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院门 明清时官衙集中在这里

时间:2011-12-27 17:45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北院门北口的牌楼。
  在北院门常常可见国外游客的身影。
  北院门街头的民俗雕塑吸引了众多游客。

  鼓楼所在的街道,是现在西安最热闹的老街之一,这条街不仅为西安人所熟知,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很有名,这就是独具特色的北院门。明代,北院是西安城“衙门”的聚集地,清代,陕西巡抚行署位于北院,与北院相对的街道也由此得名北院门。

  “北院门”的名气很响,但很多人不知道它指的是哪条街道

  说到北院门,许多人都会说它的名字叫“回民街”,其实,这条仅有五百多米长的街道,其真正的名字并不是“回民街”,而是更有历史底蕴的“北院门”。

  8月的西安正迎来旅游高峰期,北院门的游人往来不息。街道两边的明清风格建筑、别具特色的清真小吃,以及各种各样新奇的小商品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游人们纷纷举起相机,拍下这里的热闹繁华。

  在热闹繁华中,可能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鼓楼北街道口的一块小小的路牌——“北院门”。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尽管“北院门”的名气很响,可是许多人却并不知道北院门所指的就是鼓楼所在的街道。记者询问了一些正在北院门参观的游人,他们都表示并不知道这条街道的具体名称。几位在西安求学的大学生表示,虽然他们来西安多年,也常来这里,但是从来不知道这条街道的真名叫做“北院门”。就连一些西安本地人,也不知道“北院门”的具体位置,记者采访了几位在西安出生的80后,说到“北院门”的具体地点,他们都表示“很茫然”。

  一份来自莲湖区旅游局的资料显示,我们现在俗称的“回民街”,其全称是“北院门回坊文化风情街”,是包括了北院门、西羊市、化觉巷的一个环形旅游散步道,全长1100米。其中,北院门是回坊文化风情街的核心部分,全长545米,宽16米。现在,“北院门回坊文化风情街”已经是西安市乃至全国闻名的回族餐饮、食品、古玩一条街。

  北院门曾是西安城里官衙集中的区域

  今天,充满中国传统特色和穆斯林风情的北院门,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人。而北院门的魅力,正是来自于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风俗文化。

  北院门之名始于清代。清初,陕西巡抚部院行署设于鼓楼以北,与位于鼓楼以南的陕甘总督部院行署南北相对,于是,巡抚部院被称作“北院”,而与北院大门相对的南北向的大街,就被叫作北院门。总督衙门被称为“南院”,与其相对的街道被称作南院门。历史上,北院和北院门指代的是不同的地方,不可混淆。

  在今天的地图上看,“北院”所在地其实并不在北院门大街上,而是位于北院门北口的东西向大街——西华门大街的北侧。不过,北院和北院门实在是有着很大的关联。首先,北院门街道的名称确是由于北院而来;其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北院门深受北院的影响。同时,位于西华门大街上的原西安市人民政府大院的门牌号,始终是北院门159号。

  尽管北院门得名于清代,不过北院门地区的历史则要久远得多。北院门在唐代属于皇城范围,尚书省即位于此地。唐末,韩建将原长安皇城改筑为新城,这里成为居民坊。

  从明代到清前期,北院门位于宣平里,到了清中后期则改为宣平坊。据《明清西安词典》记载,明初洪武十三年(1380年),修建鼓楼后,北院门这条街道便形成了,不过当时街道的名称叫什么如今已经无可考证了。

  明嘉靖年间的《西安城图》显示,那时候的鼓楼附近是“衙门”集中的区域。鼓楼北有“都察院”,是明代的监察机构,西北有“巡按察院”,西南是“按察司”,鼓楼东南是“西安府”,正东则是“布政司”。

  到了清代,北院门街北正对着陕西巡抚衙门,除此之外,街东还有“粮道署”、“布政使司署”。从明到清,这里一直是官府集中的地区。

  北院门不仅是西安城里的一处官衙集中的区域,同时还以它独特的回族风情而闻名。历史上,回族人民在这一带修建清真寺,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建筑、文化、社会经济特点的历史街区。

  北院门老住户、64岁的安靖龙老人说:“我家祖居北院门,不知道在这里居住了多少代。西安北院门附近有许多回族家族,是从海上丝绸之路而来,先到泉州,然后到南京,再到西安。我们安家就是其中的一支。据祖辈们讲,我们老安家是在很久之前从南京水西门迁到西安来的。”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马建军在《西安回族民俗文化》一书中说,从北宋晚期至南宋初,西安城内西北隅就已经成为西安回族聚居的地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李兴华先生认为,从元代初期起,西安城内以回坊为中心的穆斯林聚居区就得到了明显发展。马建军在《西安回族民俗文化》中提出,到了明清时期,当时西安城的西大街、北院门、鼓楼附近已经是回族传统商贸的活动区了。

  乾隆四十六年(1781),陕西巡抚毕沅在写给乾隆皇帝的奏折中陈述:“西安省城内回民不下数千家,俱在臣衙门前后左右居住。”毕沅当时的办公地点在北院,其衙门前后左右则正是今天的“回坊”一带,北院门包括于内。

  慈禧逃至西安,为北院门带来新的繁荣

  北院门老住户安靖龙告诉记者,北院门的老居民往往有一种优越感,并不是因为这里的住户有钱人多,恰恰相反,这里的居民大多数家庭经济状况都一般。但是,这里的居民都认为自己是皇城下的人。这是因为,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曾住在这里,这里实际上就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一路西逃至西安。挑剔的老佛爷最终选择居住在北院。谁会料得,就是这次败国的逃亡,却为北院门带来了新的商机,使得这里的繁华突然倍增。

  来到西安后,慈禧太后先住在了南院,但是她嫌南院环境不好,又移居到北院巡抚衙门,从此,北院被称为“行宫”。北院门街道办事处提供的资料显示,从1900年至1901年,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北院成为当时全国的行政中心。那时,西安虽未有国都之名,却有国都之实。公文奏章,晋见官员,各省进贡,都在北院办理。与此同时,北院门的各种银号、店铺应运而生,盛极一时。直到民国年间,北院门仍是商业比较集中的地区。

  北院门附近,至今仍保留着慈禧来此的痕迹。莲湖区北院门商会秘书长童鑫告诉记者,“辇止坡”就是慈禧在“回坊”时留下的名称。他说,慈禧住在北院门时,一次来到北广济街南口的迎祥观(现道馆建筑已不在),闻到远处飘来的肉香,于是在此停辇,品尝腊肉,随后给这家专卖腊牛羊肉的店铺赐名“辇止坡”。看来慈禧的到来对这一带的商业贡献不小。

  据《西安老街巷》记载,慈禧一行于1901年离开西安后,北院的行宫一直空着,因为按照清廷的规定,皇帝住过的地方,任何人不能使用。据说,后来陕西藩台樊增祥因在这里请了一次客,遂被清廷撤职,声言永不续用,后经宰相张之洞说情,一年后才又被启用。

  不过,到了民国时期,北院又成为了西安市一处政治中心。辛亥革命后,张凤翙、陆建章都曾住在北院,1921年,冯玉祥督军陕西时也住在这里。据说北院中有“四来堂”和“笠僧楼”。笠僧楼名字的得来,是由于陕西都督陈树藩,在这里囚禁了靖国军第四路司令胡景翼(字笠僧)。

  民国时期,北院长期作为省政府所在地。西安事变前,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住在北院。抗战时期,孙蔚如任陕西省主席时,也住在北院。北院门街路东的中段,民国年间曾是“省长公署”的一部分,现在是西安回民中学(原西安32中学),解放前曾是陕西省第三中学,学校始建于1944年,据说校门前的古槐,是明代以前栽植的。

  “西北黄埔”军校曾设立于此,解放后成为西安市政府所在地

  民国时期,北院曾有被称为“第二黄埔”的军事学校,这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市教育局教研室原历史教研员封五昌先生告诉记者,1927年2月,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邓小平(当时名为邓希贤)的主持下,“中山军事政治学校”在西安“北院”成立。这所学校的所在地,建国后成为西安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该校由共产党员史可轩担任校长,李林任副校长,邓小平任政治部主任(并担任过教育长)。中山军校主要培训国民军营、连、排初级军官以及共产党选送的革命青年。中山军校名义上隶属于国民军总部,实际上是由共产党掌握与直接领导的。邓小平亲自为学生上课,对广大青年军官宣传马列主义。西安的中山军事政治学校在当时被誉为“第二黄埔”和“西北黄埔”。

  解放后,“北院”一直是西安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直到今年2月,市政府北迁。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祁连山下黑河湿地 碧水绿妆如诗似画
  • 中国彩色丹霞的典型代表——张掖丹霞
  • 坐北朝南的连城鲁土司衙门
  • 武川县风光
  • 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海子山
  • 西北最大天然生长白桦林带——哈巴河白桦林公园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