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我大哥从小就有一点精神病,后来病情逐渐发展,越来越严重,又受父亲被蒋介石枪杀事刺激,病就更重了。大哥住进北京的精神病院,在里面去世了。三弟嗣辉在成都读了黄埔军校最后一期(当时已称中央军校),毕业时,正好赶上四川解放,先后在西安运输公司及黄埔同学会工作。小弟嗣煌清华大学毕业后,在北京电力学院研究生部(现华北电力大学)当教师,后来去奥地利做访问学者,回国后在民革北京市委任秘书长。妹妹嗣虑毕业于北京电力专科学校,是一名高级工程师。”
韩复渠次子夫妇1942年结婚照 资料图
本文由凤凰网历史频道专栏作者周海滨供稿
韩复榘的夫人高艺珍是著名学者、教育家高步瀛的侄女。高步瀛原是北洋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的司长,鲁迅曾与他同在社会教育司共事,时任佥事,为其下属。
韩复榘共育有四子一女:韩嗣燮、韩嗣烺、韩嗣辉、韩嗣煌,女儿韩嗣虑。“我们的名字都是爷爷起的,他是老秀才,名字都起得不好认。我叫韩嗣烺,人家开玩笑叫我‘韩四郎’、‘四郎探母’嘛。父亲去世后,我就自己改名韩子华。父亲死后,母亲怕受牵连,也曾要我们改名,有段时间我叫高子华。”
高艺珍为韩复榘生育了三子。“妹妹韩嗣虑是五叔的女儿,因为父亲没有生女儿,所以很想有个女儿,就把韩嗣虑过继了过来。”
小弟韩嗣煌为三夫人李玉卿所生,比韩子华年幼10岁。“当时他还没有跟着我们,父亲去世三四年后他妈妈要改嫁,当时我们在上海,叔叔写信告诉了母亲。“母亲让我代她回信,三夫人还年轻,可以改嫁,但是孩子姓韩,必须留下了,不能带走。三夫人不同意,经过法院判决,孩子判给了我家,母亲让我到西安接小弟弟回到了北平。”
韩复榘儿子们的出生是与西北军的轨迹密切相连的。
1922年左右,冯玉祥从河南到北平,西北军的家属也都来到北平,于是西北军在北平生了一拨小孩。“我就属于这一拨,包括张自忠的女儿张廉云、孙连仲的女儿孙慧书也都是这一拨的。”那是1923年5月8日,韩子华在北京南苑机场旁边的军营出生。
“冯玉祥的管理办法和带军方式,家眷在允许的条件下是可以随军的。西北军营长以上的军官可以带家眷,打仗时送到安全地,停战时再接过来。”
韩子华的哥哥韩嗣燮,1921年出生,属于常德那一拨出生的孩子。西北军在沅江旁驻军近两年,家属也随之团聚。“我的弟弟韩嗣辉属于第三拨的,他1925年出生,也是在南苑机场。1924年停战后,家属又来到了北平随军。”后来,西北军的孩子们久别重逢,见面互相询问,“你是哪一拨的?南苑那一拨的还是常德那一拨的?”
无论是韩复榘的后人还是冯玉祥的后人,对西北军的南苑岁月总是津津乐道。在这段相对平静的岁月里,冯玉祥的夫人刘德贞在随军家属中办了个育德女校,“我母亲高艺珍没上过学,在这个学校里半工半读,一边识字,一边织袜子。”
作为随军家属子女的韩子华,并没有去上正规小学,“我家的亲戚,姑父、姨夫教我识字,断断续续地认识了一些字。后来家属随军到了郑州,石友三请了家庭教师,我就每天早晨自个儿提个小书包带本书,去石友三家识字。”
1935年,韩子华进入济南私立齐鲁中学就读,并未就读山东最好的中学省立一中,因为韩复榘说了,主席的孩子去公立学校念书,别人会说闲话的。两年后,日本人进犯山东,韩子华辍学。齐鲁中学是私立教会学校,因而为韩子华打下很好的英文基础。
从7岁到15岁,韩子华在山东省府大院,度过了八年稳定而快乐的少年时光。“父亲去世后,母亲带着我们先逃难去了西安。父亲的一位好友闻承烈,时任冯治安兵团兵站总监,是管火车的,他带了一列火车过来,把我们从河南漯河接到西安去了。那个时候西安是大后方,在西安待了几个月,后来日本人打潼关,把潼关占领了,我们又逃难去湖北武汉。”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