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分支类型较多,内涵较复杂。关于辛店文化的研究备受学术界关注。由于资料所限,初始阶段并未划分类型,安氏最初的研究成果认为:辛店文化源于马厂类型,但早于沙井文化。1947年裴文中先生在洮河、大夏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发现辛店文化遗存9处。解放以后,为配合刘家峡水库建设工程,考古工作者跋山涉水,奋战数年,相继发现辛店遗址86处,发掘了永靖张家嘴、姬家川、莲花台等遗址,获得了一批重要资料,进而将辛店文化划分为张家嘴、姬家川两大类型。1956年,在东乡县唐汪川山神遗址发现一批以红色涡形纹为主的圜底罐有别于已知类型,暂称之为“唐汪式陶器”。1984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与北京大学考古系合作发掘了临夏马路塬、甘谷毛家坪遗址,发现了以圜底、鼓腹、绳纹为特征的另一类辛店遗存,学术界以最早发现地青海民和山家头将其命名为山家头类型。
经过众多学者数十年的努力,现已基本搞清辛店文化的发展序列和分布区域。最早的山家头类型彩陶较少,主要分布于黄河、洮河、湟水的交汇地带,向东可达渭河中上游,时间不晚于距今约3400年;第二阶段为姬家川类型,即典型的辛店遗存,彩陶比例增大,主要分布于洮河、湟水以及黄河沿岸,分布面偏西,时代约为距今3400年—3100年前后;第三阶段为张家嘴类遗存,包括唐汪式陶器,分布区域更为偏西,已达湟水中上游一带,彩陶纹饰更为多样化,时代约为距今3100年—2800年前后。整个辛店文化从商代一直延续到西周晚期。
通过对比研究,学者们发现辛店文化早期遗存与齐家晚期遗存有十分明显的继承发展关系,同时,辛店彩陶也接受了不少马厂类型彩陶的文化因素。另外,辛店文化的某些特征也被沙井文化吸收。足见彩陶文化的融合与分化呈现出的十分复杂的局面。
【文化特征】辛店文化是西北地区一支重要的文化遗存,其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铸铜业有较大的发展,器型有锥、矛、匕、凿和铜炮等。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搀有石英砂、碎陶末、蚌壳末和云母片等搀和料。陶质粗糙、疏松,火候较低,器表多磨光,有的施红色或白色陶衣。器型以罐为主,有鬲、盆、杯、鼎、豆、盘等。彩陶的数量较多,彩与陶胎结合不紧密,易脱落。多圜状凹底器,主要器型有罐、盆、鬲、盘、钵、杯。纹饰别具一格,笔触粗犷,以双钩纹、S纹、太阳纹、三角纹为主,还有少量的动物纹——犬纹、羊纹、鹿纹、蜥蜴纹等,反映出了畜牧生活的特色。
辛店文化的聚落遗址多位于河谷两岸的台地上。房屋形制较单一,多为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门道设在西边,呈斜坡状,在居住面中间有一圆形灶。
辛店文化的墓葬,形制主要是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还有长方形竖穴偏洞墓和近似椭圆形或三角形的不规则形墓。葬式多样,有仰身直肢葬、屈肢葬、侧身直肢葬、俯身葬、二次葬等。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还有铜器、装饰品等。辛店文化还流行随葬动物的习俗,有牛、羊等,但不是完整地随葬,而是动物躯体的某一部分,摆放在人的头部上方。辛店文化还发现有殉葬墓,这种现象说明辛店文化已进入奴隶社会。
彩陶鸵鸟纹壶,辛店文化。高22厘米,直径24厘米,2004年甘肃临洮出土。
彩陶太阳纹罐,辛店文化。高16厘米,直径17厘米,1999年甘肃临洮出土。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