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线条时空观。线条时空观是从书法线条运行的现象中找出线条形成的内部规律,从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两个方面研究书法线条的运行问题,及可见线条(写在纸上的墨线)、虚拟线条,及由一笔向另一笔转换时的运行轨迹来研究,找出中国书法线条无限变化和有形规律之间的关系,以便使书法训练变得更为科学。
第二,字形几何观。任何物质在空间都有自己的体积,无论是现实空间,还是虚拟空间,从时空观的角度感知书法的体积存在。书法墨迹是书法体积存在的方式,除纸上可见的体积存在,另一种体积存在于三维空间中。字结构是各种方形、圆形、多边形几何体的任意组合,就像小孩拼积木一样,不同几何体的组合构成了字结构千变万化的差异。
书法线条时空论
书法的韵味不产生于实际线条而产生于虚拟线条。
书法是由两种线条组成,一种是实际线条,一种是虚拟线条。
“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
孙过庭《书论》说出了笔法的精髓,使与转是笔法内部运动的基本特征。
使,实则是指书者力量的使用方式,它不是平均的、匀速的推进,而是参差的、变速的跃进,并且这种用力的方式在书写之后就消失了,人们只能从线条的质感去判断书者的用笔力量。转,则是指实际线条显示出的形态和表现形式。转,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单一线条的表现形式,另一层则是指横竖撇捺相互间的空间关系和表现形式。以楷书和行书为例,楷书笔法在改变线条行进方向时采用的是停顿、提按,用非理性的、生硬的方式强行改变笔势;而行书在改变线条行进时采用的是温顺的、柔和的,以顺其自然的心态使笔法沿着它本来的轨迹行进,并且不管笔画的方向如何改变,始终坚持中锋紧贴纸面。
汉字是由不同的点画组成,每个字形是由点画的组合通过连续线条的运行及书写来实现的,点画的运行轨迹有两种:一种是实线轨迹,即写在纸上的墨线;另一种是空中轨迹,即线条落笔之前在空中的运行弧线。我们把前一种称之为实际线条,后一种称之为虚拟线条。字的点画是由虚拟线条在空中的舞动和落在纸上可见的线条来完成的。这两种线条组成完成的运行轨迹,称之为笔势。笔势讲求气墨不断、连绵相环、虚实映带、左右顾盼、上下相应,这种境界是由虚拟线条和实际线条的连续性所表现出来的。通过笔毫在纸上的提案顿挫、轻重缓急、离合断续、平移使转等等手法,形成了点画的形状和相互对比关系。所谓每个点画的来龙去脉,实际是指虚拟线条和实际线条的走势,以及相互衔接的流畅感。虚拟线条和实际线条就像一根舞动的绳条,它们之间是不可隔断的,有其自身连接的规律性。
书法线条具有强烈的时间顺序,线条的时间顺序决定了线条的质感和方向性。因此,所谓笔势不仅仅是指书法的技巧,而是审美意识的体现。这种体现的虚拟线条和实用线条的空间感及每一根线条的虚拟线条和实际线条构成了空间感,书者在处理线条时,是以时间顺序来体现空间存在的,这种空间存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实用线条的方向性和体积感;另一种是虚拟线条构成的空间方向感和体积感。每一个点画的虚拟线条由空中落在纸上的距离是空间感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构成不同的空间的正方形、长方形和多边形的体积存在,感悟空间的笔法体积存在是书者的一种境界。
线条空中运行是指笔锋接触纸面之前的动作,实际运行是笔锋在纸面留下的动作。前一种动作是后一种动作的准备,在下笔之前,笔锋在空中的运行轨迹构成了线条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它往往容易被忽视,人们往往重视实际线条而忽略虚拟线条。事实上,虚拟线条是书法最见功底的地方,虚拟线条是笔势的一部分,往往是虚拟线条聚集力量构成实际线条的延伸部分。虚拟线条和实际线条运用中具有独特之处,首先是线条的切入方式,楼兰残纸由虚拟线条向实际线条的切入分两种,一种是45度角的切入,一种是90度角的切入。这两种角度构成虚拟线条向实际线条过渡的不同角度,而且不仅仅是角度更重要的是力度。其次是线条的速度,楼兰残纸空中运行和实际运行的速度是相同的,往往是空中运行沉而有力,接触纸面的瞬间保持了同样的力度和速度,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力在纸外”吧。
线条是书法的基本表现形式,书法是通过线条表现美的。如前所述,书法线条分为虚拟线条和实际线条两种。虚拟线条是实际线条的前奏,也是实际线条的延伸,虚拟线条和实际线条构成完美的线条、曲线。
书法运笔的空间形式非常丰富、复杂,表现出了近乎完美的线条构成。线条的势表现为起势、运势和收势三种,只有这三种势表现为不停顿的一气呵成才是完美的线条。起势和收势是由虚拟线条完成的,运行势是由实际线条表现的。线条的厚重、飘逸并不仅仅表现在运行势上,恰恰是起势和收势表现了线条的张力。构成这种线条的主要关系是虚拟线条和实际线条虚实关系和阴阳关系。如果把虚拟线条比作阴,实际线条比作阳,那么阴阳相生相克、相互转换达到了完美的表现。
虚拟线条和实际线条是一种全新的书法时空观念。书法线条的虚拟部分往往是哲学的、意念的,是书法作品最有魅力的表现形式,所表现出的超时空、划时代的美学价值。
结构章法几何论
每个字都是由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方形、多边形不规则形,椭圆形组成的。字结构看上去复杂多变,其实只有两种关系,一种是线条的平行关系,另一种是线条的交叉关系。
字结构是由平行和交叉的不同组合所组成的,这两种关系是字结构所有关系的构成总和。换言之,平行并列线条的宽窄变化和交叉角度变化构成了字形千差万别的变化,任何两条平行线条的拉近和拉远,两根交叉线条锐角的变化都会形成新的字形。楷书字结构是规整的,线条之间的平行和角度关系是固化的,而行书、草书则是千变万化的,一人一种字形。事实上,每个人的写作习惯对线条的应用是对几何体的感知所决定的,这涉及到了空间感的问题,也涉及美学问题。比如“又”,三根线交叉形成4个三角形,线交叉改变1度,4个三角形就会发生变化。
线条在分隔字结构的同时,也造就了章法。行与行之间形成了新的几何关系,每个行距就像一个长方形的体积上伸出了各种不同的几何体,这些几何体在分隔字与字空间的同时,又形成和下一行的联动关系。这些空间就像是迷宫,又像是军队列阵,动静有序,排列无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线条边缘的变化由于纸和墨、笔三者的关系,笔在控制墨的流向时,会在边缘部分出现氤晕,墨在纸上的散开,一方面是墨流体本身的不可抗拒性,另一方面则是书者的控制能力,两者会在线条边缘形成不同的更为复杂的几何体形。如果说字结构和章法是宏观分析的话,那么线条边缘的则是微观分析。恰恰是线条边缘的变化构成了字结构和章法的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九”字横钩没有向上,而向下钩的转折处笔锋的停留。“月”字竖钩钩起时,笔锋有过短暂停留,使墨色散开,使得一横起笔如柳叶,秀美端庄,落笔笔肚按下,略作停留。这些线条内部的不同运动使这一横充满了力量和体积感, “五”字省去了一横,笔画形成了一个末三角。“月”字通过两点的位置,使字内空间宛如一潭泉水,憨态可掬,厚重古雅,表现了良好的空间感和对笔法的控制。
中国书法发展过程中拥有完备的理论技法体系?髵,书法是在书法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变异的。卫恒的《四体书势》、王羲之的《自论书》和《笔势论十二章并序》,从书法的起源、字体形成、笔法、章法,以及书法与个人的情感等多方面加以论述。综观魏晋书法理论,基本上是以玄学为基础而产生的,由于玄学本身的局限性,使得这些书法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书法是抽象的艺术,却是以具象的线条为基础的。书法线条质量主要来自于对笔锋的控制。
如何控制?控制之难在于使转、提按过程中笔锋的调换能力,说白了即:使转提按是为了字形结构和章法需要,也是笔毫锋面的赱向过程,其难度在于同时进行,往往是顾此失彼。调锋核心是让笔毫着纸面均匀平衡,即保证做到每个毫毛接触纸面并与其产生磨擦,所谓万毫齐发是也。用笔力量的角度一一力量来自于那块肌肉,不同肌肉产生的力传之笔尖使笔毫的着纸面不同并形成异样的磨擦,仿佛无形的手在指挥笔锋在运动一样。这个过程的微妙感觉不可言传。临帖就是去找这种笔法写作状态和运毛笔的内在规律。对笔控制力更多来自于腕与肘间的下部扭力,而非上部的平衡传导力。这与每个人的肌肉传导力和心理暗示有关,也许有人更多来自于上部,但是无论所部你得有这种思维意识去体验不一样部位的力量对笔锋产生的变化带来的线条质量。注意这里的三层关系,1力源,2作用于笔锋(这个过程看不见),3墨线不同变化。找锋是让力量作用于笔锋的那个位置,即笔触接触纸的那个横断面才是力的支点,是那个横断面而绝非整个笔身或笔尖,那个横断面就是决定墨线粗细变化的那个部位吧。笔毫的控制点就在这个位上,这时你会感到笔身是硬的和笔杆联在一起,而这个部位以下笔头部分是软的,绵的,自由的形成力的回旋区和墨的沉淀区,书者会有一种意志与运笔随心所欲的快意,一种驾驭自如的感觉。因此,需要用生理学、力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展开对书法的研究,这是当今书法必须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