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遗址女考古技工:铅笔绘出“最早的中国”

时间:2017-08-07 16:13来源:大西北网-新华社 作者:双瑞 点击: 载入中...

    仔细端详一个3000多年前的陶罐后,54岁的王丛苗把卡尺夹在罐壁上,小心翼翼地量出厚度。随着铅笔、三角尺、比例规在她手里来回切换,一个花边口沿的小圆腹罐四分之一剖面图慢慢出现在纸上。


    “一毫米的误差也不能有,错一点就不是罐的真实面貌了。”好的考古绘图“见图如见物”,但允许有细微误差。与同行相比,这位女考古技工对自己有更苛刻的要求,因为她要记录和展示的是“最早的中国”.


    王丛苗所在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经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考证的中国最早王朝--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遗存,距今3000年以上,是探索中国早期国家起源与发展的关键性遗址,有“最早的中国”之称。


    自1959年发现以来,二里头遗址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今年6月,“十三五”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开建,使之再度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很多人千里迢迢跑来看一眼,而我跟二里头打了半辈子交道。”出生在二里头村,又在二里头遗址工作了30多年,王丛苗相信这是缘分。


    她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那时二里头遗址刚开始发掘。相比步履匆匆、满心喜悦的考古人员,村民遭遇的更多是困扰。“遍地是瓦片,浇地的水道里一堆一堆的,影响耕种,挺烦人的。”王丛苗回忆说。


    198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派驻二里头的工作队招聘考古技工,一天工资1.5元,而周边村民的正常收入约8毛钱。高中毕业的王丛苗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开始了一线发掘和考古绘图生涯。


    “一开始纯粹为挣钱,后来越干越觉得有价值,特别愿意付出。”王丛苗肯下功夫,到北京参加一次短暂的专业培训后,她把自己的桌椅搬到库房,把满屋的陶器全画完一遍才挪走。


    作为专业人士眼里的宝藏,二里头遗址在一些普通老百姓眼里,意味着不吉利。王丛苗的婆婆就是坚定的“反对派”,她不允许儿媳妇把任何与遗址有关的东西带回家。王丛苗曾把一袋来不及送回工作队的陶块放在门后,第二天在垃圾堆里找到了它。


    “早些年农村人都这样,不知道遗址的价值,也不关心你干啥。”王丛苗顶着压力,对二里头遗址的感情反而越来越深。


    30多年来,她见证和参与了二里头遗址的历次发掘,她的考古绘图是“免检产品”,能精准反映田野地层、器物的形状、花纹甚至质地。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大型考古报告《二里头》涉及数千幅插图,绝大部分由她手工绘制。


    随着二里头遗址被越来越多人了解,王丛苗明显感觉身边的环境变了。碰到街坊邻居,他们开始热衷打听“又挖出什么了”.“农民都知道关心历史了!”王丛苗很欣慰,她希望二里头遗址获得更多普通人的关注。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走进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为夏代存在提供物证
  • 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中国人真是“龙的传人”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