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黄帝都有熊的地望及与其相对应的考古学文化
新郑是轩辕黄帝的故里、建都地,这在文献上多有记载。《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集解》引徐广曰黄帝“号有熊”,又引谯周曰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续汉书·郡国志》新郑条下刘昭注引皇甫谧曰:“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帝王世纪》中说黄帝“授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又云:“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从以上几条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第一,黄帝居有熊,是有熊国君;第二,黄帝在有熊建都,即今河南新郑。《庄子·徐无鬼篇》曰:“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足见庄子所处的时代之前早有黄帝活动于新郑一带地区的传说。关于黄帝族活动区域,它的活动的范围很广,但其主要活动区域在黄河中下游大中原之内,河北的涿鹿、阪泉,是黄帝与炎帝、蚩尤发生战争的地方;黄帝都有熊,居轩辕丘,拜华盖童子于具茨山,合鬼神于西太山等,这些遗迹均在新郑,新郑至今仍有以黄帝臣命名的风后岭、大鸿山、力牧台等遗迹,故新郑是黄帝经常活动的核心区域。考古学上的黄帝文化与仰韶文化中晚期相对应,黄帝都有熊文化与仰韶文化晚期大河村类型相对应。
二 新郑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地理环境
每一种考古学文化的形成,都与它的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在古代社会,人们驾驭自然的能力较低,所以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大。从今天新郑的地貌特征来看,也特别适合于先民的生存与繁衍。新郑地处北纬34°16′至34°39′,东经113°30′至113°54′;海拔190米至210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处于我国的农耕区域。人们站在具茨山上,可以清楚看出,新郑这带地区,北距黄河不远,但黄河的黄水泛滥决不可能波及到这里,从今天的新郑向北,为大平原向丘陵过渡的地区,适宜于先民居住。从新郑向南为大山区,土质条件自然不如今新郑一带。在大平原与稍高的台地交错之中,有洧水、溱水、十八里河流贯其中,还有独立的具茨山可以据险而守,这对于抗拒洪水、猛兽能力较弱的先民来讲,确是理想的定居之地。新郑地理环境的优势也为黄帝建都在新郑提供了便利的物质基础。
三 新郑仰韶文化遗址聚落群
新郑是中原远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密集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裴李岗遗址是中原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的发现地。迄今为止,发现裴李岗文化遗址6处,其中以裴李岗遗址、沙窝李遗址为代表;仰韶文化与裴李岗文化一脉相承,新郑有仰韶文化遗址10处,其中唐户遗址、人和寨遗址曾做过发掘,各遗址基本情况:
1、唐户遗址 位于新郑市区南13公里的观音寺镇唐户村南潩水河与石洞寺河交汇处的夹角台地上,汇流处群众称为“黄帝口”,1975年平整土地时发现。遗址地表高出河床12—13米,南北长约1400米,北部宽500米,南部宽300米,面积52万平方米(2003年5月中华文明探源预研究课题组调查数据)。遗址内涵丰富,上迄裴李岗文化,下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遗存。其中仰韶文化分布在遗址中部偏北和东部,面积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一部分直接叠压在裴李岗文化地层上,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等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器物,也发现有大汶口文化因素的红陶背壶,还发现有房基和瓮棺葬等文物遗迹。出土遗物主要有红陶、灰陶钵,质地坚硬,少数施褐红陶衣;盆,以泥质红陶为主,平底,有的口沿刻划弦纹,有的饰褐色三道或四道弦纹彩绘;鼎是最为常见器形,形状有罐形、盆形、釜形等种;小口尖底瓶,泥质红陶,施蓝纹或不规则细绳纹;大口尖底瓶,红胎白衣,器形较大;陶纺轮,泥质灰陶,中间厚,边缘薄,底部略平,部分上有“×”刻划符号;陶环,直径为3.7—6.8厘米,多数为臂环;另还在一彩陶片的附加堆纹上发现有1平方厘米的布纹痕迹,经纬各10根,清晰可见。此外唐户遗址西周墓葬中还出土了2件铸有“王作亲王”铭的铜鬲。新郑在西周时是郐国的所在地,这两件铜鬲当是周天子铸造赐给郐国国君之物。
2、高坡岩遗址 位于新郑市北25公里的龙湖镇高坡岩村南台地上,东临水库,南临小河,遗址西半部在80年代被砖场取土破坏,现存遗址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25米,面积3万余平方米,出土的遗物主要有石斧、石铲、石凿等生产工具和一些陶片,陶片可辨器形有红陶鼎、盆、小口尖底瓶、彩陶钵,遗址断面上存有红烧土块、草拌泥块,当为房子建筑遗物。遗址延续至龙山时期。
3、洪府遗址 位于新郑市东北23公里的孟庄镇洪府村南200米处,面积2万余平方米,遗址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文化层厚1—2米,地表散存有大量红烧土块、草拌泥块和陶片,出土器物石器有斧、刀、铲等,陶器多施白衣,绘有几何图案纹饰。
4、古城遗址 位于新郑市北30公里的龙湖镇古城村北300米,南北长约450米,东西宽400米,面积1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遗址断面上含有灰坑、红烧土堆积层等遗迹,出土有石器和陶器残片,时代延续到龙山晚期。
5、王垌遗址 位于新郑市城北15公里的新村镇王垌村北部,遗址南北长400米,东西宽300米,面积12万平方米,黄水河绕遗址北部和东部向南流去,文化层厚1—2米,出土遗物有石凿、石铲、彩陶片和兽骨,时代延续到龙山时期。
6、岳庄遗址 位于新郑市东北15公里的薛店镇岳庄村南,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面积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铲,陶片有彩陶片、鼎足、罐口沿等,时代延续到龙山晚期。
7、南李庄遗址 位于新郑市西北7公里的辛店镇南李庄村东南,东西长300米,南北宽约200米,面积5万余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出土石器有斧、铲、凿等,陶器以红陶为主,有少量灰陶,彩陶多施白衣或红衣,绘几何纹图案,器形有鼎、盆、瓮等。2000年10月,南李庄村民李遂根在该遗址采集到有肩石铲8件,形制巨大,最大者长53.5,宽17厘米,最小者长25.5,宽15厘米,为其它同期遗址所罕见。
8、人和寨西南场遗址 位于新郑市西北7.5公里的辛店镇人和寨村西南1公里处,北临洧水,面积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出土有石铲、石斧及鼎、盆陶器残片,陶器纹饰主要有绳纹和线纹等,另在该遗址北面发现有面积20万平方米的龙山至商代文化遗址。在遗址西北有一段夯土遗存,东西残长90米,南北残宽10米,夯层厚4—7厘米,为龙山晚期城址。
9、大朱庄遗址 位于新郑市南12公里的观音寺镇大朱庄村南300米处,面积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5—1米,出土有彩陶片、红陶片、草拌泥块、烧土块等遗物。
10、官庄遗址 位于新郑市西6公里的城关乡官庄村西100米处,2003年发现。该遗址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0米,面积1.5万平方米,70年代平整土地时遭破坏,出土有彩陶钵、盆等大陶片,时代延续至汉、宋时期。
除上述10处仰韶文化遗址外,新郑市还有一处轩辕墓(当地人称黄帝坟),该墓位于新郑和庄镇能庄村东500米。墓呈“馒头”状,高2米,周长20米,在墓冢的土中,拣到一些战国至西汉的空心砖残块,此墓未做过考古发掘。能庄之“能”在当地不读作“Neng”,而读作“Nai”,音近“耐”。据《中华字典》释,“能”为多音字,当音为“Nai”时,为三足鳖,实为灵龟之属。《说文》释“能”之一说为“熊”属,足似鹿,能、熊、三足鳖 均与“有熊氏”轩辕黄帝有一定的联系。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此墓时代不在本文考古学文化时期内,但因与黄帝有关,故仍把它收录进来。
新郑的仰韶文化遗址构成了区域内一个以唐户遗址为中心的聚落群。唐户遗址面积52万平方米,古城遗址面积18万平方米,王垌遗址12万平方米,其余的都在10万平方米以下。再结合新郑周边的同时期仰韶文化遗址,与新郑市临近的禹州市顺店东南2公里,在颍水与谷水河夹角的台地上发现一处面积8万平方米的谷水河遗址,文化内涵主要为仰韶文化晚期的大河村类型,此遗址中还发现有大汶口文化因素器物;与新郑相邻的长葛石固遗址,位于城西南12.5公里的石固村东,小洪河故道与石梁河交汇处,面积10万平方米;新密程庄遗址仰韶、龙山文化并存,面积7.5万平方米,杨庄遗址也属仰韶、龙山文化并存,面积10万平方米。从以上遗址规模来看,唐户遗址规模最大,达到52万平方米,为考古学文化上的一级聚落群,文化层厚2—3米,延续时间长,处于区域内仰韶文化聚落群的中心地位,其部落地位自然重要,它对黄帝文化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 新郑黄帝文化的考古学文化内涵
从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我们可以得知,黄帝时代人们过着定居生活,处于锄耕农业阶段,出土大量的房基、石铲、石斧等即是例证;手工业专门化,出现了彩陶技术,使用半机械化轮制技术。纺轮、骨针、布纹痕迹的出现,说明人们已不是赤身裸体,也不是披树叶、穿兽皮,已出现“网罗”状的布做的衣服。《淮南子·汜论》说:“伯余之作衣也,◆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宋衷注“伯余,黄帝臣”,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相互印证,仰韶时期陶器上出现的布纹痕迹,每平方厘米经纬各10根,稀疏程度确如“网罗”。遗址出土了有大汶口文化因素的东西,它是黄帝文化时期中原部落与东夷部落之间征伐、文化融合的反映。
注:文中新郑各仰韶文化遗址的面积数据采用的是200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华文明探源预研究课题组调查最新数据,与1989年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记载的有关数据不一致,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