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文化资源 六大板块联动

时间:2011-12-31 18:17来源:未知 作者:记者 崔凯 点击: 载入中...
整合文化资源 六大板块联动
——访兰州大学文学院西部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彭岚嘉
深度解读促进甘肃发展47条意见之八
甘肃蕴藏着独特的地理文化、丰厚的历史文化、灿烂的民间文化、绚丽的民族文化,建立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就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资料图片)

  彭岚嘉,兰州大学文学院西部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部文化与文学研究,主要论著有《中国西部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选择》等。

    总编辑按语:

  鑫报率先解读国扶47条,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连续几天来,对于借助国扶47条的契机,推进甘肃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众多领导干部和学者们的共识,而众多的领导干部和学者对于国扶47条的解读则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国扶47条对于甘肃发展的重大意义。从今日开始鑫报《深度解读促进甘肃发展47条意见》系列报道将连续刊登甘肃八位博士解读国扶47条的文章,今日刊发的是本报记者对兰州大学文学院西部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岚嘉的采访,文章中彭岚嘉对于甘肃文化资源如何整合、开发的新颖观点,描绘出了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宏伟蓝图。参与电话:8186222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在精准剖析甘肃文化底蕴和现状的矛盾的同时,又为扶持壮大甘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提出了意见。而如何沿着既定的方向又好又快地将这一发展的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引擎”,成为了摆在甘肃面前的历史性机遇。针对国办47条中,我省厚重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和如何开发整合这些资源等一系列的问题,日前,记者走访了兰州大学文学院西部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岚嘉。

  文化产业意识不强

  缺乏创新意识

  记者:国办47条对于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在哪里?

  彭岚嘉: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甘肃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其中指出“甘肃历史文化厚重、发展潜力巨大,但体制机制不活、开放程度较低”。应当说这一定位是客观的,也是准确的。为此甘肃省应当尽快明确提出“文化立省”和“文化兴省”的战略,使文化资源大省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

  记者:从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我省虽然拥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但众多的文化资源却仅仅作为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这中间的原因是什么?

  彭岚嘉:纵览甘肃文化资源的现状,基本上处于资源强、开发弱、效益低的状态。之所以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比较复杂,但没有清醒的文化意识和自觉的文化态度却是其内在动因。所谓文化自觉实际上就是文化上的自知之明。甘肃早就号称是自然资源大省,但对文化资源的优势视而不见或者弃之不顾。作为资源,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都可以用来造福社会。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带来相应生态破坏;而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则是一举两得,既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又有深长的社会效益。

  记者:那么当前我省文化资源开发不当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彭岚嘉:当前文化资源开发不当,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乏规划。表现在对资源的禀赋特征把握不够,对文化产业的产业性理解不深,忽视前期调研、论证和方案设计,草率或盲目上马,使资源的整体优势、核心优势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和利用。

  二是盲目开发。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以开发、转化为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也并非所有的开发都能实现预期。一般地,可度量文化资源更易于进入市场和进行产业开发,而不可度量文化资源难以转化为具体的包含着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

  三是粗放开发。在开发主体及资本投入、开发项目及主题、产品定位及功能三个方面。各级行政区划、各类行业部门、各投资主体都成了文化资源的开发主体,造成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行政区划代替了文化区划、资源管理者变成了资源拥有者、资源开发投资左右了资源开发目标等一系列问题。尽管许多地方都花大力气作了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但并没有实际的运作意义。

  四是无序开发。产品资源开发上的粗制滥造、产业资源规划上的粗心浮气、环境资源维护上的粗枝大叶。无视产业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匹配原则,无视产业发展的联动条件,无视产业运营的实际能力,最终只好靠炒作“概念”。当前,在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短期行为、单边行为和随心所欲的做法相当程度地存在着。

  应创新文化资源观

  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

  记者:甘肃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对经济社会究竟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彭岚嘉:甘肃蕴藏着独特的地理文化、丰厚的历史文化、灿烂的民间文化、绚丽的民族文化、神秘的宗教文化和坚实的现代文化,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建立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就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内陆地区所固有的文化形态一向得到较好的保存。相对于经济发达的大都市,它们拥有的是文化多样性的资源优势。世间一切可利用资源的最高层次恰恰在于文化资源,这也是内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必须首先加以利用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些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当然也就会产生经济效益,文化资源通过其系统开发,或优化升级,或实现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就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按照不同的文化类型确立不同的文化资源产业发展的对策,形成结构协调、优势突出、多成分、多形式的文化产业及其运作机制,这样才会获得丰厚的经济利润。

  记者:甘肃如何用厚重的文化资源来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怎么样将我们的文化资源和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彭岚嘉:丰富的文化资源是甘肃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条件和比较优势。如何把这些资源用好,如何把静态、有限的资源势能转化为鲜活、无限的文化产业动能,这些问题也成为时代性的课题。创新文化资源观,在深刻把握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不失为一种可期的求解方式。由于文化资源在形态、归属、价值效应和利用渠道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维护上,应确立系统的开发思维,依据文化消费和文化市场的动态关系,确定开发目标、开发主题、开发序列和开发规模,发挥现有文化资源的产业梯度价值和效益。

  在目前这个经济时代,甘肃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的乏力,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我们应从发展甘肃的全局上整合文化资源,树立产业意识,精心打造甘肃特色的文化产品,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来提升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从而促进甘肃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将会对拉动甘肃经济持续增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甘肃省而言,文化产业意识还比较薄弱,一方面加强文化产业的宣传和传播,举办有地域特色的节日文化活动,引导市民群众积极参与。围绕重点发展的文化旅游业、民族民间艺术品创作等文化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富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基地。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提升其文化附加值,在挖掘和发扬自身丰富文化历史资源的同时,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思想,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文化品牌。      

  甘肃还是一个文化产业发展较弱的地域,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产品,尽管也有麦积山的陶艺、庆阳的香包等文化产业基地,但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所以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发展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发展文化产业,要善于借力,要善于借助文化产业交易平台壮大自己。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要整合文化资源,走集团化发展之路。抓住重塑市场主体这一关键环节,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限制,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和扶持重点文化企业集团,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已经成立的文化产业集团在深化内部改革的同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集团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有机结合,增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丝绸文化产业带

  发展六大板块联动

  记者:甘肃厚重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现代文化如何进行整合、开发呢?

  彭岚嘉:要构建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格局,就需要理清发展思路,思路就是出路。以兰州为中心,天水和酒嘉为副中心,以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为重点,六大板快联动,依托文化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全面规划,重点突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现代传媒业、出版发行业、文娱演艺业为代表的主导文化产业,发展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建立一批具有地域优势的文化产业基地,着力构建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发展重点突出、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亮点,使之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根据“三心一带六板块”的区域发展重点,以兰州为中心,六大板块联动,建设好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其具体思路是,要把兰州、天水、酒嘉建成甘肃文化产业创意、研发、推介、生产、营销中心;要把东西横穿甘肃境内16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南北区域建成文化产业发展带;发掘并提升陇东高原文化、陇中丘陵文化、陇南山地文化、兰州河谷文化、甘南草原文化和河西走廊文化的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确立以特色资源为依托的发展格局,寻求以文化创意为支撑的新路径。甘肃丰富、多元、独特的文化资源是我省发展文化产业、推进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和保证。甘肃独特的地理条件形成了复杂多样、别具一格的自然景观,也形成了绚丽多彩、丰富多元的人文景观。

  从人文地理学角度,我们把甘肃文化分成六大板块,陇东高原文化以庆阳、平凉为代表,主要围绕先周文化、农耕文化、民间文化、崆峒文化、革命文化来整合资源进行文化产业开发;陇中丘陵文化以天水为代表,主要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休闲文化为中心进行文化产业开发;陇南山地文化以陇南为代表,主要围绕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生态文化为主进行文化产业开发;兰州黄河河谷文化以兰州为中心,辐射白银、定西、临夏,主要围绕黄河文化、现代文化、丝路文化、彩陶文化、民族文化来进行文化产业开发;甘南草原文化以甘南为代表,主要以草原生态文化、藏传佛教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为主进行文化产业开发;河西走廊文化以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五市为代表,主要围绕敦煌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五凉文化、民族文化等进行文化产业开发。各区域依托多元的文化形态,建构具有独特性的、潜在市场优势的文化产业体系。同时,实施项目品牌带动战略,促进产业发展。

  记者:在对我省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后,如何让我们整合、开发后的文化资源变大、变强,成为叫得响的品牌呢?

  彭岚嘉: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以项目带动为手段、以品牌建设为目标的发展道路是我们必然的选择。一个品牌凝聚和体现着一个地区的功能、理念、整体价值取向,它在给地区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推动着经济发展。依托资源优势,策划一批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高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编制“甘肃省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通过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发展,吸引战略投资者和合作者。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区块和文化旅游线路。要注重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在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下开发,在发展中促进资源保护。

  品牌需要实体支撑,实体则需要品牌镀亮。抓住龙头促进地域特色。甘肃省在“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重点开发项目即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娱演艺、信息网络,都是文化产业的龙头开发项目。如何使龙头更富有地域特色是文化产业能否真正做大做强的关键。为此,建议文化产业开发的投资、项目审批、产品评估指标都应将深度挖掘特色问题列入产业的开发及发展计划中,上升到发展速度、经济效益的高度考虑,使深化特色问题真正通过制度、依托龙头不断发展。使甘肃文化产业真正在符合省情的特色化理念中稳步发展。挖掘传统强化地域特色。甘肃各地的文化资源本身就具有非常突出的地域特色,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深度挖掘这些特色,才能真正发挥特色优势,形成产业优势。

  总的来说,甘肃文化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文化产业意识不强,缺乏创新意识。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体制制约因素尚比较明显;文化企业少,产值低,特别缺少富有竞争力的大中型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单一,缺乏富有带动力的重大项目和品牌产品;资源整合利用程度不高,与现代产业的结合度不高;缺乏高素质的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等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和影响着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应当说“十一五”期间,甘肃文化产业有了比较大的增长,这为甘肃文化产业继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二五”成为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科技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构筑以兰州文化圈为中心,天水、酒泉和嘉峪关为副中心,六大板块联动,以文化旅游、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娱乐演艺为发展重点,以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文化产业集团和文化企业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格局,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央视综艺六大品牌栏目7月来我省联合选拔
  • 2011甘肃经济六大战略思考
  • 永靖六大功能区:给你一个全方位的休闲体验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