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是否准确?

时间:2011-12-28 00:16来源:未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人民日报

时下,改革开放,东西方文化八面来风,新名词、新术语层出不穷。这对于解放思想,开拓眼界,激活思维,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究竟如何准确理解、抓住本质、指导实践,似乎尚注意不够。误读现象时有所见,影响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大发展大繁荣。试举两例以证之。

一是“文化创意”。我曾专门请教过多年在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曹意强教授,他极负责任地告诉我,英国学者提出这一概念,是有鉴于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张,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果说,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或许尚有法补救,那么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修复起来就更加困难。因此,有必要提醒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领导决策者,高度重视文化对于坚守人类独特的生存家园和精神家园的作用,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从而自觉加大对文化的投入,使“文化创意”之“意”中渗透美学、美育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之意识。这便是“文化创意”的本意。至于“文化创意产业”,当然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生长点,但我们这里有的地方却让它一味追求GDP,于是大大小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蜂拥而起。似乎只要一挂上这块牌子,就可以向当地政府要特殊政策“圈地”。譬如动漫,中国当然急需发展,但名正言顺地纳入“文化创意产业”,于是遍地开花,处处皆是。我真弄不明白是否中国真就需要如此之多的“动漫基地”?我去过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园”学习考察,老实说,有的就只一小块地盘在搞文化,大片土地在搞房地产。一位研究文化产业的教授幽默地对此下了个公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官员要政绩+商人要地皮+学者要课题。语言虽尖刻,但确发人深思!

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曹意强教授告诉我,这译文是否准确,尚可商讨。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原意,是当今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唤起一种对传统的民间的难以触摸的文化及其工艺流程加以保护、承传的自觉意识,以避免其在当代流失和失传。譬如,中国民间的剪纸艺术,且看那老艺人,几剪子下去,便成功一幅精妙绝伦的剪纸艺术品。这种原生原态的传统工艺制作流程,亟须保护承传。如今翻译为“非物质文化”,似欠准确,因为那人、那剪刀、那纸,明明都是物质!况且,在一些地方,又给“非物质文化”还加上“产业”,面对市场经济,于是借助电脑等现代化工艺手段将剪纸艺术大规模批量生产出来,摆在旅游点上出售——天呀,这完全与“保护”的初衷相悖,批量生产和市场化的结果反倒断送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传统工艺流程。这还不令人汗颜么!

上述“误读”的根源,在我看来,都应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找答案。是否真正树立了为人民、为子孙后代负责的正确的政绩观?是否真正树立了不久前仙逝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力倡的科学精神?是否真正树立了更早离我们而去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终其一生深刻总结出来的“文化自觉”意识?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保护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
  • “抢1元钱判4年”带来的反思
  • 反家庭暴力需要多方“齐出手”
  • “金钱豹出逃”不会每次都虚惊
  • 网络文学:“生意作品”不能没有“深意”
  • 张晓峰:怀揣“武侠梦”的“非遗”传承人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