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弹琴图》
说到“琴”,许多人可能立马想到这属于阳春白雪、风雅之物,距离百姓很远。
事实并非如此。“琴”在日常生活中常被提及,比如描述一个人说话不靠谱,是“乱弹琴”;一个人明白不了自己的意思,是“对牛弹琴”;形容夫妻相敬如宾,是“琴瑟和谐”;丧偶再娶,谓之“续弦”;还有“琴心剑胆”,“琴心”指的是内心丰富、善良、敏感,“剑胆”指的是态度凌厉、果决,该出手时就出手,这表明一个人的内外修为已经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既有情致,又有胆识;至于大煞风景之事,便是“焚琴煮鹤”……
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友谊的象征。
伯牙善奏琴,钟子期善听,这便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几千年前,“琴”已经进入文人的视野,成为钟爱之物,终日抚赏,最终成为知音的代名词。古人有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其实“琴为知己者奏”.
孟浩然曾叹:“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写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贾岛更苦,“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
琴在古代和书画一样,既是修身养性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
衡量一个书家的综合实力,通常会说到“诗书画印”,衡量一个文人则会言及“琴棋书画”,此即“文人四友”,四者密切相关。
琴与书法的关系最为密切。书法史中有一些擅长音律而又精通翰墨的书法大家,最典型的莫过于汉代蔡邕。
蔡邕才华横溢,除通经史、善辞赋外,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
唐张怀瓘《书断》评:“妙有绝伦,动合神功”.蔡邕有《琴赋》一文传世,成为后世书家热门书写题材。只可惜无作品传世,至唐宋后被书家发扬光大。
写过同名之作的尚有三国魏晋时期的嵇康,嵇康风度非凡,为一世之标,史有所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赞叹:“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嵇康一生励志勤学,文学和音乐等无不博通,临死前所弹《广陵散》,乃当时第一名曲,为嵇康的拿手绝活,临死演奏,绝活变成了绝响。
这《广陵散》讲的是聂政的事。一代名士的最后风流,注入《广陵散》,琴音丝毫不乱,最后嵇康感叹:“《广陵散》于今绝矣!”人亡琴失,千载之下,读之仍不禁悲从心来。
琴和书法都讲究“技进乎道”,从“技”入手,弹琴有指法,写字有笔法,不但要用手,更要用心,心手双畅,方能得心应手。琴声和书法之所以能打动人,在于二者都体现了韵律之美,节奏之美。节奏是规律性的重复,韵律更多地呈现一种灵活的流动美。当然,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个人的才情和修养。无论是弹琴还是写字,都要求有“闲心”、“静心”,心静纳万物,有闲才有趣。
用心弹琴和留心听琴之人称为知音,书法圈子中人互称同道,惺惺相惜者,称为知音。弹琴到最高境界,按照老子的说法,就是“大音希声”,书法到了最高境界,就是“法本无法,法无定法”,道理相通,共同见证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