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著名的一首歌。这首歌由法国诗人、政治活动家欧仁·鲍狄埃?穴1816~1887年?雪1871年写成,并用“国际工人协会”的简称“国际”来命名。
十几年间传遍世界
1888年6月,鲍狄埃逝世后的第二年,法国北部工业重镇里尔市的工人合唱团,委托工人业余音乐家皮埃尔·狄盖特?穴1848~1932年?雪为歌词谱曲,3天后,曲调顺利完成。一周后,狄盖特在里尔卖报工人的纪念集会上,亲手指挥合唱团演唱了这支歌。《国际歌》首次演唱后,在工人群众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喜欢这首激动人心的革命战歌,决定立即凑钱将它付印。第一次印刷了6000份,很快销售一空。不久,《国际歌》就传遍了整个北部工业区。1890年,西班牙文版的《国际歌》问世,1899年,挪威文版问世,1901年,德文、英文、意大利文的版本也相继出现。1906年,《国际歌》被传入俄国,直到1944年为止,这首歌的俄文版一直是苏联的国歌。后来苏联国歌的地位被《伟大的联盟》所取代,这首歌就成为苏联共产党的党歌。
瞿秋白守着风琴翻译
1920年,瞿秋白赴莫斯科考察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情况。途中滞留哈尔滨。11月7日,他应邀参加哈尔滨工党联合会庆祝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大会。当时,主持人宣布开会时,全场高呼万岁,大家全体起立,群情激昂地高唱俄文的《国际歌》。这是瞿秋白生平第一次听到《国际歌》。到了苏联后,瞿秋白在采访过程中,在工人集会上,在国际大会上,屡屡听到大家引吭高歌《国际歌》,他自己也学会了俄文版的《国际歌》。1923年,瞿秋白从苏联回到国内,担任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主编,同时着手翻译《国际歌》。此前,《国际歌》已经有了中文译文。但译得并不理想,歌词晦涩不上口,广大劳苦大众很不容易接受。1920年,郑振铎和他的好友耿济之以《第三国际党颂歌》之名,从俄文翻译了《国际歌》,发表在1921年9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2卷号外《俄国文学研究》专刊上。译文与后来流行的《国际歌》中文歌词有诸多相似之处,却因没有附曲而无法传唱。瞿秋白重译《国际歌》,就是要让翻译过来的歌词,既准确又易唱。
当时,瞿秋白住在北京他的堂兄家里,守着一架风琴,开始翻译《国际歌》。1923年6月15日,瞿秋白将从法文译过来的《国际歌》歌词和简谱发表在《新青年》的复刊号上。随后,中译本的《国际歌》开始陆续在中国传唱。
中共三大在歌声中闭幕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6月20日,全体与会代表到黄花岗烈士墓前举行悼念活动。由瞿秋白指挥,大家高唱会议期间学会的《国际歌》。中共三大在《国际歌》的歌声中胜利闭幕。1924年5月5日,上海大学举行马克思诞辰106周年纪念会。身为社会学系主任的瞿秋白在会上发表了演说,并与任弼时一起引吭高歌《国际歌》。雄壮的歌声点燃了与会者的激情,台下会唱这首歌的学生们也放声歌唱起来。《国际歌》至此在社会上广为传唱。瞿秋白可以说是在中国大力传播《国际歌》的第一人。
瞿秋白不但翻译、介绍和传播《国际歌》,更可贵的是他以自己的一生实践了《国际歌》的深刻内涵和革命精神。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被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用鲜血和生命唱出了《国际歌》的最强音和最高昂的旋律,英勇就义。毛泽东在读二十四史的一段批注中高度评价了瞿秋白,赞扬他“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延安版”唱到60年代
现在的《国际歌》译词,与瞿秋白当年的译文有较大不同,这中间还有诗人萧三的功劳。1920年5月,萧三作为“新民学会”会员前往法国。萧三和他的战友第一次听到、唱到“原汁原味”的《国际歌》,并被它折服。
1922年冬,萧三从巴黎来到莫斯科。第二年暑假,他与陈独秀次子陈乔年一起,根据法文歌词,并参照俄文译词,译配了《国际歌》的词曲。萧三后来回忆道:“记得那时我们译一句词,配一句谱,积累而成三段正歌与副歌的整个译词,由当时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中国班的同志练习唱会了。”随着“东大”会演唱《国际歌》的同志们先后回国,这个译词也就被带回中国并传唱开来。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