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村民都是“包工头”

时间:2011-12-31 17:11来源:鑫报 作者: 俞晨元 余艳兰 点击: 载入中...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政府关心的重点,学者研究的焦点。泱泱大国,农为根本,只有“根本”的问题解决好,才是最彻底的,最有价值的,最革命的。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在全国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势头。而随着新农村建设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许多村民不再死守着当初的“一亩三分地”,而是走上了多元化的创收之路。近日,记者一行便来到了皋兰县石洞镇进行调查。
  得知记者的采访意图后,在皋兰县县委宣传部及石洞镇相关领导的带领下,记者一行走进了石洞镇豆家庄村进行调查。 
  皋兰县石洞镇豆家庄村位于县城以南6公里处,皋什(皋兰县城至什川镇)公路两旁,现有村民小组4个,612户2458人,总耕地面积3656亩,其中水地3064亩,人均1.25亩。2007年,豆家庄村被确定为市县两级试点示范村,2008年全村完成农业增加值621万元,全村经济总收入9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28元,基本形成高原夏菜、设施农业、劳务经济三产服务四大支柱产业,新农村建设框架已初步形成。

    居住:六成村民住洋楼 
  从村上的居住环境来看,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在我省许多农村大力发展,而新农村的核心是农村发展观的转变。随着各级政府多种利好政策的施行,皋兰县农村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4月8日,记者一行来到的豆家庄村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村庄之一。
  走进豆家庄村,首先看到的就是一个宽敞的小广场,这个小广场上摆放着篮球架、乒乓球桌及一些曾在城市中才能见到的健身设施。在小广场的尽头是一栋两层楼,这是村委会所在地。而在村委会的南面则是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楼。村委会王树东书记告诉记者,目前村上60%的村民都住上了小洋楼,路东(皋什公路东侧)除了一些低保户、困难户外,其余都是砖瓦房。
  走进村民魏栽信的家中,门口停靠着一辆小型挖掘机、院内停放着一辆微型面包车,整个小院非常整洁,在小院西南侧的小花园里,魏栽信的妻子种植的葱、番瓜等蔬菜已经开始冒芽。在主人殷切的招呼下,记者一行步入了他们家的小洋楼。一进门便是一个大客厅,漂亮的朱红色的电视机柜上32寸TCL液晶彩电播放着新闻。正在看电视的魏栽信儿媳妇连忙起身,为大伙忙活着沏茶去了。
  魏栽信家的院子总占地面积146平方米,于2007年建成,总投资10.5万元。当年按照有关部门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魏栽信家和村上许多村民一样开始建设新房,建设新房的费用中四成来自国家拨款,其余的6.3万元为自筹资金。“现在方便地很呐,楼上楼下都有卫生间,冬天时天然气壁挂炉,不用担心冷或着是买煤的问题了。这样的房子你们城里人都是羡慕不来的。现在就是给多少钱我都不卖的。”魏栽信笑着说。
  村委会王树东书记告诉记者,有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外,村上的文化活动也比较多,先后成立了村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农闲或节日期间,大家伙都聚在一起相互切磋、交流感情,大家都相处得比较好,从没有发生过村民之间打架斗殴或者是邻里纠纷。
  王书记还告诉记者,现在村上一切都比较透明化,所有的村上工作都公开化进行。“就拿低保户评选来说吧,每当开始评选的时候,村上便将全村人都集中起来,大家共同推选,并最终通过投票产生。有困难的家庭大家心里都有本账,通过这样的方式,比较公平,大家伙都没有任何异议。”


  经济:九成村民都是“技工”
  从经济的发展上来看,豆家庄村农民的经济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基本形成高原夏菜、设施农业、劳务经济三产服务四大支柱产业,而其中劳务经济占到了绝大部分。用村委会王树东书记的话说“村上九成农民都是‘技工’。”
  在豆家庄村,出外打工已经形成传统,村上基本每家都有一个外出打工者,有的家庭可以说是全家出外打工。王书记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村民们都以从事建筑业为主,目前村上90%的村民都为建筑工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技术。所以外出打工者(除上大学者外)基本都在兰州、白银、苏州、广州等地从事建筑行业(还有一些就在县城打工,实现农耕、打工两不误)。“不能说形成品牌,但至少可以说已经形成一种传统。”
  正因为如此,目前村上已经涌现出了许多“大老板”——即“包工头”,占到了总人口的30%以上。在这些人员当中,其中有四五位年收入千万元,有11位年收入百万元。“至于几十万、万元的‘包工头’就更多了。正因为如此,所以现在有30多户家庭都在兰州、白银等地买房了,还有一些在县城买房了。”王书记说。在村委会东南方向的一个小洋楼内,记者就看到,小院大铁门紧锁着,站在村委会的二楼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小院里已是杂草丛生。王书记告诉记者,这一家人都在外地打工,一年基本就回来一次,房子成了典型的“空巢”。
  除了劳务经济外,村上3064亩水浇地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收入。除了一些村民种植小麦自给自足外,目前豆家庄村主要是依靠土地发展设施农业,通过地膜、高架大棚种植西甜瓜、豆类、玉米等(其中玉米种植占到了40%左右),通过玉米套种蔬菜等多种方式,一年一亩地的收入在6000多元。

  
   教育:幼儿教育都在县城
   从当地的教育发展来看,由于豆家庄村距离皋兰县城只有6公里,这也为豆家庄村的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幼儿教育就是最突出的一点。
  王书记告诉记者,目前村上所有适龄儿童都在上学,其中在村上小学就地上学的人有180余人,其余一些都在县城或是跟随“包工头”父亲去大城市上学了。唯一不足的是村上没有幼儿园。不过王书记也表示,由于距离县城近,所以村上的幼儿教育都在县城完成,还有一些村民将孩子送到皋兰县城区读书。目前村上在县城陪读的大概有30户。“我的儿媳妇就在城市陪读,就这样浪费了一个劳动力。”王书记苦笑着说。

  发展:种植蔬菜增加收入

  对于今后的发展,王树东告诉记者,目前皋什公路正在建设,除了继续鼓励劳务经济发展外,村上还决定将目前村上的现有人员组织起来,主要针对靠近村庄的1000多亩土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着力发展蔬菜种植业。“蔬菜种植已经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所以这一步还需要继续坚持下去。而且随着皋什公路的建设,也能为蔬菜外运提供便利条件。”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尽管目前皋什公路已经在建设中,但从去年至今已经有一年多时间,皋什公路依然处于道路打基础的状态中,车辆途经时尘土飞扬,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路两旁的商铺生意,一些店铺不得不关门。所以,也希望这条道路的硬化工作能尽快完成。


  记者手记:
  劳务输出是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条快速通道,是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

  劳务输出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以豆家庄村为例,在外的劳务大军中的劳务收入达到400万元左右,他们用带回来的钱改善居住条件、子女教育投入,或置厂办企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劳务输出也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减轻了农村就业压力。同时,随着外出务工人员走出贫困落后的农村,实现了由传统封闭保守型向现代开放开拓型的转变,逐渐成长为经营管理型人才和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成为了创业致富的带头人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许多人已经步入了城市人的生活。这一切都是我省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接下来所要做的,一方面是村、或镇、或县进一步提升劳务输出、强化劳务培训;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务服务设施的进一步强化,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更多小城镇出现。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政府关心的重点,学者研究的焦点。泱泱大国,农为根本,只有“根本”的问题解决好,才是最彻底的,最有价值的,最革命的。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在全国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势头。而随着新农村建设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许多村民不再死守着当初的“一亩三分地”,而是走上了多元化的创收之路。近日,记者一行便来到了皋兰县石洞镇进行调查。
  得知记者的采访意图后,在皋兰县县委宣传部及石洞镇相关领导的带领下,记者一行走进了石洞镇豆家庄村进行调查。 
  皋兰县石洞镇豆家庄村位于县城以南6公里处,皋什(皋兰县城至什川镇)公路两旁,现有村民小组4个,612户2458人,总耕地面积3656亩,其中水地3064亩,人均1.25亩。2007年,豆家庄村被确定为市县两级试点示范村,2008年全村完成农业增加值621万元,全村经济总收入9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28元,基本形成高原夏菜、设施农业、劳务经济三产服务四大支柱产业,新农村建设框架已初步形成。

    居住:六成村民住洋楼 
  从村上的居住环境来看,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在我省许多农村大力发展,而新农村的核心是农村发展观的转变。随着各级政府多种利好政策的施行,皋兰县农村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4月8日,记者一行来到的豆家庄村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村庄之一。
  走进豆家庄村,首先看到的就是一个宽敞的小广场,这个小广场上摆放着篮球架、乒乓球桌及一些曾在城市中才能见到的健身设施。在小广场的尽头是一栋两层楼,这是村委会所在地。而在村委会的南面则是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楼。村委会王树东书记告诉记者,目前村上60%的村民都住上了小洋楼,路东(皋什公路东侧)除了一些低保户、困难户外,其余都是砖瓦房。
  走进村民魏栽信的家中,门口停靠着一辆小型挖掘机、院内停放着一辆微型面包车,整个小院非常整洁,在小院西南侧的小花园里,魏栽信的妻子种植的葱、番瓜等蔬菜已经开始冒芽。在主人殷切的招呼下,记者一行步入了他们家的小洋楼。一进门便是一个大客厅,漂亮的朱红色的电视机柜上32寸TCL液晶彩电播放着新闻。正在看电视的魏栽信儿媳妇连忙起身,为大伙忙活着沏茶去了。
  魏栽信家的院子总占地面积146平方米,于2007年建成,总投资10.5万元。当年按照有关部门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魏栽信家和村上许多村民一样开始建设新房,建设新房的费用中四成来自国家拨款,其余的6.3万元为自筹资金。“现在方便地很呐,楼上楼下都有卫生间,冬天时天然气壁挂炉,不用担心冷或着是买煤的问题了。这样的房子你们城里人都是羡慕不来的。现在就是给多少钱我都不卖的。”魏栽信笑着说。
  村委会王树东书记告诉记者,有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外,村上的文化活动也比较多,先后成立了村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农闲或节日期间,大家伙都聚在一起相互切磋、交流感情,大家都相处得比较好,从没有发生过村民之间打架斗殴或者是邻里纠纷。
  王书记还告诉记者,现在村上一切都比较透明化,所有的村上工作都公开化进行。“就拿低保户评选来说吧,每当开始评选的时候,村上便将全村人都集中起来,大家共同推选,并最终通过投票产生。有困难的家庭大家心里都有本账,通过这样的方式,比较公平,大家伙都没有任何异议。”


  经济:九成村民都是“技工”
  从经济的发展上来看,豆家庄村农民的经济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基本形成高原夏菜、设施农业、劳务经济三产服务四大支柱产业,而其中劳务经济占到了绝大部分。用村委会王树东书记的话说“村上九成农民都是‘技工’。”
  在豆家庄村,出外打工已经形成传统,村上基本每家都有一个外出打工者,有的家庭可以说是全家出外打工。王书记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村民们都以从事建筑业为主,目前村上90%的村民都为建筑工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技术。所以外出打工者(除上大学者外)基本都在兰州、白银、苏州、广州等地从事建筑行业(还有一些就在县城打工,实现农耕、打工两不误)。“不能说形成品牌,但至少可以说已经形成一种传统。”
  正因为如此,目前村上已经涌现出了许多“大老板”——即“包工头”,占到了总人口的30%以上。在这些人员当中,其中有四五位年收入千万元,有11位年收入百万元。“至于几十万、万元的‘包工头’就更多了。正因为如此,所以现在有30多户家庭都在兰州、白银等地买房了,还有一些在县城买房了。”王书记说。在村委会东南方向的一个小洋楼内,记者就看到,小院大铁门紧锁着,站在村委会的二楼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小院里已是杂草丛生。王书记告诉记者,这一家人都在外地打工,一年基本就回来一次,房子成了典型的“空巢”。
  除了劳务经济外,村上3064亩水浇地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收入。除了一些村民种植小麦自给自足外,目前豆家庄村主要是依靠土地发展设施农业,通过地膜、高架大棚种植西甜瓜、豆类、玉米等(其中玉米种植占到了40%左右),通过玉米套种蔬菜等多种方式,一年一亩地的收入在6000多元。

  
   教育:幼儿教育都在县城
   从当地的教育发展来看,由于豆家庄村距离皋兰县城只有6公里,这也为豆家庄村的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幼儿教育就是最突出的一点。
  王书记告诉记者,目前村上所有适龄儿童都在上学,其中在村上小学就地上学的人有180余人,其余一些都在县城或是跟随“包工头”父亲去大城市上学了。唯一不足的是村上没有幼儿园。不过王书记也表示,由于距离县城近,所以村上的幼儿教育都在县城完成,还有一些村民将孩子送到皋兰县城区读书。目前村上在县城陪读的大概有30户。“我的儿媳妇就在城市陪读,就这样浪费了一个劳动力。”王书记苦笑着说。

  发展:种植蔬菜增加收入

  对于今后的发展,王树东告诉记者,目前皋什公路正在建设,除了继续鼓励劳务经济发展外,村上还决定将目前村上的现有人员组织起来,主要针对靠近村庄的1000多亩土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着力发展蔬菜种植业。“蔬菜种植已经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所以这一步还需要继续坚持下去。而且随着皋什公路的建设,也能为蔬菜外运提供便利条件。”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尽管目前皋什公路已经在建设中,但从去年至今已经有一年多时间,皋什公路依然处于道路打基础的状态中,车辆途经时尘土飞扬,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路两旁的商铺生意,一些店铺不得不关门。所以,也希望这条道路的硬化工作能尽快完成。


  记者手记:
  劳务输出是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条快速通道,是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

  劳务输出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以豆家庄村为例,在外的劳务大军中的劳务收入达到400万元左右,他们用带回来的钱改善居住条件、子女教育投入,或置厂办企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劳务输出也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减轻了农村就业压力。同时,随着外出务工人员走出贫困落后的农村,实现了由传统封闭保守型向现代开放开拓型的转变,逐渐成长为经营管理型人才和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成为了创业致富的带头人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许多人已经步入了城市人的生活。这一切都是我省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接下来所要做的,一方面是村、或镇、或县进一步提升劳务输出、强化劳务培训;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务服务设施的进一步强化,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更多小城镇出现。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一村一品”引领村民致富
  • 十年九旱 村民不得不走出去—景泰大滩
  • 每一个中国人的祖先都是农民
  • 村子里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
  • 住小洋楼 洗热水澡 烧天然气——榆中和平村民生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