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青铜镜上的《秘嬉春宫图》

时间:2015-01-09 08:01来源:大西北网-西部青年网 作者:佚名 点击: 载入中...

金娥山

 

金娥山(资料图)

 

    这是一支铁骑,还是一队商旅?他们来自遥远的北方,来自草原深处那个名叫金的国度。他们一路风尘,最终抵达今天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他们曾在大通境内的金娥山下做过短暂亦或是长久的停留。千余年的时光模糊了他们的背影,他们遗留在金娥山上的一面青铜镜,无意间泄露了他们的行踪和情怀。


    山势高耸,景色秀美的金娥山,是大通县的一处名胜。站在山脚下,位于金娥山山腰的塌庙台尽收眼帘。据史料记载,公元609年(隋大业五年),隋炀帝率军亲征吐谷浑时,随行的一名妃子因受不住青藏高原的寒气,殂于金娥山,恰在此时,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了无数的白蛾落满了墓地,隋炀帝认为这是”天地吊唁之兆“.后来隋炀帝西征胜利后,便在金娥山雄伟秀丽的地方修建金山圣母庙,以示对亡妃的纪念,因”蛾“与”娥“同音,金娥山由此得名。可是后来,因年久失修,金山圣母庙”遂致倒塌“,人们便把金山圣母庙旧址称为”塌庙台“.


    1984年5月,塌庙台迎来了又一次重修,负责重修的民工,在金山圣母庙废墟中,挖掘出了一面特殊的青铜镜,因为在这面青铜镜的背面,铸有四幅春宫图,这面青铜镜镜背的图案便被命名为《秘嬉春宫图》。


 

 

青铜镜身世险成谜

 


    大通县文管所副所长陈荣是《秘嬉春宫图》青铜镜的征集者。他说,春宫图起源很早,根据荷兰汉学家高罗佩考证,《汉书》中记载的”坐画屋为男女裸交接,置酒请诸父姐妹饮,令仰视画。“就是对春宫图最早的描述。到了唐朝,大画家周昉就曾画过《春宵秘戏图》,此后,春宫图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塌庙台出土的《秘嬉春宫图》青铜镜造型是边长不足六厘米的四方形,青铜镜背面铸有圆形镜纽。镜背的四幅春宫图呈”田“字形分布。画面上的人物造型写实传神,浅浮雕的工艺,更是让整组画面惟妙惟肖。


    陈荣根据这些信息认定,这面铜镜是北宋遗物。


    ”像这样做工精美的青铜镜,不可能是河湟地区生产的,它的故乡在哪里?制作者又是谁?它又是怎样出现在塌庙台的?这些问题曾一度让我感到困惑。“陈荣说。


    为了弄清这面青铜镜的来龙去脉,陈荣多次对塌庙台的文物作了梳理和研究。他发现,塌庙台废墟上不仅存在着北宋时期的建筑遗迹,而且有不少西夏乃至明清时期的建筑残件。”这也就意味着,塌庙台从北宋到明清,一直被人们修葺,这就使得《秘嬉春宫图》青铜镜出土地上研究材料变得驳杂难辨,加之我们到达现场时,现场已被重修的民工破坏,这就使得《秘嬉春宫图》青铜镜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


 

 

青铜镜是批量生产的商品?

 


    时间一点一滴地流逝,有关《秘嬉春宫图》青铜镜的身世之谜,一直压在陈荣的心头,不想几年后的一次远游,让曾经困扰他的疑问悄然散去。


    ”有一年我在内蒙古和林格勒地区的一家博物馆里,意外地见到了一面和《秘嬉春宫图》青铜镜一模一样的青铜镜。“陈荣说,”和林格勒曾是金朝的核心统治区域。当地研究者告诉我,这面青铜镜的制作者正是金朝工匠。“


    金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一个王朝,这个显赫的王朝不仅于1125年联宋灭辽,并于1127年灭北宋。


    陈荣留意到了这样一个现象,两面相隔万里的青铜镜不仅图案、造型一模一样,而且使用了相同的制作工艺,这就是陶范铸法。


    ”范就是模具,陶范铸法就是用陶范组成铸型进行浇铸。“陈荣说:”早期的范只能铸一件器物,商代中期发展到一范可铸多件,春秋时期有可重复使用的器形的简单泥范,到了宋朝,范铸法的工艺变得越来越成熟,匠人们实现了利用这样的技术批量生产商品的愿望。“


    ”金朝的青铜制作工艺十分先进,具备了批量生产青铜器皿的能力。“陈荣说。


    那么,金朝的青铜镜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跨越万水千山出现在塌庙台的?


    陈荣认为,北宋十分重视商业,并形成了庞大的商业网络,这面铜镜很可能是被当作一种商品,贩卖到大通的。


    据我省地方史学家祁郁春考证,在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羌中道之间,还存在着一条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西平张掖道,西平张掖道是连接这两条交通动脉的重要商道,大通是西平张掖道上的交通枢纽,历史上法显、霍去病等人,都曾在西平张掖道上留下过自己的足迹,上世纪70年代,在大通发现的波斯银瓶,便是大通商业文明繁荣发达的佐证。


    同时,大通县北通河西走廊,南接河湟谷地,西衔环湖草原,东达民和、兰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一千多年前,北宋、金朝、西夏、唃厮啰等政治势力在这一地区此消彼长,不同的政权在大通县内留下了不同的历史遗存。”《秘嬉春宫图》青铜镜有可能是那一时期被金朝的将士们从蒙古高原带到大通的。“陈荣说。


 

 

《春宫图》曾为辟邪物

 


    高罗佩在他的着作《中国古代房内考》中说,中国人有关”房中术“的书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存在,直到十三世纪还在流传。


    陈荣说,一千多年前《秘嬉春宫图》青铜镜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商品流通,和它的用途分不开。


    大通塌庙台出土的《秘嬉春宫图》青铜镜保存完整,镜体很少有磨损的痕迹,这说明,这面青铜镜很有可能不属于实用器。陈荣认为,《秘嬉春宫图》青铜镜很有可能是祖先进行性教育的工具。


    ”在中国北方,一直流传着为出嫁女儿压箱底的风俗,但是有学者着述称,《春宫图》曾经是明清时代的压箱底的重要内容。“陈荣说,”《春宫图》的主要功能就是新娘的母亲教授女儿如何传宗接代的。因此,在中国北方的很多地区压箱底的过程一般不让男人看。“陈荣说。


    陈荣由此判断,这面青铜镜很有可能也具有这样的功能。


    陕西省着名作家、民俗专家井石先生在河湟地区的田野调查中,也曾发现过,新娘的母亲用烧制在碗形器物中的男女性器,对新娘进行性教育的情况,这种性教育的方式后来演变成了将碗内装满象征子孙兴旺的花生、红枣等干果,作为陪嫁之物的风俗。井石先生认为,这种独特的民俗现象,有可能是生殖崇拜的延续。


    陈荣在对《秘嬉春宫图》青铜镜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还发现,在古人的意识形态中,《春宫图》还有辟邪的作用。


    陈荣说,古人认为性乃污秽不洁之事,以春宫画贴门上则鬼不敢进,贴灶头上可避火灾。《红楼梦》中就有《春宫图》是作为防火之用的记述,晚清编印《双梅景丛书》的叶德辉也喜欢用《春宫图》来防止藏书受灾。


    性学家刘达临在他的着述中称,中国古代常用一种以男女交媾状的陶瓷器来压箱底,据说能起到辟邪的作用。他说,所谓的压箱底,一则有秘而不宣的意思,二则古人认为小鬼能在不开启箱笼的情况下,把箱内所有的财物窃去,有了压箱底,小鬼就不敢来偷东西了。


    至于《秘嬉春宫图》青铜镜为什么会出现在塌庙台,陈荣认为,塌庙台自古便是宗教场所,很有可能《秘嬉春宫图》青铜镜在宗教仪式中,是一种担负求子功能的道具。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