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藏绘画之思索、表达与期待

时间:2011-12-28 05:38来源:西藏商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韩书力作品《佛之界》。
  张鹰作品《酒歌》。
  余友心作品《乐空双运之二》。
  李知宝作品《草地之秋》。

  西藏当代绘画无法绕开这些大家:韩书力、余友心、张鹰、李知宝、边巴、计美赤列、德珍、拉巴次仁、次仁朗杰、巴玛扎西、昂青等,他们致力于关注“生存与生命”的价值,但他们也现实、实在,他们把生活和情感带入画中,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思索,思索后的表达,表达后的期待。他们致力于寻找文化身份,并用其作品代表一种集体的文化特征和个体的文化观念。他们的作品以及个人成长史堪称西藏当代绘画的缩影。

  ■记者 沈未兰

  韩书力

  “善取不如善舍”

  韩书力这位自上世纪70年代从北京走进西藏的艺术家,不仅带来了中原文化深厚的底蕴、个性的表达以及审美的追求,同时也满怀激情地投身到雪域的高山大川,扑向闪烁着强烈神秘色彩的现实生活。经历了文化与艺术的双向吸收和融合,他的作品也得到最充分最壮观的表现。

  韩书力对其描绘的尊佛、金刚或菩萨像赋予了更为人文的、审美趣味十足的生命力。在他的作品中只看到“唯美”是不够的,在实现藏画教义上对“圆满”追求的同时,艺术家始终追求着对“境界”的阐释和自身观念的象征叙述。

  他的作品从1989年至今,先后在巴黎、台北、东京、多伦多、吉隆坡、悉尼、圣地亚哥、墨西哥城、加德满都、北京、澳门、深圳、上海、广州、福州、青岛等地举办个展和联展。

  韩书力自己曾说,他从1973年冬进入西藏至今三十多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十年,是所谓深入生活,与普通藏族同胞和雪域山川零距离接触、观察、体验与表现的阶段。但第二个十年,他竟渐渐地对这种现实生活的磁场引力生出某种游离和挣脱感。而对产生并繁荣于这片高天厚土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钟情不已,并因此使自己的观、想、画的空间为之开阔了不少。第三个十年走到现在,韩书力则是读书、画画、著文、采风并重,似乎是越老越忙了。加之,总归有了几十年高原生活的历练和对博大精深的藏文化的理解,使自己做人、作画、作文都渐渐趋于简单自然。

  这些年来,韩书力的画亦往往有意无意地遵循着“善取不如善舍”的信条,力图能在简洁、明确的个性样式背后,多少有些哲理与禅思的铺垫与支持,也即是吴作人先生印文所道出的“求有余意”。

  张鹰 “多一些朴实,少一些张扬”

  也许到西藏工作是张鹰生命中注定的一种情缘,西藏这片高天厚土成就了他一生追求的艺术梦想。“我刚刚进藏的那段时间,几乎天天处于高度亢奋的状态,每天背着画夹或油画箱,不知疲倦地穿行在拉萨的大街小巷、城郊田园,甚至搭车到数百公里以外的乡村、草原去写生,留下了数百幅油画、素描和速写作品。”因为太喜欢画画,张鹰很快把自己融入到西藏人的生活与文化中。

  张鹰说:“发现美和创造美一样重要,西藏的美无处不在。”也正因为如此,他开始迷上摄影,用镜头记录西藏无处不在的美和那些美的创造者们。

  “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摄影就是我画画之余的最爱,那时我拍照的目的是搜集画画的素材,没曾想几十年后这些照片成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张鹰说。

  张鹰说,他多年的摄影、写文章、编书并不算是弯路,而是他情感世界的铺垫,最后这种情感将归结到他的画中去,因为对他来说感情只能通过画笔来表达,画画才是他生命的灵魂,他的心总会回到画的世界里。

  张鹰自关中大地来到雪域高原至今整整40个春秋,作为当地西藏文化之旅的一员,张鹰交替在舞台美术、油画创作、民俗摄影、刊物主编等数种文艺门类里游弋,因而被同行们称之为“多栖型艺术家”。

  翻开即将面世的《张鹰西藏油画集》,张鹰说:“画册多一些朴实,少一些张扬,这也许是我做人的风格。我只想通过这些画告诉人们,这就是我心目中真实的西藏。”

 

  我与余友心老人结识于2010年举办的涌泉木雕唐卡展,我来到他位于北郊一处安居园内的家,让他谈谈对于涌泉木雕唐卡这一新兴艺术种类的看法。临走时,他送我一本自己的画册,《重彩西藏-西藏十人作品集之余友心卷》。当时我对布面重彩一无所知,只觉得他的画给我一种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如梦似幻,仿佛要将我带入梦境,带入哲学,带入思辨,但我无法说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哲学课题,是怎样的一个思辨话题。

  余友心先生的代表性创作有《珠穆朗玛》系列、《圣山神湖》系列、《大美西藏》系列,以及《辉煌的虚空》系列、《密宗意境》系列、《灵修》系列等。

  和韩书力一样,余友心也是从北京来到西藏的,但不是北京人。1957年余友心由山东到北京读书,此后在那里学习、工作、生活了20几年。上世纪80年代初,偶然的机遇让他把自己放飞到了西藏。

  “浮生若梦”,是看余友心的画作时,我脑海中蹦出的一个词汇。余友心也说,他迷恋在创作中追寻梦境。这全身心融入西藏神奇的自然与人文之后才有的激情涌动,使他在梦中长醉不醒。老朋友韩书力对余友心的艺术个性也有评语:“他的作品意境越来越远离都市文明的情调,犹如变幻天际的流云,在视野可及时仍给人以特殊的感受,促发特殊的联想。”

  余友心和韩书力两位画家同时都有着纯熟的水墨画功底,他们能将只有在宣纸上才可以完美表现的晕散技巧,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布面上,汉文化的空朦境界就这样地交融于喜马拉雅山顶端。他们是西藏当代艺术的苦行僧、建树者,或者可以说正是由于他们的加入,由于他们的投身和引领,使西藏当代绘画的发展加快了成长的脚步。

  余友心

  浮生若梦式的激情涌动

  李知宝 激情作画诗意活

  李知宝胖胖的,矮矮的,每次与他在一起,他开起玩笑来都像个小孩。但我可以从他坚定深邃的眼神里读懂他思想的深度与灵魂的维度。

  凡高曾说,作为一个画家,起码应该懂得比例、明暗以及透视规律,而一个优秀的画家则须精通绘画的比例,以使完成优秀的作品成为可能。但精通绘画比例似乎还不够,还应该有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美丽的线条,独特的构图,或者思想和诗意,如果给它们一个更为准确和高雅的概括,那就是灵魂。世界上许多优秀的画家,诸如伦勃朗、米勒、凡高等,都是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绘画灵魂的大师。

  而李知宝之所以能在号称世界屋脊的西藏生活了三十多年,都是因为对绘画灵魂的追求让他在生活的逆境中充满了新的希望。李知宝说,“是绘画让我克服了对故乡的相思之苦,让我忘却了雪域苦寒之地的生活之艰辛。”

  除了对绘画灵魂的追求外,李知宝还始终期望在色彩方面有所突破。虽然在大学时期,他敬爱的恩师易利森先生就对他没能选择油画专业学习表示过遗憾,但令李知宝感到庆幸的是,他走进了西藏,走进了这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

  他说:“那些充满乐感和视觉张力的色彩、线条、造型以及构成繁复而有序的图案,散发着生机盎然的气息。”

  而一次偶然发掘到的一堆藏族画师先辈们遗存的天然矿物色,让他有了新的绘画冲动。他用这些“岩彩”创作了一批让人意想不到的新作。这让李知宝的作品摆脱了传统中国画的范畴,并伴随着岩彩的晶体闪烁着一种生活的智慧与幽默的光辉。

  李知宝说:“自那以后,尽管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无奈与烦恼,但我的作品却从此洋溢着真善美。”

3 上一篇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美极了的水墨画
  • “西藏江南”——鲁朗林海
  • 朗县风光
  • 西藏噶玛噶举派祖寺楚布寺举行展佛仪式
  • 西藏鲁朗秀色:一个美的让人不想家的地方
  • 纯净之蓝 西藏最不能错过的10个美丽湖泊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