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罗氏民宅 关中民居“五合头”的样本

时间:2011-12-27 20:08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从老宅厅房往外看 。
  现在老宅里一进和二进之间的天井。
  老宅的后院,东厢房已经倒塌。

  地址:蓝田县蓝关镇东场村52号

  建造时间:清、民国

  雪后初晴的清晨,沐浴在阳光里的罗家小院宁静、惬意。踏着青砖、踩着脚下的鹅卵石,品味闫甘园先生遒劲隽永的真迹,聆听老宅珍藏了百余年的故事。也许,在曾经的某个清晨,老院曾经的主人,也经历过一段相似的时光吧……

  寻访“厚重”、“和平”的“德懋堂”

  4月15日,雪后初晴,追逐着清晨明媚的阳光,记者一行一路向东,往蓝田县而去。罗氏民宅所在的蓝关镇东场村,就在蓝田县城里面,从县政府所在的大街向东走,丁字路口往南拐后,便有一条进村的小路。记者向周围的老乡打听,“老乡可知道罗家的老房子在哪儿?”老乡却说:“老房子不知道,东场村有一户姓罗的,就住在街边。”顺着老乡的指引,我们沿着村里的小路寻找,忽然看见一户人家外面青砖、木椽的门房,与周围的新式建筑迥异,心中暗喜,应该就是这儿了!

  出发之前,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的工作人员赵晶对记者说:“蓝田东场的罗家,房屋保存完整,有着较高的文物价值。”赵晶曾参加过西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东场罗氏民宅,就是她亲自调查过的地方。然而,直到亲眼看见东场的这座老房子之前,记者心中一直都在忐忑:这处老宅保存得到底怎样?现在,看一眼面前沉默无语的老宅,心中的疑问便一下子烟消云散。

  宅子的门房有些朴素,两扇木窗像是后来新装上的,与青砖砌的墙有些格格不入,不过却并不影响整体的朴拙之美。开在东侧的大门并不像门房那么低调,镂空木质雕花层叠地悬在硬山式屋檐下,后面掩映着砖雕的花门额。两个方石门墩上,阳刻水牛、仙鹤图案。黑漆大门半开半掩,门边一圈儿点缀的小碎花,两扇门板足有10公分厚,要费一番力气才能推得动。门板当中有一对铁质门环,后来的采访中,主人告诉记者:这一对门环可堪比现在的门铃,就算在20多米外的正屋里睡觉,都能听得见清脆的叩门声。

  伴随着吱呀作响的推门声,我们走入院来。一进大门,正对着的是一扇砖墙照壁,照壁下方开着一方神龛。左转,前方一条东西向的渗井,将门房和厅房隔开,踏着两块青石越过渗井,止步,面前是厅房中间长长的过厅,昏暗的过厅尽头,有一明亮的出口,那是院子的二门,二门外一方小院儿,院中阳光灿烂。

  女主人李利梅正站在后院的厢房外和邻居聊天,得知我们的来意后,她便热情地给记者娓娓讲述关于老宅的故事。她说:“去年有文物保护人员来家里,他们还说这房子好,有价值。”她说的没错,如此完整的清代民居院落,在西安的确不多见了。

  整座老宅坐北朝南,春日早上温暖的阳光笼罩着院子。低头,发现院中的渗井保存完整,底部全部由细小的鹅卵石铺出各式纹路。主人在院中养花种树,还搬来假山奇石装点,映衬着老房的青瓦白墙,院内显得既惬意又有生机,一路匆忙的我们这会儿顿时也觉得一种心灵的舒适与宁静。

  罗氏民居是标准的土木结构,外墙刷白,山墙部分则是土坯墙、外包砖。最北边的正房平面呈一个凹字形,李利梅推开雕花大木门,把我们让进正房,只见东西偏房的门脑上,各有两个篆体的大字,“厚重”、“和平”,而字后的落款,竟然是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书画家、金石学家闫甘园先生。

  李利梅说,罗家老院里还有一处闫甘园先生的题字。跟随女主人的步伐,我们回到了厅房,顺着女主人手指的方向,抬头一看,果然见屋檐下面有一块匾额,上面雕刻着“德懋堂”三个大字,旁边还有若隐若现的两幅彩绘花瓶图。如此看来,我们或许可以推断,作为蓝田人的闫甘园先生曾与刘家交往甚密——罗氏院落原是蓝田富户刘家所建。

  罗氏民宅曾经姓刘

  说话间,男主人罗军武回到了家中,今年已经50岁的他看起来文雅厚朴。“这院宅子原本不是我们罗家的,”罗军武坦言道,“院子本姓刘。是蓝田四大富户之一的刘家所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时,我才从刘家后人手中买下了这所宅子。”

  罗军武回忆说:“最后一个离开村子的刘家人是刘转容(音)老人,我叫她转容姑。在西安城里定居的她不想让这么好的老房子荒废掉,便以低价卖给了我。老人回城之前,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把老宅保护好!”

  多年过去了,罗军武一家虽然对老屋悉心保护,然而房子毕竟是老了。女主人李利梅便十分担心老屋:“20多年了,我们一直舍不得拆掉老院。周围的邻里都住上了砖混的小楼,只有我们一家守着这一院有一百多岁的旧房子。房子老了难免不出些问题,不仅阴暗潮湿,每逢下雨天,屋里面更是漏水严重。”

  2004年,老宅后院的东厢房由于根基受潮,在一场大雨中倒塌,同时将二门楼也连带着拉倒了。这让罗军武心疼不已:“原先的二门楼别提多漂亮了,不仅砖雕精美,还雕刻有‘传友’两个大字。现在看到的二门,则是利用了原先的砖料重建的。”

  2008年,经历了地震的老屋再次严重受损。现在,罗军武两口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老屋得到修缮。“现在的蓝田县城里,恐怕都难以找到这么好的老房子了。”罗军武感慨道。

  由于和刘家非常熟悉,罗军武常能从刘家人那里听到有关刘家的故事。“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刘家是很有势力的。”罗军武说,“旧社会里,蓝田常闹土匪,村子里经常遭到抢劫,我们罗家就曾被抢过,然而仅一墙之隔,土匪就从来没有到过刘家。”

  “住在这院房子的是刘三爷,他有三个孩子,都是旧社会的大学生。大儿子毕业于清华大学,二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国防单位工作,小女儿则是一位教师。刘三爷的两个儿子先后都去了外地,只有小女儿留在西安,我们叫她转容姑,她人很好,和我母亲熟识,便将房子卖给了我。”罗军武跟记者讲着老宅的旧事。

  “三间一过道”的特殊结构

  一边听故事,一边和主人在老宅里细细地参观。罗军武平时喜爱书画,自从买了老院儿,对传统建筑也颇为上心,他讲起蓝田的传统民居很自豪:“北京有四合院,关中有‘五合头’。”“五合头”就是指五进房子,分别是门房、厅房、二门楼、厢房、正房,而罗家民宅则是典型的“五合头”。

  如今的老宅,为了日常生活的便利,已经做了一番改造。原先的大厅房,是独立一间,中间偏后摆着一扇大屏风,前面则摆着太师椅等家具,是主人会客的地方。如今,厅房被隔为三间,中间是过道,两边则隔成独立的房间,可以住人。厅房西边是一条长长的走廊,将五进深的老宅连了起来,走廊与厅房有门、窗相连。

  记者走访过的老宅中,还没有见过这种形制的长走廊。罗军武告诉记者,蓝田的传统民居中,有不少有这样的走廊,叫做“三间一过道”,就是用一条走廊把院中一侧的房间都连起来。“这样的走廊多出现在富家大户的住宅中,蓝田讲究仆人不走正门,所以走廊平时是仆人通行的便道,且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主人一家则可以通过此长廊逃生。”主人介绍说。

  老宅院落上方还有一道“防盗系统”,即用一张大铁丝网将院子上空遮盖,铁丝网上系有铃铛,盗贼土匪若想翻墙或从屋顶入院,则会触发铃铛,以此就能报警。除此之外,老宅之前曾设有地道,在危机时刻,可供主人藏身、逃生。随着岁月的流逝,地道与铁丝网逐渐地消失了。

  厅房是整座老宅中最精致的建筑。厅房的檩子旁嵌着八副精致的木刻雕花木板,那些繁复古朴的雕花,令我们茫然,细细辨认,我们只能依稀辨认出老鼠吃葡萄、蝉、石榴、麒麟这些简单的图案。主人还告诉我们,刘家当年盖房时,对椽木的要求很高,所用椽木都要经过精挑细选,只使用粗细相等的松木,当时刘家以一个铁环为标准,如果椽木刚好能套在铁环中,就算合格。“为了在建房时挑到好木头,刘家人还为此买下了两架山。”主人说道。

  正房是整座宅院中最后建起的,是一栋二层的楼房。阁楼已经不再使用了,通往楼上的梯子也早被拆除,罗家的邻居告诉记者,“文革”时期,这里曾是生产队的仓库,整个队里的粮食都堆放在上面,有上万斤重,可见楼房的坚固。

  令罗军武遗憾的是,如今,老院中原来的旧家具一件都没有留下来,只剩一对四方小灯笼的木质骨架,诉说着老宅百年的沧桑。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5个人的博物馆
  • 长安郭氏民宅神禾原上老庄园的精华
  • 蓝田穆氏民居群 秦岭山下的原生态民居群落
  • 蓝田杨氏民居 节节高升”的“连五院”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