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嘎 ” 系藏语,意为 “ 白色的物质 ” 。阿嘎是藏区特有的一种建筑材料,是风化的石灰岩或沙粘质岩类被捣成的粉未,其主要化学成份是碳酸钙。西藏民间将阿嘎看得很宝贵,很神秘,正如一首民歌所唱: “ 阿嘎不是石头,阿噶不是泥土,阿嘎是深山里的莲花大地的精华。 ”
阿嘎一般用于建筑物的房顶及地面。施工时,将其掺水砸实、磨光,建成后平整、光滑、坚实,不渗水,有如水泥。
在西藏,阿嘎分布较广,主要是雅鲁藏布江水系的谷地,形成于高原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及灌丛草原植被下,其分布高度一般在海拔 3100 一 4200 米 之间,最高可达 4400 米 。由于这一地带湿热同季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土壤形成与风化作用的进行,因此,热量和降水量虽不高,阿嘎也有粘化作用,即一定的粘结性,加水即可打制成形。阿嘎土的抗水性能主要是靠夯打密实和浸油磨光。制作方法是:在卵石粘土劳实的上层上铺约 10 厘米 厚的粗阿嘎,人工踩实后,用石块和木棒蘸水拍打,边拍打边铺稍微细碎的阿嘎,如此一层比一层细。将阿嘎夯成土,一定要不断地加水,使土充分吸收,直至起浆。阿嘎土防水层的拍打质量视时间而定,相同面积夯实、拍打的时间越长,质量越好。最后还要边抹用槐树皮熬的浆汁,边用卵石磨光找平;再涂刷 2 至 7 遍的菜油或化开的酥油,一般以渗入阿嘎土层 5 厘米 以上为好。无论是地面连是屋顶,施工方法均相同。由于拍打阿嘎费时费力,而这种劳动又多是集体性的,所以劳动者们在施工中统一节奏,边拍打边歌舞,劳动工地似大舞台,建筑工人得以轻松愉悦地工作。
阿嘎土作为建筑材料,早在吐著时期就已被采用。西藏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朗县列山墓地穴底就筑有厚约 10 厘米 的阿嘎土,经碳 14 测定,其年代为公元 775 年左右,当为吐蕃王朝时期。这是西藏使用阿嘎土至今发现的最早例证。
时至今日,藏族地区还在普遍使用这一建筑材料。作为藏式传统建筑的一大特点,布达拉宫内许多地面都是由阿嘎夯筑而成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布达拉宫的维修中,有人曾建议将地面换成水泥的或石板的,既美观又节约今后的维修费用,但工程技术人员认为,阿嘎地面体现了传统建筑的特点,决不能随意改变,必须整旧如旧。这样,阿嘎地面才又回到了千年古宫殿建筑中。
我们现在经常能在藏族歌舞中看见一排人拿着和自己身高差不多的木杆,木杆底端是个方形的木版,那就是打阿嘎土的工具,人们一面往地面拍打,一面唱歌。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