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川——兰州的未来新区

时间:2011-12-31 10:52来源:鑫报 作者:鑫报 点击: 载入中...
     兰州,这座位于黄河上游、两山夹一河的河谷城市,一直经受着地理条件狭长、空间不足的困境,在城市化向纵深开掘的今天,由这种困境转变的考验,正接近着回旋腾挪的极限。

  站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节点上,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兰州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决策:“再造兰州”、“跳出老城建设新区、跨越发展再造兰州”,力争5至10年努力,在城区面积拓展和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兰州。

  书写历史的时刻,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得到了垂青,被推上了时代的前沿,它叫秦王川。8月4日,兰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在秦王川成立兰州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筹委会,秦王川,成为兰州新区的主战场,有关方,将他定位于“再造兰州”战略的“龙头”。

  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指出,兰州新区出路的选址,相对可操作的只有榆中和秦王川两个盆地,北面的皋兰属于山地,东面的榆中是传统农业区,人口密集,再加上和平镇已几无空间,定远、夏官营、三角城等处空间也不大,不是理想之地,而秦王川地势平坦,人口稍少,又是目前兰州最大的盆地,是佳选之地。同时加上其在交通、区位、水利等方面的条件,总体讲,秦王川适合开发是肯定的。

  秦王川原叫晴望川

  开阔,似乎成为秦王川最大资源和优势。不论是今天,还是往昔,似乎它每次遇到的大转变,都与开阔有着天然的关联。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曾因“开阔”,曾多次进入了历史的关口,并收获了经典的标记。

  首次因开阔被打上历史印记的,是它的名字——晴望川。张克复介绍,今天的秦王川,在隋朝以前,不叫秦王川,叫“晴望川”。在古代,因秦王川这一块地势平坦,在几十里的平川之上,晴天远望,有时出现一种海市蜃楼的幻境,古人第一次给它起名,就叫做晴望川。古时,该地草木较好,因土地相对肥沃,一马平川,又称做黑川,黑川孳牧,也是文人墨客描述的景象。历史上的晴望川,为古永登八景之一。

  《清永登县志》载:“秦王川原名黑川……每值雨霁清晓,登高远望,辄见城郭楼台,人马旌旗之状,若海市然……。亦称晴望川。”

  秦王川的开阔,缘于它的自然禀赋。秦王川原为皋兰县管辖,1958年前后划为永登县。秦王川盆地,南北40公里,东西最宽处16公里,整个盆地涉及4个乡镇,中心区涉及秦川乡、西槽乡、古山乡和皋兰县的西岔乡,总面积470平方公里。

  从地域上讲,其北接景泰、南临皋兰,西衔庄浪河的黄土丘陵山地;从其自身讲,地势较平坦,属山前的洪水冲击盆地,海拔1800米—2300米之间,盆地内的平原地带,地势落差(高差)有几米到几十米,开阔平坦,自成一川。

  1400年前它站在了历史的天空

  1400年前的隋朝末年。它不仅拥有了一直沿用至今的大气名字——秦王川,还记下了一段见证沧桑变化的历史。

  据史载,隋朝末年(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金城(今兰州)校卫、山西万荣县人薛举,在兰州起事,号称西秦霸王,建立地方政权,秦王川成为西秦霸王薛举屯牧之地,并将原来的晴望川改名为秦王川,秦王川的名字,就自薛举而来,并一直沿袭至今。

  公元617年,在各地反抗隋朝暴政的影响下,金城百姓也迫于压迫,自发运动。时任县令让金城校尉薛举镇压。薛举为人有豪侠之气,伺机争夺天下之心。四月,薛举发动事变,囚禁郡、县官员,开仓赈济百姓。不久自称西秦霸王,改元秦兴。接着在短短数月中,攻据金城、临夏等地,七月,薛举又在金城自称皇帝,这也是兰州曾为王都的历史。

  薛举兴盛时,地盘一直占领到陕甘交界,范围覆盖甘肃黄河以东的中部、东部、南部及陕西关中附近,兵马一度达到30万人。薛举东下攻取天水后,伴随私欲膨胀,残害百姓,嗜杀成性,为百姓仇恨,薛举病死后,薛氏政权很快为唐所灭、降唐。

  秦王川里还有明朝那些事儿的影子

  秦王川的历史,不但古老,而且悠久。在这个盆地内的民间,据说至今还传诵着这样一句歌谣:“此地原来是荒滩,祖先明末才种田。”“确实就是这样。”“由于没有充足的水源,秦王川的开发在历史上一直受限,尤其是在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

  明王朝时,秦王川与整个甘肃一样,得到明政府的初步开发,那时,战略上的需要成为主要原因,因为明王朝结束了元王朝末年的腐败统治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元王朝的残余势力及突厥内的鞑靼、瓦剌部落,占据着甘青宁偏北、偏西一带的部分地区,时刻威胁着明王朝的安定和发展,为抵御西北边患,清除多种残余势力,明王朝加强了对甘肃等西北地区的治理,这其中,就包括通过移民、垦屯戍边,随着人口的增加,秦王川也得到了初步的开发,所以,秦王川的历史民谣中,才有了流传的“此地原来是荒滩,祖先明末才种田。”

  引大入秦掀开历史的一页

  细查秦王川的历史,水源是其最大的限制,因没有水,一直未得到繁荣的开发。继明王朝对西北重视之后,据历史资料考察,在清王朝时,政府就曾对秦王川进行过开发建设的勘察设计工作,但限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秦王川的开发都没有成功。

  真正掀开秦王川开发历史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那就是引大入秦工程的提出,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引大入秦一步步推进。改革开放以后,伴随国力进一步增强,最终完成了这项利在千秋的工程。现在大通河水已引入秦王川多年,大通河水就是秦王川的水源。

  历史上,秦王川水资源极其缺乏,非常干旱,虽然叫川,但属干川,过去长一些荒草,为了发展生产,当地勤劳智慧的农民发明了压砂田,将沙子铺在地面,以起到保墒佑苗,在一些地段,种禾尚头小麦、西瓜、胡麻等低产作物,其中,禾尚头面以特别筋道,为人称道。

  记者了解到,压砂田,是秦王川农民在干旱艰苦条件下抗拒干旱的发明,其将沙子、小石子掺杂在地面土壤之中,起到涵养水源、保护土壤墒情的效果,一直以来,成为西北干旱地区农民开发利用旱田的良好耕作方法,在2010年我国西南大旱发生之时,秦王川压砂田技术曾帮助云南等地抗旱,并起到良好效果。

  千年等一回嬗变在今朝

  随着政府的拍板,秦王川成为“跳出老城建设新区、跨越发展再造兰州”的确定之地,成为兰州开发建设的新区,这个盆地,未来5至10年内,将以“龙头”的地位,与高新区和经济区一起形成兰州率先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与之相随的,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经济社会进步这些现代化的名词,将成为其一个又一个新的靓丽的名片。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秦王川畅想曲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