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打造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时间:2021-12-15 14:33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记者王志俭文图 点击: 载入中...
  大西北网讯(记者王志俭)12月15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定西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定西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高永平,定西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史炬炜,定西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国仓,定西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永吉,临洮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振亚,渭源县委副书记、县长雷立新,岷县县委副书记、县长王亚伟,共同介绍定西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问题。
 
  
  定西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高永平介绍了定西的基本情况以及今年以来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所做的具体工作。
  
  高永平:定西地处黄河上游,位于甘肃中部,素有兰州门户、甘肃咽喉之称,属于全省区域中心城市,辖6县1区,总面积1.9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2.4万人,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带,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是黄河上游最大支流洮河以及重要支流关川河的水源涵养区、补给区。定西产业特色鲜明,是“中国药都”“中国薯都”和“中国西部草都”,更是举世闻名的马家窑文化命名地,齐家、寺洼、辛店等史前文化交汇地和全国重要的书画作品集散地,借助特色产业优势,循环农业、文化旅游、清洁能源、通道物流等产业发展较快,潜力巨大。定西区位优势明显,是“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又身处兰西城市群、关天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区重要辐射区,陇海、兰渝铁路,宝兰客专,连霍、青兰、兰海高速穿境而过,随着通定、定临、陇漳3条地方高速,凤合高速、漳砖高速等项目的建设实施,“座中联七、八通十六达”的区位优势将会更加凸显。定西发展潜力巨大,2020年一举撕掉了“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历史标签,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小康社会,并创造了减贫治理的定西样本。在近期闭幕的市五次党代会上,我们确立了追赶发展,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定西的奋斗目标。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甘肃省委、省政府强化上游意识、担好上游责任的重大部署,定西市认真落实“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土系统治理,努力打好水土保持、节约用水、防洪治理“三大组合拳”,全力做好“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篇大文章,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奏响了定西新篇章。今年以来,我们聚焦高质量发展,一手抓生态保护,一手抓项目工业,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连续三个季度被省政府授予高质量发展进步奖。在工作中我们突出了以下三项重点。
  
  一、找准定位,科学规划
  
  立足市情水情,编制印发了《定西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定西为黄河上游重要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地、黄河上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地、华夏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高地、黄河上游特色生态绿色产业基地4大发展定位,确定集聚发展区、农业生产区、水土保持区和水源涵养区4类功能区,确立秀丽绿色生态带、惠民安澜之河、水土保持示范区、华夏历史传承文脉、绿色生态产业基地、惠及百姓幸福河6个重点建设领域。
  
  二、突出重点,统筹推进
  
  一是坚持项目支撑。聚焦生态、水利、交通、能源、文化等关键领域,全市已谋划建立“十四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库,包含项目628个、总投资1450亿元。项目库实行动态更新,各专项方案与总体规划有效衔接,系统构建分工负责、上下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快形成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的基础设施体系,协同推进发展规划落地见效。
  
  二是统筹环境治理。协调推进“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土地综合整治、地质灾害治理、矿山生态修复、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6大工程。全面启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深入开展“绿满陇中”行动,完成造林封育193万亩、全民义务植树9874万株;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26平方公里,福州生态林、洮河国家湿地公园、大碱沟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建成;坚决打赢蓝天、绿水、净土保卫战,空气治理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5.3%、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三是强化水资源保障。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持续推进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全市河长制湖长制及河湖管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实施引洮供水一期调蓄水池、农村供水及水源保障等重点水利项目43项,安定、陇西、渭源、临洮4县区完成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
  
  四是加快生态产业发展。围绕打造“中国药都”“中国薯都”“中国西部草都”和“全国特色种子种业基地”“甘肃重要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目标,加快推动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做大做强。前三季度,马铃薯加工业完成规上工业产值5.36亿元,同比增长49.27%;中医药加工产业完成32.08亿元,同比增长28.07%;草牧加工产业完成4.35亿元,同比增长20.69%。扎实开展“工业产业攻坚大突破年”行动,实施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等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80项,完成投资19.6亿元。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今年新入库备案国家科技型企业104家,新认定省级科技创新企业10家、工业设计中心3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户,市级技术创新中心9家。
  
  五是弘扬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探索创新“非遗+扶贫”“非遗+文创”“非遗+旅游”等模式,陇西云阳板、岷县宝卷、岷县当归加工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全市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级10项、省级49项、市级307项、县级619项,建成非遗展示馆、传习所、专题馆50个。成功举办第四届渭水文化旅游节、第五届马家窑文化节等节会活动,临洮县岳麓山景区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榜罗会议纪念馆、岷州会议纪念馆、元古堆村被列入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定西荣获“全国避暑旅游十强城市”“中国最佳康养休闲旅游城市”,“渭水源头·李氏故里·当归定西”品牌效应不断显现。
  
  三、高位推动,政策支持
  
  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会议,先后制定印发领导小组工作规则、重点任务推进方案、年度工作要点等一系列文件,健全体制机制,明确任务分工,在全市形成了“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工作格局。政策配套上,围绕规划落地、项目推进,在现有优惠政策基础上,按照一事一议、一企一议方式,量身定制、精准出台“政策套餐”“服务清单”。项目推进上,聚焦责任落实、前期推进、要素保障、项目落地等堵点难点,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善的项目工作机制,凝聚全市力量抓项目、促发展。营商环境上,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印发营商环境“1+8”政策体系,实施“一网通办”行动,推行“不来即享”服务模式,提供“保姆式”全程代办,对标一流打造“定好办”服务品牌。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是定西发展的重大机遇,前景可待、未来可期,需要各路精英齐聚一堂、共商良策、携手共进。希望媒体界的朋友继续关心关注定西发展,也诚邀大家到定西多走走、多看看,多提宝贵意见。让我们共同努力,把定西打造成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记者提问 
  
  香港商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定西市作为陇中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介绍一下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具体开展了哪些工作?
  
  定西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史炬炜: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立足“两个统一行使”职责,扛牢政治责任,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土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具体工作体现在“五个强化”。
  
  一是强化责任担当,建立务实高效的推进机制。我们把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现实检验。成立了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生态修复专责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切实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到谋划工作上、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生态修复专责组主要以全流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等为工作重点,开展基础调查研究,加快推进相关规划、方案编制,推动生态修复重大项目实施,年初确定的17项重点任务得到有效落实,不断厚植定西追赶发展的底色。
  
  二是强化规划引领,构建系统完善的规划体系。加快编制市、县国土空间规划。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初步划定。完善“三线一单”管控体系,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土一体化保护修复,市、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已形成初步成果。编制完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专项实施方案》。加强各类专项规划与《定西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以及生态保护和修复专项实施方案的有效衔接,形成了一整套的规划蓝图体系。
  
  三是强化项目支撑,筑牢保护生态的安全屏障。立足“十四五”、着眼中长期,统筹考虑,及时谋划、储备、实施一批关键性、全局性重大生态修复项目,建立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储备库,共谋划储备项目6大类161项,总投资464.96亿元。积极谋划了甘肃定西渭河源区水源涵养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编制实施方案,估算投资30.29亿元,已纳入国家项目储备库。今年完成造林绿化52.4万亩,义务植树1569万株,落实资金4.98亿元。先后实施水土保持、水流域综合治理、国土综合整治、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各类生态修复项目103个,投资6.47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四是强化固本夯基,提升防灾减灾的能力建设。加快推进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完成岷县国家普查试点任务。全面推进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工作,扎实开展农房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对全市已查明的125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逐点落实了防控措施。落实“人防+技防”措施,完成甘肃定西省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和194处专群结合监测预警示范点建设,安装普适型监测设备625套。实施2019年以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项目19个,投资1.31亿元。积极开展防灾知识宣传培训和应急避险演练,筑牢安全防线。
  
  五是强化综合治理,巩固生态修复的工作成效。全市各级各类保护地内矿业权39宗,已全部退出并完成了恢复治理任务,通过了省级验收。积极开展非煤矿山不规范开采专项整治行动,大力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完成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规划(2018-2022年)》中80%的恢复治理任务。出台了《以绿色矿山建设为突破口推动矿山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优化矿山布局,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1个。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责无旁贷的精神、义不容辞的担当,切实扛起责任、担起使命,认真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土系统治理,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保护修复机制,着力构建定西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
  
  甘肃农民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加强生态保护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请问定西市“十三五”期间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哪些主要工作,生态环境现状如何?“十四五”期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又有哪些新的举措?
  
  定西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国仓:“十三五”期间,定西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机遇,坚持高站位、坚守生态功能基线,坚持高标准、坚守环境质量底线,基本实现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
  
  一是主要环境指标良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2020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8.1%;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分别为53微克/立方米和25微克/立方米,比2016年分别降低7.02%和10.71%;全市国考地表水断面水质好于Ⅲ类的比例达100%;全市11个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率均达到100%。
  
  二是重点领域攻坚推进有序,“辛苦指数”和“幸福指数”双向增强。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扎实推进锅炉燃煤、工业废气、建筑扬尘、机动车尾气“四尘同治”,淘汰整治燃煤锅炉822台,注销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5.4万辆,天然气管网入户7.87万户,新增新能源车2767辆,整治“散乱污”企业31家,督促314家施工场地落实“6个100%”防尘措施。统筹推进生活污水、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四水共治”,8个城区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新增污水管网218公里,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15个。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医疗废物、危险废物、畜禽粪便“四废联治”,调整或取消畜禽养殖禁养区220块1472平方公里,安全处理医疗废物2040吨,安全转移处置危险废物33861吨。
  
  三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双向并进。建立生态环境执法与司法有效衔接机制,对全市355件环境违法行为立案处罚。建立以重点污染源为主的监控体系,建成运行市级污染源监控、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大气立体网格化监测等平台。
  
  “十四五”时期,定西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牢牢把握“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总要求,围绕“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发展等重点任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统筹发展和保护,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围绕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确定“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产业布局优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生态产业发展”“能源结构调整”5个方面,着力构建以主体功能为导向的生态空间体系、以循环高效为特征的生态产业体系、以防治结合为重点的环境保护体系、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生态生活体系、以多元共治为目标的生态制度体系。
  
  二是兼顾整治和整改,以协同治理促进治理转型升级。强化山水林田湖草土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保护与治理,扎实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行动。通过加强协同控制,着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通过深化三水统筹,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通过加强源头防控,提升土壤和农村环境质量。聚焦全市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和生态环保短板弱项,深入排查问题隐患,促进全市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治。
  
  三是注重治标与治本,以工作目标倒逼任务有效落实。以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倒逼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和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改善,摸清排放现状、分析排放趋势,分解落实主要目标和任务。强化“三线一单”管控运用,围绕划定的65个环境控制单元区,实现在一张图上落实生态保护、环境质量管理、资源利用管控要求,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支撑。
  
  中新社甘肃分社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请问定西市水利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哪些推进的具体举措?
  
  定西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永吉:近年来,定西市水利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积极落实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蹄疾步稳的推进全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利工作。全市180万城乡居民吃上了甘甜纯净的洮河水,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3%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以上,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保证;近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累计投资10亿元以上,实施安定区关川河城区段、通渭县牛谷河城区段、陇西县渭河城区段、临洮县洮河城区段等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及水系连通工程,通过水利工程补短板,改善了河道水生态环境,蹚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2020年全市用水总量、万元GDP用水量等五项指标全部达标,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进一步落实;我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市1.96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05万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62.8%,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明显。
  
  “十四五”期间,我们定西水利部门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按照省政府提出的“四抓一打通”工作要求和我们定西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坚持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主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编制好水利专项规划。我们已完成全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利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编制,共谋划了六大类229个项目,总投资262亿元的项目,要做实做细项目清单,靠实工作责任,推动项目建设。刚刚闭幕的定西市第五次党代会为定西的发展擘画了新蓝图,会议提出了“谋实抓好川河经济”,这是定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新载体。我们要按照已批复的“五河”岸线利用保护规划,编制好定西市川河经济建设规划,为川河经济的发展提供保证。
  
  二是做好引洮水高效利用。引洮工程解决了定西市资源型缺水的问题,加快引洮水的有效利用是我们定西市水利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一要加快总投资6.59亿元、总容积达到360万方的城乡供水配套6座调蓄水池建设,提高城乡供水调蓄能力;二要推进引洮受益区田间配套设施建设,精准计量、智能管理,努力打通引洮水利用“最后一米”的问题;三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强市建设,加快草畜转化,建设规模化养殖基地,进一步提升各行业用水总量。
  
  三是全力推进水生态治理。实施定西市域内渭河、洮河、关川河、牛谷河、漳河“五河”共治,走好项目建设同河道治理、河湖管理相结合的路子。持续改善河道水生态环境,把定西市五条市级河流建成定西人民群众的生态线、生活线、生命线和幸福线。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等项目,全力打造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区。
  
  四是强化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坚持“四水四定”的原则,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用水总量、用水强度控制,我们认真落实《地下水管理条例》,开展地下水超采区集中整治。
  
  五是抓好河湖管理保护。河湖长制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改革,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生态优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治理,坚持团结治水的原则,强化部门协同,深入推进河湖治理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开展。要抓好智慧河湖建设,力争到2022年底实现全市重点乡镇、重要河段、敏感水域在线监控的信息化、智能化的全覆盖。
  
  甘肃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洮河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请问近年来临洮县在洮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临洮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振亚:临洮是定西市的西大门、兰州市的南大门,因黄河上游最大支流洮河流经全县而得名。洮河流经县内115公里,年径流量53亿立方米,属国家一级保护水系。近年来,临洮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省、市关于生态保护的部署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洮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抓实重点项目支撑。编制了《临洮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35)》,确定了“打造黄河上游公共生态产品价值突显区、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改革示范区、黄河上游华夏文明文化价值高地”的发展定位,构建了县域“一廊四区”的生态保护空间布局(“一廊”即以洮河干支流为主、覆盖秦祁河与宛川河上游区域的流域生态廊道;“四区”即集聚发展区、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生态保护区)。积极对接国家和省上重大战略,谋划储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472个,已实施和正在实施的项目213个,完成投资416亿元,已有89个项目建成运行,为洮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二是狠抓修复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实施“生态立县”第一战略,建立推行“林长制”,全力推进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近年来完成造林绿化30.55万亩。高标准建设洮河国家湿地公园,恢复湿地1.5万亩,已成为科普教育、生态体验、观光旅游、体育健身的绿意空间和天然氧吧。有序开展重点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155.6平方公里,高标准改造农田2.2万亩,新修淤地坝6座,全县水土保持率达到65%。加快河道综合治理,严格落实“河长制”“警长制”,新修洮河堤防工程17.25公里。
  
  三是聚焦污染防治,守牢绿色发展底线。锲而不舍打好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大气综合治理行动,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年均达到330天以上。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洮河“母亲河”保持了河畅、水清、景美的优良生态。积极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改革,县城和144个公路沿线行政村垃圾实现集中清运,走出了垃圾统一收运、绿色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新路子。
  
  四是聚焦生态产业,推动经济绿色发展。精心打造了中铺工业园、洮河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甘肃临洮体育训练基地、战国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临洮核心区)、马家窑文化体验区六大发展平台,县域经济发展的平台支撑和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围绕建基地、强龙头、办园区做精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24万亩,“临洮珍好”区域公用品牌成为临洮县农产品的靓丽名片。培育形成了新型建材、有色冶金两条10亿级工业链,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能源等五条亿元级工业链,绿色工业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全面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精心建设了岳麓山、南屏山、马啣山等六大核心景区,成功创建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3家,马家窑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全力推进甘肃(临洮)南部物流中心建设,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达到32家,中心带动、多极突破的商贸物流格局基本成型。以宜居宜业为目标,以教育医疗为保障,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为主攻方向,持续加快康养产业发展,全力打造看得见水、望得见山、记得住乡愁的“兰州后花园”。
  
  在今后的工作中,临洮县将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理念,突出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绿色低碳有机结合、一体推进,认真实施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全力建设洮河绿色经济带,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打造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科技日报甘肃记者站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渭源县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在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有什么打算,请简要介绍一下。
  
  渭源县委副书记、县长雷立新:渭源县因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发源而得名。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渭源县视察,作出了“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重要指示。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时刻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深刻认识渭河源头保护治理与黄河流域治理的内在关系,审时度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扎实推进渭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
  
  一是厚植生态文明思想,确定发展战略明方向。坚持以高品质、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编制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和文化旅游、生态修复、水利3个专项规划,制定了《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成立了领导小组和5个专责组,制定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专责组工作规则,为推动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是抓实综合保护治理,实现源头活水清如许。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指示要求,系统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综合治理。近年来,共实施各类生态治理项目62项,总投资超过了24.5亿元,全面启动总投资12亿元的渭河源林草生态扶贫巩固提升项目。持续开展节能减排和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16%。全县总用水量控制在0.32亿立方米,重要江河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控制在90%以上,空气优良天数达320天以上,土壤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全县生态环境明显提升。
  
  三是强化绿色产业带动,促进经济发展高质量。用生态理念谋划发展、支撑发展,按照“南薯北药、薯药强县、旅游富民”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加快推动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省级马铃薯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形成了中药材、马铃薯种薯、畜草产业等优势产业提质增效,蔬菜、花卉、光伏、食用菌等新兴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格局。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8项,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储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170项,总投资391亿元;储备生态产业项目212项,总投资287亿元,高质量发展基础持续夯实。
  
  四是赓续悠久渭水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聚力量。以生态之源、文明之源为统领,深入挖掘生态资源禀赋和首阳山德源文化、大禹导渭文化、农耕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确定“采薇首阳山、爽游渭河源——红火渭源欢迎您”文旅品牌,加强灞陵桥、战国秦长城文物古迹保护和首阳山伯夷叔齐祭祀等非遗项目保护传承,重点推进渭河南北两岸绿地提升改造工程,打造“东方德源、采薇首阳”主题景区,实施总投资3.47亿元的渭河源景区等文化旅游项目14项,促进渭河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下一步,渭源县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按照县上确定的“建设甘肃中部生态文化旅游城市、渭河源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目标,坚决筑牢渭河源头生态安全屏障。一是强化源头治理。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高标准推进生态建设,实施“绿满渭源”行动,确保“十四五”末,森林覆盖率达到16.5%。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优良天数保持在320天以上,县内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二是强化项目支撑。加快编制具体工作方案和重点任务推进计划,邀请有关专家开展专题培训,助力渭源县再谋划包装一批重点项目,支撑渭河源头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是强化资源转化。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治理。提高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对传统产业渗透率,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和数字化赋能,积极推动生态资源优势助力高质量发展。四是强化文旅融合。深度挖掘渭河文化、首阳山德源文化、非物质文化等资源,实施“旅游+”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康养旅游等新业态,促进保护、传承、弘扬渭河文化同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赢。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请问岷县在洮河流域岷县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主要有哪些做法和工作成效呢?
  
  岷县县委副书记、县长王亚伟: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岷县抢抓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和“生态立县”战略,紧紧围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以洮河岷县段为总抓手,全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是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责任。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岷县及时安排推进落实工作,加强领导力量,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设立水利、生态修复、污染防治、产业发展、文化旅游5个专责组,制定印发岷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规则,全力推进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运行。
  
  二是科学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按照黄河(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总体思路等11个专题研究课题,分析梳理洮河岷县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探索富有岷县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编制印发《岷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为统筹做好全县洮河、迭藏河、闾井河和纳纳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保持重要生态系统完整性、资源配置合理性、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关联性明确了主攻方向。
  
  三是项目建设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准确把握国家政策扶持导向,按照定西市打造“西部洮河文化旅游特色发展轴”部署要求,围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五个方面主要任务,统筹水、气、土各要素治理和保护,全面布局重点工程和项目,谋划项目111项。截至目前,甘肃(岷州)国际陆港建设项目、岷县洮河西江镇及维新段防洪治理工程、岷县藏河河道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等29项已开工建设,计划总投资283.61亿元;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岷县段)、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岷县段)、岷县洮河主要支流(迭藏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等36项正在加快推进前期,计划总投资153.65亿元。通过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岷县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为全市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岷县份额。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生态水源涵养能力有效提升。突出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开工建设渭河源林草生态扶贫巩固提升项目储备林,大力开展农村“四旁”、乡镇面山、通道等区域造林绿化工作,森林覆盖率达10.63%;全力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草原面积达360.48万亩。
  
  二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打赢。聚焦大气、水、土壤环境污染治理,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行动,全县3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3个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国家Ⅲ类标准(达标率均为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98.5%。
  
  三是河道生态环境治理全面加强。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常态化开展“清四乱”巡河督查,下大力气整治河道采砂、乱排乱放等问题,完成12处城区入河排污口达标建设任务,河道管理规范有序。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决策部署,抢抓黄河战略机遇,全力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5”规划方案,紧盯国家投资导向,加大资金争取和社会融资力度,加快项目谋划和建设进度,创新“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努力推动洮河岷县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全力打造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生态宜居发展环境。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甘肃省以打造法治营商环境为目标推行行政柔性执法
  • 中国共产党定西市第五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
  • 中国共产党定西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 甘肃打造有颜值有气质有魅力的“如意甘肃”靓丽名片
  • 打造陇药品牌扩大市场份额
  • 黄河上游多省区协同共护“母亲河”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13000024号-1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