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至8月天水市接待游客4808.56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269.91亿元

时间:2024-09-27 19:36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记者 王志俭 点击: 载入中...
  “牢记嘱托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新篇”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天水专场  
 
  大西北网讯(记者 王志俭)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了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讲好新中国成立75年来甘肃发展故事,全面展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省政府新闻办组织举行“牢记嘱托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新篇”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9月27日上午为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场——天水专场。天水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力江围绕“破局突围、加速追赶,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水新篇章”,介绍新中国成立75年来,天水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并回答媒体朋友关心的问题。出席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天水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张晓强、副市长董小平、汪小娟。  

  
  天水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力江介绍了天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在新中国75周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关键时期,9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甘肃视察首站即到天水,实地考察伏羲庙、花牛苹果基地、麦积山石窟,面对面给我们指方向、明路径、提要求,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天水人民的深情牵挂、对天水发展的特殊关心,让我们倍感温暖、倍受鼓舞、倍增信心。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一步一个脚印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殷切期望变为现实。
  
  天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省委、省政府确定建设的区域中心城市,辖两区五县和国家级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2万。新中国成立75年来,天水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谱写了天水发展历史上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产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发展动能活力有效激发、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高质量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质效齐升的良好态势。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更加凸显。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培育打造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11条重点产业链,实施杰瑞锂电池负极材料、弘信电子AI算力服务器智造、华贸陶瓷耐材一体化、黄龙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有力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发展,集成电路封测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星火机床成为全国工业母机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扎实推进果菜畜药四大工程,大力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果品、蔬菜、畜牧业产值均突破百亿,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15万吨以上,“花牛苹果”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连续8届荣登中国果品品牌价值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快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先后建成天水古城、麦积山游客服务中心等文旅项目,持续擦亮“千山万水·就爱天水”文旅品牌,特别是今年“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相关话题网络播放量超500亿次,产生了“一业兴、百业旺”的巨大带动效应。1至8月,全市接待游客4808.56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269.91亿元,分别增长28.71%和29.09%。
  
  二是强力推动项目建设,高质量发展支撑更加有力。建成交通、水利、城建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更加牢固。交通瓶颈有效破解,宝兰客专建成运营,十天高速、天平高速、静天高速、秦州大道、麦积山大道建成通车,天水进入“高铁时代”、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水利建设润泽万家,曲溪城乡供水、清水汤浴水库等项目加快建设,白龙江引水工程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天水历史上最大的民生项目城区引洮供水工程建成通水,解决了长期困扰城区群众的吃水难题,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城市品位持续提升,工业博物馆、商贸城、大剧院、体育中心建成投用,老旧小区改造、水电路网提升改造、城市绿化亮化工程有序推进,海绵城市示范项目建成率达到97%,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42.5平方公里扩大到7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30.91%提高到49%。
  
  三是纵深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稳固。举全市之力攻克贫困堡垒,92.08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6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如期同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和“一键报贫”机制,加力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精准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和GDP增速。聚焦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卫生公厕实现全覆盖,95%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麦积区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秦州区获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区。
  
  四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坚持以改革破难题、以开放拓空间,纵深推进国资国企、农业农村、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甘谷县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张家川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等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聚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出台税费减免、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等优惠政策,大力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万达、杰瑞、弘信电子等领军企业落户天水,广大客商看好天水、投资天水的预期不断向好。积极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主动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三大高速公路新通道”、天水国际陆港等项目加快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开通多条国际货运班列,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翻番。成功承办关中平原城市群三省联席会议,公祭伏羲大典暨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荣获“中国节事卓越品牌”奖,天水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五是坚决抓好生态环保,高质量发展底色更加鲜明。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黄河国家战略,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空气质量优良率多年保持在全省前列,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土壤监测指标全面达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对有利于厚植绿色底蕴的事情全力推进、对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坚决纠正,深入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培育发展生态经济,健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扎实整改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近十年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累计下降70.3%,蓝天白云、空气清新、山清水秀成为天水的靓丽名片。
  
  六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高质量发展答卷更加厚实。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每年兴办一批惠民实事,民生领域财政投入保持在80%以上。市一中麦积校区、市实验小学分校、市幼儿园分园等一批学校建成投用,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升格大学,60多个县域重症救治中心投入使用,完成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1800多户,群众关心关注的上学、就医、住房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深入推进平安天水、法治天水建设,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接续开展“结对帮扶·爱心甘肃”行动,天水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统揽,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抢抓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黄河国家战略等重大机遇,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破局突围、加速追赶”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三区一地一中心”发展定位,锚定目标、躬身实干,加快建设西部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示范区、陇东南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西部生态文明先行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水新篇章。
    
  记者问答
 
  中新社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甘肃地理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是省委、省政府全力推动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发展工程。请问天水市在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天水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张晓强:天水地理环境复杂,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全市现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2513处,占全省的11.52%,威胁约45万群众安全,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为我们带来了重大政策机遇和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避险搬迁工作开展以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坚持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同和美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生活好、能融入”的目标,举全市之力抓搬迁、强配套,下非常之功抓产业、促增收,真正让群众搬出了安全、搬出了幸福,取得了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多重效应。
  
  一是识别认定突出“准”,让群众搬得更顺心。按照“党委领导、政府牵头、部门协同、社会融入、群众参与”的原则,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包抓责任体系,多措并举推进搬迁任务落细落实。在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给群众把搬迁好处讲清楚、把搬迁政策说明白,帮助群众算好“安全账”“经济账”“长远账”,引导群众由“要我搬”转变为“我要搬”。以三级认定复核为抓手,精准识别搬迁底数,建立搬迁台账,确保应搬尽搬、应搬早搬。截至目前,累计识别认定3425户,2022-2023年完成搬迁1828户7137人,今年搬迁1597户,累计搬迁数量占五年任务的75.6%。
  
  二是政策扶持突出“实”,让群众住得更安心。全面落实中央和省级“10+5+N”补助政策,切实减轻搬迁群众负担,累计拨付补助资金2.26亿元、发放贴息贷款5082万元。统筹整合乡村振兴、城镇建设、生态环保等领域各类资金1.4亿元,配套建设学校、卫生院、养老院、文化广场和水电路网、污水处理、充电桩等公共设施,引导群众栽植花草树木,扮靓村庄颜值,实现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与和美乡村建设互融互促。
  
  三是就业渠道突出“广”,让群众过得更舒心。依托搬迁点周边资源禀赋,积极谋划培育食用菌、中药材、设施蔬菜、手工编织等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就业”双轮驱动,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千方百计帮助搬迁群众增收致富。按照“依需设岗、按需培训、因人定岗、分类就业”原则,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鼓励支持进城安置群众积极发展经营性产业,确保搬迁群众有活干、有收入。目前,累计建成蔬菜大棚1555座、扶贫车间5个、农产品加工厂7个、标准化养殖小区8家,开展技术培训6165人(次),带动3469人就近就地进园区、进厂房、进大棚,保证了群众“农作、务工、增收”三不误,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四是服务保障突出“优”,让群众生活更省心。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一项人口迁移、资源重整、经济重塑工程,实施“新市民计划”,积极为搬迁群众提供上学就医、养老社保、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让搬迁群众既有农村“三块地”的收益,又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权益保障,持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完善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结合、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五治融合”基层治理机制,常态化开展文明新风培育等活动,着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下一步,我市将紧盯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目标任务,抢抓建设“黄金期”,紧扣工作“关键点”,加大政策资金落实力度,持续推进搬迁户后续产业和就业扶持,全力推动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今年以来,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吸引八方来客旅游打卡,有效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天水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旅游热点城市之一。请您谈一谈天水麻辣烫在拉动社会消费、有效增加就业、实现居民增收和助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经验做法?
  
  天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董小平:今年3月份,“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我市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倾力打造“天水麻辣烫+”多元服务模式,助推天水知名度实现大幅跃升,截至9月1日18时,全网涉及“天水麻辣烫”等话题信息汇总点击浏览量突破500亿次。为发挥好“天水麻辣烫”流量效应,带动社会消费、群众就业增收、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一业兴、百业旺”,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多措并举强保障,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科学制定交通运力调度方案,及时开通“麻辣烫”公交专线等线路,实现重点交通枢纽、市内重点景区公交线路全覆盖。面向外地游客免费开放市内党政机关停车位,分派大量交警铁骑为游客车辆保驾护航,同步开展人行道改造提升、城市绿化亮化等工程,努力为游客提供干净整洁的旅游环境。精准排摸全市范围内宾馆、酒店及客房数量,引导住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畅通投诉渠道,及时回应游客诉求,特别对节假日期间恶意涨价、串通涨价的经营行为及时开展调查、专门进行督办,全市住宿价格总体保持平稳。在“清明”“五一”假期启动市、县、企业三方联动机制,协调学校、银行、企业等为游客提供临时住宿点,全力解决旅客“住宿难”问题。3月至4月,天水市秦州区住宿场所基本处于饱和状态,麦积区住宿场所入住率达85%以上,重点监测的60家餐饮企业上座率达到98%。
  
  二是拓展产业强链条,着力打造特色品牌。指导食品安全状况好、群众美誉度高的“天水麻辣烫”经营主体申报注册商标,有效放大品牌效应。积极开展特色产品展销活动,全力推动农特产品产销两旺,1月至8月,我市共销售甘谷辣椒等37种农副产品96.4万吨,销售额58.2亿元,近期2.5吨天水秦安花椒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出口到尼泊尔,标志着秦安花椒正式迈入国际市场;截至7月底,我市通过技能培训、小额信贷等举措,推动全市麻辣烫门店发展到577家,全国其他城市新开加盟店500余家,直接带动就业5000余人,间接带动原料种植、蔬菜配送、酒店餐饮等15万余人就业增收;全市重点文化体育、娱乐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49.2%,有效将“天水麻辣烫”美食“流量”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增量”。
  
  三是精心策划强宣传,持续扩大对外影响。我市抢抓热点流量,及时发布“天水麻辣烫”系列专题报道,聘请“天水文旅推介官”,邀请网络达人对我市进行多视角、全方位深度宣传,实现“线上流量”和“线下留量”的无缝对接。先后举办天水麻辣烫“吃货节”“甘肃麻辣烫及特色美食大PK”“甘肃文创非遗市集展销”等各类活动950余场次,现场观看人次超过100万,省级文艺院团、14个市州、56个县区、27个省外演艺团队带着“绝活”和“礼物”助力“天水麻辣烫”,有力助推“天水麻辣烫”热度不减、效应持续。《麦积圣歌》《一画开天》《天水千古秀》等精品剧目常态化演出。研发大地湾“小祖宗”玩偶、“天水四季”冰箱贴等文创产品。组织举办秦安桃花会、武山油菜花海旅游观光等县域活动,有效促热天水全域旅游,持续打响“千山万水·就爱天水”文旅品牌。1月至8月,全市累计接待游客4808.56万人次,旅游花费269.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71%和29.09%。
  
  天水将进一步挖掘“天水麻辣烫”的经济价值和品牌效应,使“小资源”引发产业发展“大效应”,为助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增添动力。
 
  天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天水市在推进教育民生实事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天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汪小娟:
  
  天水是全省人口大市、也是教育大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878所,在校学生62.76万人,教职工5.2万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投入资金11.28亿元,实施教育民生实事项目5大类418个,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是大力实施增学位项目。聚焦提升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着力扩大主城区、城镇中心区和人口聚居区优质学位供给。投入资金7.91亿元,实施增学位项目47个,新增学位4.79万个,学位增加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同时,我们还探索实施“名校办分校”和“集团化办学”模式,组建4个全学段联盟共同体,涵盖学校207所,支持天水一中、市逸夫实验中学、市实验小学、市幼儿园等7所名校开办分校,有效扩大了优质资源覆盖面,全力满足群众子女上好学的需求。
  
  二是大力实施建宿舍项目。聚焦广大教师最迫切需要,着力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打造高素质育人队伍。投入资金4544万元,实施教师周转宿舍项目12个,新建宿舍411套,惠及教师822人。
  
  三是大力实施扩食堂项目。聚焦学校师生食品安全和营养改善,强化师生用餐条件保障,推进教育资源集约化利用。投入资金1.09亿元,建设学校食堂279座,惠及师生6.38万人。
  
  四是大力实施改厕所项目。聚焦优化校园环境,为师生提供便利生活条件,积极打造文明校园。投入资金2538万元,实施学校厕所项目78个,建设厕位1620个,惠及师生2.74万人。
  
  五是大力实施强县中项目。聚焦普通高中扩优提质,积极推进县中振兴工程,争取省级资金4200万元,实施清水一中、武山一中改扩建项目;多方筹措资金1.15亿元,同步提升其他县中办学能力,促进全市普通高中整体振兴。
  
  通过一系列教育民生实事项目的实施,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有效改善,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学位供给更加充足,为持续推进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力江:改革潮起,击鼓催征。今日之天水,正以昂扬奋进的姿态和加速追赶的决心,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行,全市破局突围的劲头很足、转型发展的势头可喜、跨越赶超的未来可期。借此机会,我们诚邀各界朋友来天水,拜人文始祖、赏麦积胜景、品花牛苹果、尝麻辣鲜香,共同体验羲皇故里的独特魅力,感知陇上江南的多彩风情,见证龙城天水的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郑文)
>相关新闻
  • 1-11月,陇南市累计接待游客3412.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0.9亿
  • 今年1月至9月甘肃省共接待游客3.0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10亿元
  • 兰州“双节”接待游客459.76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92亿元
  • 敦煌市六大景区今年已累计接待游客365万人同比增长325.49%
  • 一季度酒泉市共接待游客511.5万人次同比增长75%
  • “五一”假期甘肃省接待游客20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9亿元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13000024号-1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