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秦地“南大门”
8月6日的清晨,我们出发前往武关。穿行在秦岭的崇山峻岭之间,脑海中开始勾勒武关的模样。
武关自古被称为秦地的“南大门”,位于陕南商洛丹凤县东约40公里处。东去河南内乡县85公里,北至西安245公里。
秦岭将长安和南部省市阻隔,自古便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典故。关,离不开路,武关的重要,也离不开武关古道。在秦岭的崇山峻岭之中,由河水冲出的谷地间,逐渐形成村镇,连接村落和山外的路,也从这一条条沟谷中穿过。秦岭中,自古就有几条由这些沟谷连接起来的沟通关中和南方的道路。武关道就是秦岭中诸多利用谷口而建的交通要道之一。武关道由长安东南行,经蓝田,越秦岭,通到商洛,再东南行经武关,进入河南的南阳和湖北襄阳。
设想从关中到楚地的路途中,只要在武关道蜿蜒漫长的山谷间设下一卡,这条道路就会完全被封死,想要入楚,怕只能从更靠西边的山路绕行,或者通过潼关,绕到中原再从河南南下,然而无论是这两条道路中的哪一个,都会大大增加时间和成本。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尤为如此。而卡住武关道的那把锁子,就是武关。
如今,西蓝-沪陕高速打通了曾经的天堑,一条条隧道大大减少了从西安到陕南所用的时间。蓝田,自古就是从西安到陕南、楚、豫的必经之地。我们从蓝田一路向东南而行,穿过一条条隧道,突然会发现青山碧水之间的民居已与关中大为不同,无论新旧房屋,一律的白墙、青瓦、挑檐屋脊,与关中的民居相比,这样的民居风格与南方的更为接近。
同行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曹龙先生说,商洛属于秦楚文化的交汇地带,这从许多考古发现便可以看出。在关中文化和楚文化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商洛地区独特的民风民俗,这里富有南方气息的民居,就是长期以来楚文化影响的结果。而比商洛更靠南的武关,受楚文化的影响则更深。
古时武关道的运输全靠骡马
从西安去武关,须先经商洛市,再过丹凤县。我们的第一站便是商洛市。商洛古时也称商邑,曾是商鞅的封邑。在商洛,我们见到了商洛市博物馆馆长王昌富先生,他曾到武关实地考察过多次,对武关的历史掌故如数家珍。
行至丹江和老君河之间,便到了丹凤县,这里曾是连接秦岭南北的水路、陆路交通枢纽。沿丹江而上的南来船只,到了丹凤县由于丹江水量变小,不能继续北行,于是在丹凤卸货,转为陆路运输。如果说,从丹凤沿丹江向南是一条通往南方的水路交通线,那么,丹凤-武关一路,便是南行的陆路交通要道。
从丹凤继续向西南而行,走312国道。王昌富说,今天沟通陕、鄂的312国道,就是曾经的武关古道。由于刚刚发生的洪水的损毁,随着山势、水势蜿蜒的312国道,路面多处被冲坏,来往车辆无不小心翼翼。当我们终于到达武关隧道时,这里却在堵车,旁边一条小路,已被冲毁,不能通车,我们只好徒步前进。在著名的武关隧道打通之前,我们走的这条小路,就是曾经的老国道、武关道。
只有徒步在没有柏油马路的大山之间,才能切身体会到古人的不易。武关道通车,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我们的祖先往来于大山之间,运输着南北的货物,而他们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双脚,或是几匹骡马,因为山路崎岖,马车无法通行。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蓝田县的进山口、耕地紧缺的地方,却曾产生过屋占半个村的富户,他们饲养骡马,穿梭于武关道中,专为进山南去的主顾提供货运服务,这些行商由此发家。
曾经也是商贸兴盛的繁华之地
沿武关河而行,徒步一个小时之后,河床逐渐开阔起来,本来向南流的河水,被前面的山谷阻挡,折向东边而去,王昌富告诉我们,武关镇快到了。古代重要的关卡,往往设在河流大的转折、拐弯处,依靠险要的地势,便于设卡。
王昌富突然问我们:“依你们的想法,武关的关城,应该设在武关河拐弯处的外侧还是内侧?”
“如果关城在内,肯定不利于防御,而在外侧,才能起到更好的防御作用。”曹龙说。
“理论上是这样,可是武关关城,却设在河道拐弯的内侧。”这又是为什么呢?
后来,我们才明白,武关在历史上的作用,越到后期,商贸、交通枢纽的作用越突出。关城设在弯道的内侧,更便于往来交通和贸易。
走过武关河桥,桥上的泥沙证明了洪水曾从桥面上冲过。站在桥上,只见连绵的崇山峻岭,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武关河流经之处一弯山谷,武关镇正卡在武关河与崇山峻岭的相遇处,扼要道,“一夫守垒,千夫沉滞”。
山脚下的武关新镇里一派新式建筑,武关古镇则在新镇的东南,更靠近武关河的地方。虽然关城的古城墙已保存不多,不过如今的古镇,仍然完整保存着一条老街,而且老街两边的传统民居大部分仍然完好。
提到武关,我们也许更多地会想到金戈铁马和战争硝烟。然而,在历史上的和平时期,武关则多作为关中与东南地区商贸的中转站,以及往来旅人的驿所。从明代开始,南北贸易交流日渐繁荣,给武关这个大山中的古镇带来了生机。清末民初,武关道上的商业运输更是繁荣一时。东南地区生产的香皂一类的生活日化品,经过武关道运往商洛、关中。同时,蓝田、商洛等地的山货,则向东南运出去。武关正处于连接南北的重要一站,许多货物在此中转、交易,来往商贾也必定要在这里歇脚整顿。所以,武关曾是秦岭山中,难得的繁华热闹之地,商贸也很兴盛。
因此,曾经的武关镇并不缺乏富商和财东。古镇老街旁的一户人家,仍居住在过去的老房子里,主人姓常,他告诉我们,他的爷爷从前在这里开着一间大店铺,专门锻造金银首饰。他很谦虚地说:“过去,我家并不是这儿最富有的人家。武关的大姓田、段两家,才是当地的财东。”田家的老院子,仍在老街上,五进深的大院子,现在已经分给了好几家居住,一位现在的主人告诉我,田家当时很富有,“八大件、四小件、二十八件匀匀货”都齐全。
武关古镇随处可见“城”字砖
武关古镇的历史,要比它的商贸史长许多。王昌富说,在武关随手拾起一块瓦片,就有可能是汉代的遗物。然而可惜的是,有关部门至今还没能对武关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古钻探,从而无法确定武关镇的历史发展脉络。同时,隋唐之前的武关究竟在哪儿?现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也许武关的具体关址曾经发生过变动,不过一个关隘的选址一定离不开山、水、谷。曹龙告诉记者,在古代,许多关的设卡处,其实都会不停地变动,因为整个一条河流冲击的谷地地势都很险要,都可以设关。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武关关城,主要是明清两代修建的。武关古镇老街的东尽头,有一段黄色的夯土墙,大约长10米,宽1米,高2-3米。墙外没有包砖,夯土层很厚。一块刻着“武关遗址”石碑,伫立一旁。这就是曾经的武关关城城墙。古镇老街的西头,还有一节被遮掩在房屋中的黄土城垣。大约在十几年前,武关的城墙还是比较完整的,近些年,由于破坏严重,城墙遗迹已所剩不多。
由于武关城东、西两侧分别是陡峭的山坡和滔滔的武关河,所以,只要在关城的南、北各设一道城墙,就彻底阻断了南北相通的道路。城墙遗址不远处,就是武关城的城门遗址,据当地史志记载,武关城门朝开夕闭,往来商旅常常需要在城中歇息一晚再赶路。
武关关城的城墙从前是包砖的,然而后来这些砖逐渐被镇里的人拆下,如今散落在各处。在一户人家的田园旁,我们翻起一块大青砖,上面赫然刻着一个“城”字。这样的“城”字砖,在武关古镇随处可见,它们是武关城墙曾经辉煌的见证。
东城墙外,可以看见已经转过了弯的武关河从脚下流走。河床的东面,新312国道和开往上海方向的西南铁路并肩而行,河床东面则是老312国道。历史上一些很重要的关卡,现在往往也是交通要道所经之处。312国道上奔驰的货车,不少来自湖北,今天的武关,仍是沟通关中与河南、湖北的咽喉。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