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贺捷表》
《贺捷表》又名《戎路表》、《戎辂表》,乃钟繇68岁时所书,时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内容为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后,所写的贺捷奏表。此帖最能代表钟书风格。《宣和书谱》说:“楷法今之正书也,钟繇《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三国时期,承汉末隶书渐变之势,楷书逐步成长。钟繇无疑是早期的奠基者。他将东汉民间流行的简省的“八分书”,实现“由隶化楷”的转变,将“浑厚风致”和“优美俏俊”的笔姿成功化为自家法门。
楷书到了晋代,字形工美,尤以两晋小楷成就具有代表性,东晋时的创造,可谓登峰造极,以羲之父子为典范。钟繇对他们影响极大,后与王羲之并称“钟王”.王学钟乃是善学,失其拙厚朴质,得其精密秀逸之姿,所谓“古质今妍”,驰惊沿革,遂成千古书圣。
钟繇书写自然,风格古朴,用笔娴雅,点画流转生动,饶有天趣,字体风流,不乏古意,乃善书高手。结字、章法茂密幽深,颇有鸿鹄飞张之态,梁武帝萧衍评为“群鸿戏海,舞鹤游天”,由此帖可约略见到。虽尚未脱尽隶书笔意,但已属楷体,如“言、有、里、方、并”等字的横画,“同”字左撇也很明显,“企、舍、获、长”等字的捺笔,明显的是隶书写法。在标准楷书盛行的后世,这种写法很一般,但放在汉代末期,楷化到如此程度已相当先进,如果同已出土的当时的书法作品对比,可以看得很清楚。唐张怀瓘《书断》赞:“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泰汉以来,一人而已”,故钟繇有“正书之祖”的美誉。
王铎是一位各体皆能、风格多样的书法全才,工真、行、草书,尤其得力于钟繇、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笔力雄健,长于布局,世称“神笔”.无论是阔大遒劲的大楷,还是高古朴厚的小楷,乃至飞腾跳踯的行草书,在晚明书坛上皆属一流,并列为当时的三大家之一,另两位是黄道周、倪元璐。正书在王铎作品中不多见,虽然博涉多家而能自出胸襟,渊源脉络,极为明晰。大楷受颜真卿影响,小楷受钟繇影响。
王铎此件临作,开篇署“庚寅八月”,时在1650年,王铎59岁,两年后就去世了,功力已炉火纯青。另有“王铎学字”字样,推测可能是日课一类。虽属日课,并非草草而就,这说明古人严谨的态度,然而心态活络放松。坚持临池,一生不离不弃,“一日临池,一日应请索”.临作中少了“馘灭凶逆。贼帅关羽,已被矢刃”,“天道祸淫,不终厥命”,“死罪死罪”等三处共二十余字,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并不斤斤计较局部得失,重视整体上的气韵,神完气足。
临作改变原有章法,成为个人擅长的作品形式,此时王铎书风已逐步走向成熟,名虽为临,然则处处体现己意,从一个很小的细节就能体会到,这就是王铎喜欢用奇古字的习惯。笔法上不仅有钟,也有二王,乃至颜、米等多家。字形大小磊落不拘,若临若创,若古若我,若即若离,随意写来,一派天机。
钟繇(151-230),字元常。魏明帝时授太傅衔,故世称“钟太傅”.书法曾师曹喜、刘德升、蔡邕,工篆隶、行草,尤擅楷书。
王铎(1592-1652),谥文安。天启二年(1622)进士。1644年清军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一生背负“贰臣”骂名。
释文:臣繇言。戎路兼行,履险冒寒。臣以无任,不获扈从,企仰悬情,无有宁舍。即日长史逮充宣示令,命知征南将军运田单之奇,厉愤怒之众,与徐晃同势,并力扑讨。表里俱进,应时克捷,馘灭凶逆。贼帅关羽,已被矢刃。傅方反覆,胡修背恩,天道祸淫,不终厥命。奉闻嘉,喜不自胜。望路载笑,踊跃逸豫。臣不胜欣庆,谨拜表因便宜上闻。臣繇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建安廿四年闰月九日,南蕃东武亭侯臣繇上。
小贴士
1.鉴于钟繇楷书中有隶书遗意,在临习之初,可以先学或者兼学一些汉隶,以期更相合。王铎也写隶书,但不是汉隶,带有行意动感,可以对照阅读。
2.钟繇法书中最主要的一个特点是“古”,临习时围绕这个“古”字之审美来做文章,涵盖古意、古雅、古朴等,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和体会。从技法上来说,包括笔画的圆润,结体的扁沓等。选用羊毫更易使得点画古雅温润,最终做到技法和审美结合,避免空洞。
3.钟繇一生有“五表六帖”,可以结合起来读和临。尤其是《宣示表》,作为代表作,有墨迹照片存世,笔法和结体是具体可观的,由此及彼,加以体会。“五表”指《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调元表》、《力命表》。“六帖”指《丙舍帖》、《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长风帖》(其后半部分又名《安厝帖》)。
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