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文化的保安腰刀(2)

时间:2011-12-28 01:46来源:新华网甘肃频道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一般来说硬度与韧性的兼顾,是刀具打造的一个难题。刀刃要求硬度刀背要求韧性。但若要保持韧性,就必须牺牲硬度,这就是古今中外所有刀匠的课题。折花刀的暗纹,是钢与铁融合的痕迹,这是经过反复锻打之后,达到的钢与铁的水乳融合,才能保证锋利和坚韧的完美结合。

  这种工艺自20世纪50年代失传,2006年甘河滩的马生福、马自正、马志俊三位工匠经过潜心研究,反复试验全面恢复了失传半个世纪的工艺。这种工艺与元代西域的“米昔刀”相似。元末诗人张宪的诗中写道:唐人宝刀夸大食,于今利器称米昔。十年土涮松纹生,戎王造时当月蚀。诗文中“十年土涮松纹生”正是对刀的锻造工艺和纹理的描述,与“折花刀”十分相似。

  C、腰刀折射出民族精神

  百十年来,栖息于积石山这片土地上的保安族人凭着勤勉与智慧在艰辛的打刀生涯中不断锤炼打制技艺,使其成为维系整个保安民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使其打制的刀具具有典雅精美、经久耐用等诸多特点。而由于在加钢淬火、刀体修饰等方面的技术日渐成熟,保安腰刀的品种也得以不断增加,相继出现了“波日季”、“什样锦”、“一把手”、“双落刀”等品种,这些腰刀的刀体是反复锻打的精铁再加钢淬火而成,坚而不脆,韧而不屈,腰刀的刀柄,多用上乘的红、黄铜片、铝片、牛角等材料叠合铆成,打磨后色彩斑斓,如同彩锦。而刀鞘,多为铁鞘铜箍,还有铜鞘银箍。传统的保安腰刀都是纯手工打制的,而且每个技艺高超的保安族刀匠都自觉地履行着“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承习惯。保安族人还将许多本土文化元素也锤打进“保安腰刀”里,他们有意地将本民族的民间传说与腰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保安腰刀已经渗入到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血液,他们的灵魂。

  保安族人在从事保安腰刀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打造“折花刀”千锤百炼成一刀的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精神和诚实守信、保证质量对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顾客以诚相待的态度,才将保安腰刀这一文化遗产延续至今。我们很难知道保安腰刀的将来会是什么样子,毕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这种带着冷兵器烙印的腰刀,也许最终会成为历史的记忆,但我们会记得,有这样一个民族,他将品质和诚信视如生存的希望。

  “什样锦把子的钢刀子,银子(啦)包下的鞘子;青铜打下的尕镊子,戴上是格外的样子……”结束在积石山的采访,偶然间在山路上听到这首富有诗意、婉转悠扬、动听的传统花儿,飘荡在积石山间。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可爱的中国”之苗族:小小竹编编织脱贫致富梦
  • “可爱的中国”之柯尔克孜族:这里的人们和猎鹰有个约定
  • 瞰中国|低调的宁夏 美了四季
  • 好森沟:红褐色的怪峰
  • 阿尔山天池:让心静谧的地方
  • 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西偏南的赛宗寺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