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光门“含弘光大” 千年奇迹

时间:2011-12-27 19:52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西安甜水井大街车水马龙,大街的南端,含光门将古城内外连通起来,青灰色的西安城墙下,城门中车流滚滚。

  西安人早已习惯了“含光门”、“含光路”的称谓,可“含光”两字从何而来,是什么意思,许多人却不知道。

  从小就生长在西安城墙下的孙女士说,虽然西安城墙离自己很近,却不知道西安许多城门的来历,至于“含光”的意思更是让她不解,“朱雀”、“安定”还容易理解,可是含光是什么意思,的确让人有些迷惑。孙女士建议:“如果能在每个城门下,都设立标识牌,对此处城门的来历进行说明,这样就能方便来往的市民和游人了解城门的历史内涵。”

  说到含光门,它是隋唐长安城皇城南墙偏西一处城门,唐末长安城改建后,从五代到宋,含光门也还使用过。元代,含光门被封填进城墙中,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唐代含光门遗址的发掘,含光门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那么“含光”二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据西安唐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考证,“含”字在古汉语中意为包容、宽容;“光”则有明亮、宽广、深远之意。而在中国古代,“含光”两字连用时,则有“含弘光大”之意,如华色含光,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将“含光”理解为包容、宽大、兼容之意。   

  唐皇城礼仪之门、行政之门

  追溯含光门的历史,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公元582年,隋开皇二年,经过宇文恺、贺娄子干两位设计师的周密设计,一座有84平方公里的城市,破土动工了。作为大兴城皇城一侧的含光门,大致也是在这个时期被修建起来的。

  从现在西安唐含光门遗址博物馆保存的唐含光门遗址来看,其夯土保存达8米以上,也就是说,隋唐的含光门门洞,最起码身高8米。三个门道的尺寸清晰,东、西两门道的宽度分均5.3米,中间门道宽度为5.5米,含光门进深处长度为19.6米。考古发现证明,含光门内两侧都有砌砖,有过梁式门道,门上有门楼。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说:“唐代的城门楼建筑体量都很大,比现在西安城墙上的箭楼要大很多。”

  含光门内还有能登上门楼的马道,在门西侧,紧贴城墙。通过考古发掘,研究人员还揭开了含光门昔日“行路”历史。中门道作为权贵门道,利用率低,所以几乎没有维修过,基本上保留着大唐初期砌门的材料与形制,大气精致;东、西门道多次维修,基本上保留着晚唐时期粗糙的砖砌形制。每个门道砌砖上都抹有白灰墙皮。门道上车辙还在。每个门道中部的石质门槛还存留着。门道过梁和门楼的柱础等都完好保留着。

  含光门作为隋唐长安城皇城南墙一道重要的城门,连接着外郭城和当时的政府工作区。隋唐两代许多皇帝、文武官员、外国使节都曾经从这里通过。

  在唐代,含光门是一个无人不知的地方。含光门内连接着含光门大街,大街向北直通皇帝所在的宫城。含光门的东北角,也就是含光门大街的东边,就是鸿胪寺和鸿胪客馆,鸿胪寺是当时专门负责管理外交、民族事务的机构,鸿胪客馆则有些相当于今天的钓鱼台国宾馆,唐代所有的外事接待活动都要经过含光门街。试想,开放包容的大唐王朝,常常会迎来来自世界各地,肤色、语言各不相同的使节,将他们进入皇城的必经之门命名为“含光门”,这便体现了唐代的包容、兼容之气。

  唐代经济繁荣、国力昌盛,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望,当时和唐朝通使、交好的国家有70多个,主要有朝鲜、日本;东南亚的天竺(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泥婆罗(尼泊尔)、狮子国(斯里兰卡)等;中亚、西亚、欧非诸国如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佛林(东罗马)等。唐德宗时,一次外国使者入唐而不能返回,四千多人就住在鸿胪寺旁,膳食、供养均由鸿胪寺负责;皇帝还敕批建立“秦寺”(即清真寺),便于他们礼拜。

  这些国家的使节、商贾、贵族、学者、艺术家和僧侣,经常入唐贸易和访问。隋唐含光门还与西市隔街相望。当年各国的官员、丝绸客商就是通过含光门,进入西市,然后再西行到达中亚和西亚。可以说,含光门是丝绸之路在长安城的一个重要节点。

  隋唐含光门内的西北边,是隋唐长安的社稷坛。社稷坛也称大社、太社、是历代帝王祭祀土神与谷神的祭坛所在,是王朝政权的标志和代称。  

  迄今所见最完好的隋唐长安城门遗址

  唐朝末年,藩镇林立,烽烟四起,长安城在连年的战争中几乎化为灰烬。唐昭宗天祐元年(904)长安城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同时也失去了国都的地位。驻守这里的韩建放弃了破烂不堪的外郭城和宫城,重修了皇城,作为防守长安的堡垒,史称“新城”。

  到了五代时期,长安新城四周共开5道门,其中东西北面各一道门,南边两道门,即偏东的安上门,偏西的含光门。到了宋代,封闭了含光门的西、中门道,仅留东门道作为过道。元明时期,对城墙进行改造,含光门被包裹在城墙内,就此消失了700余年。从此直到清朝、民国以至解放后,含光门都被完好包裹在西安城墙内。这也是含光门遗址为什么是迄今为止所发现最为完好的隋唐长安城遗址的原因。

  20世纪50年代之前,含光门遗址上西半部一段老城墙倒塌,形成一个豁口,成为市民来往的通道,50年代后,西安修沥青马路,这里成为出入城的南北通道。含光门遗址的中、西门道之间的隔墙,及两端门墩又被破坏了,但门址底部仍然保存了下来。

  1986年3月,在含光门考古发掘中,千年之前含光门的原夯土高台,又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含光门虽然不是隋唐皇城南边最中间的门,但是它是现在唯一被发掘的、保留下来的一个城门。

  2003年底开始,在西安市政府和文物部门的主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城考古队又对含光门遗址进行了清理,在城墙底部发现了一处隋唐皇城过水涵洞遗址。同时对含光门遗址段的城墙断面展开了考古调查。2006年底开始,在含光门遗址、城墙断面,和过水涵洞的基础上,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开建了。

  城墙断面展示1400年历史

  今天,我们有幸能目睹隋唐含光门遗址的宏伟。来到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东大厅一座19.6米宽、37.4米长、最高处8.2米的长方形门址映入眼帘,这就是唐含光门门道遗址。记者看到,在遗址内,文物保护工作者在夯土台周围搭起了钢架,几位身着白衣的工作人员正在对夯土台表面进行细致的保护。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土遗址的保护是一世界性难题,含光门博物馆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等多家学术机构进行合作,对含光门遗址保护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果。

  西大厅展示的城墙断面让人惊叹。这一段保留完好的城墙断面,是整个西安城墙内涵最丰富的一段。它最早建于隋开皇年间。1400多年的历史在“城墙断面”上得到了全方位展示。其中,城墙断面底部中间部分建于隋唐时期,右上狭长部分却是唐末五代时期的翻修。在这个“断层”上还可以看到,从宋、元、明、清到近现代每个朝代都留下了印记。

  西厅最西面地下厅展示着隋唐长安城皇城过水涵洞。这处涵洞是公元581~582年间建成的,采用了当时先进的砖结构形式,保证了上部沉重城墙的压力和夯筑时的震动不至于对涵洞产生破坏。

  在所有的地表工程开始之前,首先要完成城市地下的管道系统,含光门遗址西的过水涵洞,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隋大兴城与汉城不同,汉城是先修宫殿后建水利管道系统,而隋大兴城建设时,因为是先规划,再建设,所以首先建设了地下水利系统,很科学。

  含光门博物馆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保护好含光门遗址,这里的工作人员和各方专家学者已经做了3年的努力,现在,含光门遗址的保护工作中融入了材料学、测量学、电子监控、环境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各门学科,是各种科技力量合作的综合成果。

  隋唐长安城是东方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而含光门遗址是不多的几处保存至今的,让我们现在仍能感受隋唐长安城恢弘气势的存留,又是唯一较完整保存下来的隋唐长安城门遗址,它是我们中华文明的见证和瑰宝,保护好它,是我们现代人的历史责任。

  读者来信

  《西安地理》开设的“西安老民居”和“西安探原”系列结束已有一段时间了,但我相信,它们所产生出的“文化效果”,依然深深地影响着广大的读者。如同刚刚落下帷幕的南非世界杯,会让人长久地回味和难以忘怀。 

  首先是老民居数量之多,有些超出我的想象。我虽混迹于文物系统多年,许多宅子竟也是头一次听说。尽管早已知道西安市登记在册的传统民居多达百余个,但这些不过是一个量化的、笼统的概念罢了,《西安地理》如此生动细致而又清晰地呈现出近20处民居故事,实属不易。当一个个知道的或未曾知道的老民居进入视野时,不仅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更深深震撼了我的内心。当《西安地理》较为全面地展示这些老民居,在一座座传递着关中民居独特风韵的院落里,在一件件精美的砖雕、屏风等艺术作品中,同时又隐隐透漏出对民居保护深深的思考,有时甚至是充满了无奈与忧虑。古老文明的延续、传统习俗的继承,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提高,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如何科学合理地将民居保护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有效结合起来,这不仅仅是文物工作者所应担当的职责,也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课题。

  再说“西安探原”系列,它既有对每个原个体的介绍,又有对西安古原总体的宏观论述,既有专家教授们精辟的理论,又有纯朴老农一语中的独到的见解,还融入了相关地理链接,因而我觉得,“西安探原”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理”文章,这也是它不同于其他系列最显著的特点,读来很是轻松,更有种耳目一新的畅快。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可爱的中国”之苗族:小小竹编编织脱贫致富梦
  • “可爱的中国”之柯尔克孜族:这里的人们和猎鹰有个约定
  • 甘肃山丹军马场现“万马奔腾”壮观场景
  • 走进三江源丨“飞阅”三江源:壮美通天河
  • 甘肃敦煌秋游“人气爆棚”
  • “天空之镜”--茶卡盐湖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