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甫陇右诗的“美学价值”

时间:2013-06-09 07:37来源:大西北网综合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内容摘要】杜甫陇右诗从形式和表象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描写的是边塞战争危机以及作者抑郁悲愁、凄苦愤懑之情,给人有种压抑的心理。但从风格、内涵、内容等方面进行品赏、分析,其雄壮、沉郁的笔力,给人另有一种风情美的特点和美学价值的特性。

  一、边塞风情美

  公元759年秋天,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之职,度陇坂,翻关山,西行来到秦州,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的边塞风光景象。

  莽莽的重山静卧,天空墨蓝,重叠的山谷之间,秦州古城显得孤寂冷清,边关月夜,人烟静寂。描写边关的秦州一片萧杀破败之象。在这一幅阴云惨淡、月色凄凉的景象之中,但也有着另一幅雄壮险峻,神奇瑰丽的“山”。无风而出山的“云”,枕山巅而不夜的“月”。诗人的一个“秋”字,一个“夜”字,一个“月”字,活灵活现,神奇妙绝。诗人长途跋涉,途中的凄苦和郁闷心情,虽然是“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但同样在忧郁的心灵中有着“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的景象,窥见诗人在难堪中有着愉快的风情自然美。

  “愈愁愈来愈壮美,色彩愈来愈灰暗,音调愈来愈深沉,内容愈来愈深广”。(《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3月)但是,随着诗人的足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西部边塞山风河川、城郭胜迹、物候习俗等风情美的图画。诗人在秦州,面对雄奇壮观的山光水色,饱含感情地、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陇右地域风情美的特点。

  “一县葡萄熟,         秋山苜蓿多。

  关云常带雨,        塞水不成河。”《寓目》

  “月明垂叶露,         云逐渡溪风。

  清渭无情极,          愁时独向东。”《秦杂·二》

  “秋听殷地发,         风散入云悲。

  抱叶寒蝉静,          归山独鸟迟。”《秦杂·四》

  《寓目》仇兆螯注曰:“首联,物产之异,次联,地气之殊。”(《杜诗详注》),“葡萄”、“苜蓿”这西域之物就让我们一下子能想到秦州的异域风光,“塞水”更加重了凄清苍凉之彩,当时秦州已面临战争威胁,杂居在这里的胡人虽然嚣张,但胡人给这里带来了大片葡萄、苜蓿,给边塞的秦州也带来了争奇斗艳的色彩景色,美在其中。“关云”之中常常是淫淫秋雨“常带”,诗人虽然用“秋雨”指代“战争”的即将到来,用“塞水”的七沟八汊,难以“成河”分明表述山河虽然“破碎”,但叛贼难以成“气候”,经历的虽然是“丧乱饱经过”,抒发的是不堪战乱的忧伤感情,但诗人心中仍然蕴藏着对山河收复的信心和山河的壮美,诗句中的“云”、“雨”、“水”、“河”构成了一幅天上、地下的“云雨山河”美的景象。秦州城北寺的隗嚣故宫,虽然是“苔藓山门古”,可殿堂的彩绘映入读者眼帘的是一幅美感。我们看到的是在如霜的冷月下的一座古旧的山门,在秋风中吱吱作响,抬头望去,冰冷的月光穿过“野殿”的屋顶,洒落在隐约可见的雕梁画栋上,筛洒在久无烟火的香炉上,诗人仰望冷月残星,乱云团团逐动,如耳畔响着山谷间呼啸的溪风,这一动一静地描写,有声有色地勾勒出隗嚣宫前的场景,虽是破旧的、空寂的,但有“月明”、“露珠”、“云朵”,陪衬着的“垂叶”、“野殿”构成的是一幅“月夜与野寺”的美景。俯视山下月夜,东流不息的渭水,才感觉到“独向东”的渭水真是无情极了。这月色下闪着寒光的渭水,似一条蜿蜒爬行的银灰色长蛇,向东缓缓“蠕动”,这又是一景,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马骄朱汗落,        胡舞白题斜。”《秦杂·三》

  “丛篁低地碧,        高柳半天青。”《秦杂·九》

  “黄云高未动,        白水已扬波。”《日暮》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台湾诗人郑愁予:杜甫的诗有一种贵气
  • 请在教育中给李白杜甫们更大的空间
  • 西方人认为李白就写月亮 杜甫是写大众的
  • 顶一下
    (30)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