售苗族服装、首饰、包包等。随着名气渐渐增大,师徒经常接到一些外面的订单。


    杨莹芝是年龄最大的徒弟,今年50岁,一直是村里的贫困户,去年开始跟着杨会芝学民族手工艺,她家当年就脱了贫。


    今年马鬃乡在龙台村搞红苗风貌改造,计划发展乡村旅游,杨莹芝准备改造房屋作为客栈,让在四川打工的女儿回来上班。


    “我年纪大了,没法出去打工,靠务农收入又太低,在‘会芝刺绣蜡染’工坊我每天有班上、有活干,一年增收几千元,家里以后搞乡村客栈,生活会越来越好。”杨莹芝说。


    今年初,杨会芝带着6个徒弟成立了桐梓红苗艺纺服饰有限公司,产品销往遵义、重庆等地。她怎么也没想到,老了老了,竟然当了老板。


    “不少人想加入我的公司,但现在场地还不够。”杨会芝说,“县里计划今年底在龙台村建红苗文化展览馆,一楼给我们做工艺展示,二楼搞成果展。我想,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会越来越多,红苗文化传承这件事会越做越好。”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