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超过20万元的农户有近20家

时间:2011-12-31 17:01来源:鑫报 作者: 杨景玉 点击: 载入中...
核心提示:
1、 在郑家堡村记者了解到,去年收入超过20万元的农户有近20家,收入超过10万元的有五六十户,百分之七八十的家庭收入超过了5万元。其他的家庭或者因为人少地少、或者个别家庭有特殊原因而收入比较少,但是整体经济水平差距不是很悬殊。
2、 该村出去打零工的人几乎没有,但是有大约70名年轻人长年在宁夏铁厂上班,这些人之所以愿意出去打工,一方面他们的工作都很稳定,另一方面收入比在家里种地高。出去打工的总人数连郑家堡常住人口1896人的零头都不到。
     3、整个郑家堡村大约有10户左右在镇上或者县城买了住房,但是他们都没彻底离开本庄本土,忙完农活就进城了。而这个比例是整个郑家堡村467户农户中非常小的一个群体。
     4、这次在郑家堡的调查采访中,记者见到了王之军、石玉江等种田大户,他们种的地都在百亩以上。他们是本土新型的“农场主”。他们虽然是农民的身份,但是农闲时穿着西装革履,拿着品牌手机,以小轿车代步,时常在电脑上寻找市场信息。

采访时间:2010年3月

 采访地点:永昌县朱王堡镇郑家堡村

村镇规模:朱王堡镇位于凉州区、民勤县、永昌县三县(区)交界处,地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边缘,镇域土地总面积407.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74万亩。全镇下辖13个行政村,13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9476人。郑家堡村共有6个社(即6个村民小组),全村农户467户,人口1896人,耕地面积6333亩。2009年该村人均收入6200元。郑家堡村村委会所在地离朱王堡镇镇镇府所在地大约7公里,被该村民们称为“大队部”。
                  
        朱王堡镇位于凉州区、民勤县、永昌县三县(区)交界处,地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边缘,镇域土地总面积407.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74万亩。全镇下辖13个行政村,13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9476人。2000年被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8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发展改革试点镇。今年腊月二十八记者在该镇看到,新农村建设中建成的红顶小洋楼掩映在皑皑白雪中分外耀眼,大型的集贸市场内正穿梭者前来办年货的十里八乡的村民。他们有的是开农用车来的,大部分是骑摩托车来的,当然也有住在附近的村民是步行来的。围绕着朱王堡镇镇府所在地朱王堡村,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四通八达。其中一条向东延伸的马路是通往郑家堡村的必经之路,郑家堡村共有6个社(即6个村民小组),全村农户467户,人口1896人,耕地面积6333亩。2009年该村人均收入6200元。郑家堡村村委会所在地离朱王堡镇镇镇府所在地大约7公里,被该村民们称为“大队部”。记者在这里的所见所闻带给我很多震撼,真正有一些“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味道。
     
    收入多少要看你种什么

     据郑家堡村村委会书记王虎庆介绍,目前村民们种植的品种主要有洋葱、辣椒、黑瓜子、美国食葵、小麦、玉米、啤酒大麦、芹菜等,种植经济作物的收入占到全部收入的60%以上。养殖收入也占到一定比例,主要饲养羊、鸡、牛。
     以村民祝兆琼家为例,全家5口人,共耕种50亩地。2009年祝家的种植结构是这样安排的:美国食葵18亩,黑瓜子10亩,小麦套玉米8亩,大田玉米8亩,洋葱3亩,退耕还林3亩。美国食葵每公斤5元元,黑瓜籽每公斤11元,小麦每公斤1.8元,玉米每公斤1.5元,洋葱每吨900元。养羊50只,养鸡30只。小羊羔每只300元,去年卖了15只。农闲时,在村头的小学门口买爆米花也有一些收入。祝兆琼告诉记者:“去年收入一般般,刚过了10万元吧。去年洋葱种的亩数多的,仅这一项收入都过10万、20万了。比如三社的王之军家,去年仅洋葱就种了30亩,这一项收入超过20万元;六社的石玉江家仅洋葱就种了45亩!按全村每亩种洋葱的平均收入6000元算,也非常可观的!”
    村民张斌家共有6口人,共耕种50亩地。2009年张家的种植结构如下:美国食葵5亩;黑瓜子10亩;洋葱2 亩;小麦18亩;芹菜10 亩 ;玉米5亩。养羊30只,养鸡20只。因为经济作物所占的比重和产品与当年市场的适销对路程度,耕种同样亩数的田地,张斌家去年全年的收入不及祝兆琼家,收入是祝家的70%。对此村民张斌说:“今年我们不打算种啤酒大麦,计划引进南瓜籽、美国干红(辣椒)新品种,去年南瓜籽每公斤20元,冬季的时候达到每公斤30元。” 
    在郑家堡村记者了解到,去年收入超过20万元的农户有近20家,收入超过10万元的有五六十户,百分之七八十的家庭收入超过了5万元。其他的家庭或者因为人少地少、或者个别家庭有特殊原因而收入比较少,但是整体经济水平差距不是很悬殊。王虎庆告诉记者:“前些年我们这里基本上种植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大豆,村民的收入主要看耕种的地的多少。种的地多打的粮食就多,收入自然就好。但是这两年就不一样了,收入好不好,一方面看地种的多不多,另一方面看市场信息灵不灵,如果市场信息灵通、判断准确,即使地少收入也会比地多的人家好。比如张家去年种了10亩的小麦,按每亩收入800元算,也就是个8000元;但是如果10亩地种成了洋葱,那就是七八万元,相差10倍;如果种成了南瓜籽或者辣椒,收入也在3万多,种黑瓜籽收入也是种小麦的两倍。由此可以看出,种高效经济作物收入比种粮食高好多倍,但是经济作物有大小年,不是年年市场行情都好,所以现在的农民还需要和市场信息对接,及时调整产业种植结构,种出适销对路的产品,销路就根本不用发愁。比如去年洋葱的行情就很好,收购洋葱的人按一亩地多少钱划地估价,再从村子里雇人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要求采挖分装,农户连挖都不用挖。”


   农资市场潜力巨大

   俗话说高投入高产出,在郑家堡村的采访中,村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投入种子和化肥是一个重头。比如种美国食葵,一袋5斤装的种子卖900元—950元,能种5亩地,每亩平均在190元左右。种洋葱,一般的品种250元每袋(大约8两),品牌的如太阳格林,每袋320元(大约8两)。化肥一般用磷肥、钾肥、尿素,磷肥每袋37元,每袋100斤,一亩地大约用200斤;钾肥每袋66元,一袋70斤,一亩地大约用10斤;尿素每袋75元,每袋50斤,一亩地前后大约用80斤。如果种洋葱,7天浇一次水,施一次肥,每亩地需要地膜3.5公斤,每公斤地膜14元;抽水浇地电费每亩80元;播种犁地作业费(机械耗油)45元每亩地;农药费10元每亩。总之,种洋葱的投入是种小麦等粮食作物的2倍。“其实在朱王堡这样的地方,农资市场的能量和潜力都很大。目前有一些头脑灵光的村民已经开始尝试介入这个市场,比如搞化肥批发。但是像种子这个行业,基本上是敦煌种业等一些大型种子公司开办的直销点,现在村民买种子都要看有没有合法的营业手续,假种子害人的事情让村民们都很害怕。”王虎庆告诉记者。
    因为耕地很多,郑家堡村基本上是机械化作业。村民张斌告诉记者,因为耕地都是连片成块的,所以都是机械化作业。我们家有拖拉机、收割机、脱粒机、脱玉米机、脱葵花机、打瓜机、旋耕机,去年国家补贴了4000元,我花17000元买了一辆2万多的福田四轮农用车。这些农机具加起来也在7万元左右。村里还有人买了大型联合收割机,除了在本地收割,还开到四川、陕西、宁夏等地赚钱。
    “种子、化肥、农机具都是消耗品,随着种植水平和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资市场潜力无限!”村民祝兆琼说道。祝兆琼表示,如果有机会,他会在本村开办一个农资中心服务部。

农忙时节村里出现“用工荒”

     当今“用工荒”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也渐成了一种新的经济现象。而“用工荒”中“工”的主体就是大量的农民工。但是在郑家堡村,村民们更愿意守着自己的农民身份,而不愿意出去做“农民工”。 据郑家堡村村委会书记王虎庆介绍,该村出去打零工的人几乎没有,但是有大约70名年轻人长年在宁夏铁厂上班,这些人之所以愿意出去打工,一方面他们的工作都很稳定,另一方面收入比在家里种地高。出去打工的总人数连郑家堡常住人口1896人的零头都不到。如果是打零工就没必要出去,每年农忙时,本村就有打不完的零工。记者了解到,每到农忙时节,郑家堡村的村民非常盼望外面的劳动力来帮他们应付繁重的“农忙”,虽然每年都有渭远、会宁等地的农民来郑家堡打工,但是村里还是会出现以提高伙食待遇来争抢劳动力的场面,“用工荒”也开始困扰农忙时的村民们。
    “在我们这里,有打不完的工,只要你有力气!而且工钱当天结算。”村民张斌这样告诉记者。从每年春耕开始到秋收结束,郑家堡村都有用工需求。种洋葱、种瓜、压地膜、掰玉米、打籽瓜等等,一般每人每天50元,劳动力吃紧时会涨到每人每天70元左右,有时候谁家的伙食待遇好,劳动力就喜欢到这一家去。因为大家的劳作时间和工作量都很大,所以在郑家堡这样的村子,除了本家家属亲戚外,基本上很少出现像其他地方邻里之间互相帮忙“骈工”的现象。“活太多了,倒不开手,帮不过来呀!”对这个问题,张斌这样解释。

        把土窝窝守成“金窝窝”

    和甘肃的其他农村相比,朱王堡镇的村民是恋家的。因为这里有足够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已经初步走上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农业作业模式,让他们对目前和未来的日子都有盼头。而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化,村民们的生活条件都在逐步改善,除了工作方式不同外,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都在向城市化改变。
    记者在郑家堡村了解到,这个村早在10年前就用上了自来水,“村村通公路”不仅方便了村民们的出行,也缩短了村民们之间的距离。至于手机,郑家堡村移动电话拥有量达到了1200部,平均每家都有2部手机,除了老人和小孩,基本上是“人手一机”,而且很多家庭还有固定电话。另外记者在村子里不时看到骑着摩托车疾驰而过的男人和女人们的潇洒身影,村民张斌说:“摩托车是村里最普及的交通工具,基本上每家都有两辆,男人一辆,女人一辆。村里也有几户人家买了小轿车,开着小汽车种地不太实惠,但是保暖、遮阳性好,比较舒适。”记者问张斌有没有买车的打算,他告诉记者:“如果我除了种地还能谋到新的干事(听说张斌去年到兰州等地看了看市场,回来后就一直想做个农村经纪人),我就买一辆。否则也不划算。”
    在郑家堡村,也不是所有的村民都是单一从事农业劳动。也有地少的村民,依托村子开辟其他增加收入的渠道。比如郑家堡六社的李伯平、段永全、李伯斌三个人就在朱王堡镇开了服装店和日杂店,生意都很红火。现在这三家人都在镇上买了住宅和商铺,搬到镇上去住。但是土地依然没有荒废,每年农忙时,家里的女人守铺面,男人雇人去种地收割。同样是郑家堡村六社的村民,李培虎、李伯明、安福山、安永山这四个人跑起了出租,地里的农活基本上由女人打理,顾不过来就雇人帮忙。而村民祝学年和祝强年弟兄两个都在跑长途运输,祝学年跑了30年,祝强年也跑了将近10年。
    据记者了解,整个郑家堡村大约有10户左右在镇上或者县城买了住房,但是他们都没彻底离开本庄本土,忙完农活就进城了。而这个比例是整个郑家堡村467户农户中非常小的一个群体。

   农民的思想生活都像城里人

      郑家堡村作为甘肃河西地区的一个农业种植区域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改进了传统的农耕方式,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把工业的生产线作业模式引进到农业作业中,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作业模式的转变,对村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村民的居住条件改变了。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以前郑家堡和其他的村庄一样,村民们居住的都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土木结构的房屋。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村民们纷纷盖起了砖瓦房,因为宅基地面积比较大,除了改善人住的房子,还盖起了车棚、仓库、畜圈、厕所,很多家庭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在郑家堡村的“大队部”,记者看到了在文化活动中心打乒乓球、在健身器材上锻炼的村民。大家在娱乐的同时,这里也成了信息交流站。次年谁家种什么,基本上在农闲聊天的过程中就定夺好了。今年正月初二,由村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娱乐班子敲锣打鼓、唱着当地的小曲小调走街串巷,挨家挨户送祝福。记者还听到,村里有10多户农家装上了宽带,除了平时在网上查阅信息,还和亲朋好友在网上视频拜年。
    以前逢年过节,农村比较隆重的年事就是杀猪宰羊。但是村民张斌说:“现在这些都太普通了,因为每家每户都养了羊和鸡,什么时候想吃就宰一只,根本不用刻意等到过年。今年冬上我们家就吃了两只羊5只鸡,一个方面现在日子好了,另一方面夏天的农活太繁重,也乘冬天农闲时节好好休整一下。”至于村民们的日常消费,男人们抽的烟一般是红塔山、石林等10元左右的烟,一小部分抽5元左右的烟。村民们喝的酒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不论贫富,大家都喝老皇台酒,所以村民们称这种酒叫“村村通”。而女人们也会赶时髦穿长筒靴、羽绒服。“一年到头都很辛苦,对自己也不能太克扣。况且我今年腊月卖春联的收入就够我买衣服、靴子的花销了。”村民张宏说。张宏还告诉记者:“婆婆喜欢热闹,农闲时村里的好家在我们家唱歌跳舞,他们还把唱歌跳舞的场面用摄像机录下来刻成了光盘。去年一年,家来人来人往,光冰糖就用掉了近20斤。”
    至于教育,记者在郑家堡村看到的不再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基本脱贫状态,而是一种更开放的、市场化的教育投资理念。朱王堡镇基本上每个村子不仅有自己的小学、中学,而且还有村办幼儿园。每天幼儿园的接送车准时到家门口接小孩,也是三餐日托形式。一方面小孩有了管理的地方,另一方面也解放了忙碌的家长们。



     我见到了新型的“农场主”

     通常我们对“农场主”这样定义:农场主指管理农场,可能管理计划、培育、收割活动,可能雇佣、培训和监督农场工人,可能制定成本、生产记录,可能维护和修理机械的人员。这次在郑家堡的调查采访中,记者见到了王之军、石玉江等种田大户,他们种的地都在百亩以上。他们是本土新型的“农场主”。他们虽然是农民的身份,但是农闲时穿着西装革履,拿着品牌手机,以小轿车代步,时常在电脑上寻找市场信息。
  石玉江等村民就是当地新型小“农场主”的代表。他创办的开发型家庭农场现有耕地近100亩,农用机具一应俱全,全部配套。牛、羊、鸡等六畜兴旺。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了一本记录着分工和报酬的“工分本”,除了记账,还兼有农事安排的简要记录。这让记者想到了一些西方国家“农场主”的工作任务有这样的条目:1、收割庄稼或收集特殊产品,如蜂王蜂巢里的胶状物和蜂窝里的蜂蜜。 2、操作农机耕种、整地、施肥,使用除草剂和杀虫剂,拖运收获的庄稼。 3、检查生长环境以保持最佳生长或培育条件。 4、根据庄稼的成熟和天气状况计划收获。 5、养殖家畜,如家禽、蜜蜂或者蚯蚓。 6、与买主商讨销售,安排装运。7、雇佣、指导雇工从事种植、培育、灌溉、收获庄稼及销售、养家畜。 8、用手工工具安装、定位建筑(如凉棚或蜂房),并保证其安全。9、用一些工具润滑、调整或修理农用设备。10、雇员和财政记录。等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土地流转制度的普及,从去年开始有酒泉、河北、河南的人到郑家堡村承包土地,整体运作也按农场的操作模式和工作流程。去年郑家堡村有500多亩地对外承包了,每亩地的租金是450元到500元。

一家之言:    农场主开启“大农业”巨幕

     通过这次我在朱王堡镇郑家堡村进行的调查采访,我惊喜地发现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前夜甘肃农村正酝酿着巨大变革,而这个变革的过程的所有前提都表现为过程导入的结果,表现为过程本身所产生的前提。每一个因素都表现为出发点、经过点和复归点。比如农场主的发展与土地流转制度,比如大农业和机械化,比如种植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等等。由此记者在想,中国农村的巨大变革即将以破竹之势轰轰烈烈拉开。
   为了说明记者的预见,我在这里不妨“扯虎皮做大旗”来说明问题。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章中有这样的阐述:“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一方面,生产资本的形成要素必须来自商品市场,并且不断从这个市场得到更新,作为商品买进来;另一方面,劳动过程的产品则作为商品从劳动过程产生出来,并且必须不断作为商品重新卖出去。例如,我们把苏格兰低地的现代租地农场主和欧洲大陆的旧式小农比较一下。前者出售他的全部产品,因而必须在市场上补偿它的全部要素,甚至包括种子;后者则是直接消费他的产品的绝大部分,尽量少买少卖,只要有可能,就自己造工具、做衣服等等。……据此,人们把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作为社会生产的三个具有特征的经济运动形式而互相对立起来。”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从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转化中,需要时间和变革性的事件来推动。相信随着党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法律法规的出台,中国“三农”深层次变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时常提及的辽阔的田野、高度的机械化作业、完善的农业保障措施……等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农业”模式,在我国长期且始终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中终究会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农业现代化路径。相信在物权法、土地流转制度等等法律的护航下,头脑灵光、经验丰富的传统农民会圆“农场主”梦想,而随着那些看好农业发展,并且资质优良的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也会涌现出一批新型“农场主”。一些有识之士认为,目前之所以会出现工商资本投入农业项目的小高潮,除了政策的导向和政府服务的转变外,也有着极其简单的商业逻辑,“无论从任何时候看,农业都是最安全的行业,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也促使一些资本转移到更为安全的领域,而农业就是其中之一。”
    我个人认为,对于政府而言,鼓励工商资本进军农业,更是对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因为通过目前成立的一些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实例,比如在兰州高原夏菜产业带动下成立的农产品产销协会、榆中康德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等,我们不难看出,这种有组织的农业经营主体都有着明确的品牌导向,同时他们也更愿意致力于本土农产品的品牌、销售建设。相信这些新型“农场主”的迅速发展壮大,不仅会带动其他的农户发展,也将从他们自身开始启动甘肃乃至我国“大农业”的巨幕!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发展特色农业 收入增了4倍
  • 发展特色产业 收入增了4倍
  • 收入超过20万元的农户有20家
  • 汽车-兰州国际车展购车最高优惠20万元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