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12月22日报道 日前,中科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金力课题组接连在美国《科学》杂志和《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上发表关于亚洲人群及汉族人群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新成果,记者就此专访了课题组主要成员。
中国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约占世界人口20%、中国人口90%。“就目前所知,汉族50%以上的基因源自仰韶文化”,中科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教授金力表示。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21年在河南三门峡渑池境内的仰韶村被发掘而得名。这个农耕文化以彩陶为著名标志物,持续时间大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迄今中国已发现数千处仰韶文化遗址,以陕西、河南等省为多。金力说,事实上早在仰韶文化之前,距今约三四万年的史前时代,汉族之祖都来自古老而遥远的非洲,他们“先跨过长江,再跨过黄河”,才形成后来的汉族人群。
不过,汉族人群并非如此“单纯”,而是比较典型的混合人群。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副研究员徐书华博士认为,汉族人群历史悠久,汉族形成是一个多民族群体接触、交流、联结的复杂过程。“几千年不同程度的隔离、融合和迁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不同地区汉族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人群遗传多样性或者说差异性,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分布特征”。
金力等人正与亚洲人类基因组研究领域的90多位科学家合作进行泛亚SNP计划,涉及中国、印度、印尼、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及中国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70多个代表人群,共采集全基因样本1700例,每例均“扫描”6万个基因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