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工作者袁靖:用科技更好解开历史谜题
如果不是业内人士,你可能很难完全了解古人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靖却可以娓娓道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古代居民,在数千年的时间里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黄河流域尤其是中原地区的古代居民通过饲养家畜来获取肉食,而长江流域的古代居民主要用渔猎的方式。”
在那个尚未有文字记载的年代,就算是古人最平常的衣食住行方式,对今天的人来说都非常神秘。而以袁靖为代表的一批科技考古工作者,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我们重现那一页页尘封的历史。
袁靖自20世纪80年代末攻读动物考古学博士学位以来,就在动物考古领域深耕。考古学家们通过对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研究,能发现包括古代人和动物相互关系在内的很多历史真相。袁靖说,“动物考古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人们生活的很多方面,所谓’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通过动物考古,可以认识猪、牛、羊、鸡、马、狗这六种动物是如何从野生动物被驯化为家养动物的,以及它们在古人的肉食结构中分别担当了怎样的角色,动物考古还能帮我们认识到很多古代人类社会上层建筑方面的史实。”
袁靖举例说,他曾经在考古工作中,确定了古代中原地区居民圈养的绵羊的谱系是A、B型,起源于西亚,黄牛的谱系是T2和T3型,也起源于西亚。就是说,我国历史上常见的黄牛、绵羊等动物,其实并非我国土生土长。
在科技的协助下,几千年前先民们的生活场景,再一次浮现在今人眼前。“因为这些家养动物不可能自己从西亚走到东亚,而是由人带过来的,由此科学地认定当时存在西亚、中亚地区与中国地区的文化交流。”袁靖说,“动物考古其实研究的还是人的活动。”
袁靖介绍说,在具体步骤上,动物考古主要分为野外采集和室内整理两部分。野外采集动物骨骼的方法应该根据发掘的性质和发掘的具体情况,采用随时发现随时采集或者针对性采集的方法。室内整理分为8个步骤,分别是:清洗、粘对、鉴定、测量、称重、观察动物遗存表面痕迹、记录资料和定量统计。“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碳十四年代测定、DNA分析等测量研究、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和锶同位素分析等。”袁靖说。
袁靖曾主持中国社科院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的工作,在几代人的努力下,中心的动物考古和植物考古,在国际上已具有较高声誉。
在袁靖看来,“科技考古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历史的实证性认识,也把我们对古代社会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我们开始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比如年代如何,自然环境如何,人的体质特征如何,古人是怎样生产食物的,等等,从古人的食物结构和人工制品中辨认当时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探讨不同时段、不同地区各种生产工艺的特征及发展。”
但袁靖还是不满足:“现在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古代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段的居民,他们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都有哪些,以及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与获取植物性食物的方式的有机联系是什么。还有,那些从中亚和西亚传播过来的先进生产力因素是什么时候传入的,是从哪条路线传入的。”
“考古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代人的事,而需要一代又一代热爱考古的人接续奋斗,这样才能解开一个个历史谜题,才能紧跟甚至引领世界考古的先进方向。”从社科院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主任的岗位退下来之后,袁靖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而是选择去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担任院长,为培养科技考古人才继续努力。
“我希望努力为培养有科技考古的思路、方法和能力的学生倾注心血,努力保证我们的科技考古事业后继有人,努力为中国考古学研究融入世界考古学的发展潮流贡献力量。”袁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