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白草坡:一把青铜短剑背后的历史机密

时间:2019-06-28 09:39来源:大西北网-兰州晨报 作者:记者刘小雷 点击: 载入中...

 
  
  镂空鞘青铜短剑
  
  著名的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地出土的诸多文物中,有这样一把镂空鞘青铜短剑,它不仅备受人们的赞赏,而且被学者们一致认为在中国兵器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为什么呢?
  
  1它在柔和的光线下,散发着一股狞厉之美
  
  在甘肃省博物馆的展厅里,观众可以看到一把西周时期的“镂空鞘青铜短剑”,它在柔和的光线下,散发着一股狞厉之美。
  
  趋近观察它的形制:
  
  这把青铜短剑通长24.3厘米,宽10.5厘米,其中柄长5.7厘米,最宽处3.4厘米,重1250克。剑身为青铜铸成,呈近似竹叶的长三角形,剑脊略隆起,有血槽,扁茎无格。
  
  短剑之上的镂饰赋予了这件兵器独特的个性,鲜明的性格色彩,给观者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剑身的中心镂刻一蟠蛇,蛇头正三角形,蛇身与藤状植物相绕结,在剑的鞘口两侧饰一对高出口面的犀牛,二牛反向向背,腿足外突,拱卫着鞘口,并与缠绕的蛇、藤相呼应,更是增加了大孔镂饰的艺术效果。
  
  听工作人员说,它从灵台白草坡的西周墓葬里出土时,鞘内还存有漆木残屑,应是木质剑柄在深藏于地层之后,逐渐朽失的。现存的鞘罩上有十个呈对称分布的小透孔,那恰恰是用来穿系联结以固定内鞘的。
  
  从系孔看,这把造型精美的短剑可以垂直悬挂于佩剑者的腰部,除了彰显主人顾盼自雄、威严高贵的气质之外,关键它取置方便、可持可掷,还具备贴身近攻或应急自卫的实用功能。
  
  文物的简介上说,青铜镂空鞘短剑是郭沫若命名的,它是我国青铜剑早期比较成熟的形式。剑乃兵器之王,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为什么它最早的形式是以青铜短剑的面目出现呢?
  
  五月中旬,记者去往它的出土地——灵台县西屯镇白草坡村一探究竟。
  
  2“服文彩、带利剑”,就是这一风气的真实写照
  
  白草坡村,就在什字塬腹地。这个古塬在甘肃境内是仅次于庆阳董志塬的第二大黄土塬。塬面东西长78公里,南北宽40公里,地形呈西高东低态势,由西向东依次有朝那、上良、什字、西屯、独店5个中心乡镇分布其上。
  
  现在白草坡村已是黛瓦白墙错落有致,房前屋后林木葱郁的美丽乡村新景象。穿村而过,往前走500米,一个三角形的斜坡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当年西周墓葬出土的地方。
  
  这是一块坐北向南的阳坡地,地势北高南低,遗址探方早已回填,看不出痕迹,但大地深处的秘密惊现之后却已震动世人。
  
  2000-3000多年前,一批奴隶主贵族带着车马剑戟和一大批随葬品先后长眠在白草坡的这片荒草下。白草坡西周墓群现已发掘清理西周墓葬9座和车马坑1座,共发掘各类文物1800多件,分铜器、陶瓷和玉石三大类,铜器数量和种类最为丰富,属国家一级文物的就达27件之多,青铜镂空鞘短剑无疑就是其中的精品。
  
  西周时代的灵台,正处于华夏文明与北方草原文化交汇带,是周人与诸戎对峙的前沿,这类短剑的形制与装饰风格,无疑给日后兴起的北方青铜文化中的短剑形饰以强烈影响。
  
  西周时期的剑普遍较短,佩饰多于防身的用途,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称“服文彩、带利剑”,就是这一风气的真实写照。
  
  但剑毕竟是要用来杀敌的,到了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战事频繁,步兵兴起,剑的应用得到充分发展。人们发现,为提高武器的杀伤力,剑体必须加长,剑技的提升发展也应和了这种战场的刚需。春秋时代,青铜剑身已普遍被加长到50到60厘米,在抵御外族入侵与群雄争霸的过程,显示出它巨大的威力,到了战国晚期,青铜剑的长度超出了70厘米,最长达76厘米,而关中秦剑长度更为夸张,甚至超过80厘米,最长者将近95厘米。
  
  3春秋末到秦汉,我国历史上剑的黄金时代
  
  从春秋末期到秦汉数百年间,长剑短剑并世而存,出现了风行海内的“击剑热”,形成了为士大夫所遵从的“剑崇拜”,这个时期可称为我国历史上剑的黄金时代。
  
  短剑与长剑的此消彼长,时显时晦,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文化现象,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值得我们深入考察,仔细地解读其中的隐奥。从春秋到战国,冶金锻铸工艺的突飞猛进,特别是铁兵取代铜兵的重大变革,使得剑的坚韧度大为提高,延伸剑身成为可能。
  
  春秋短剑以吴、越制作的最精,世为人“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长剑则最先出现于楚国,应当是在吴、越的冶金技术和击剑技艺需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举世瞩目的“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等吴越宝剑,不断出土于战国楚墓中,就是这一承袭关系的明证。楚人称长剑为“长铗”。“长铗”就是长柄,是以长柄代称长剑。屈原所谓“带长挟之陆离”,就是指这种长柄剑。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虽然各地冶铁技术已渐趋成熟,但在兵器上,仍较多采用青铜制品。1994年,在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出土了19把青铜剑,长86厘米左右,结构合理致密,剑身规整平滑,虽入土2000多年,出土时依然光亮如新,锋利如初。
  
  因此,秦剑被认为是继承和发展春秋战国制剑技艺的产物,其冶炼和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个高峰正是青铜剑最后的,也是最辉煌的巅峰。
  
  西汉以后,铁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青铜剑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它代表的刚正不阿、坚忍不拔的精神内涵却延续至今。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海昏侯墓“四金”背后的故事:“行昏乱,恐危社稷”的刘贺
  •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背后的“科学力量”
  • 77座抗联遗址纪念碑背后的密林抗日往事
  • 考古新发现背后的故事:建房发现炀帝墓
  • 陵墓经济有多大魔力:帝王墓开发背后的经济纠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