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局廷的小说系列里,《上楼》是一部标志性作品,它表明作家在题材和风格上的成熟。郑局廷创作的题材都着眼于发展进程中中国基层的现实问题,注重营造矛盾和戏剧性冲突,但又不失细节的真实和现实依据,特别善于书写基层领导干部在上级、同级和群众等多方面力量造成的夹缝中左冲右突的情境。其情境之真实感、冲突之尖锐性、矛盾解决之复杂性,都有强烈的现实性指向。郑局廷的小说故事有这样的模式:基层干部遇到一桩棘手事件,矛盾和困难接踵而来,经过奋力周旋和艰苦斗争,最终困难得以解决。读者从中可以突出地感受到一种基层生存的智慧。《上楼》即是这样一部典型作品。
所谓上楼,是对农村城镇化、农民改变原来身份转为城镇居民的一种形象化描述,即农民在出让耕地之后,搬入城市楼房,开始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也就是说,他们要告别过去的农村生活,转入新的城镇化生活。这是中国当代城镇化加速发展、农业结构大幅调整、农民生活和观念急剧变化的历史性转折。这一历史变化的规模和深刻性即使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中都是前所未有的。《上楼》正着眼于这一历史背景,试图思考与回答农民为什么上楼、怎么上楼、上楼是如何发生发展的等等问题。
小说以夏家坮村民拆迁为线索。“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及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工业项目像雨后春笋一样在城郊周边倏地冒了出来,把工业园挤得满满当当,惟有夏家坮自成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都市里的村庄’”。办事处主任曹军祥出于热心,为孤岛夏家坮引来一个大项目,98户农民签订了搬迁“上楼”协议,项目落地后,村子的发展、农民的收益,无疑都能有较大的提高。然而,拆迁工作遇到了未曾预料的问题。养猪大户夏继承因不满拆迁赔偿,两次上访,给曹军祥造成了极大压力,拆迁迟迟不能展开。夏继承要求拆迁补偿的金额与投资评估公司评估的赔偿金额相差100万。精明的夏继承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暗中联络村民,建立攻守同盟,答应将未来得到的赔偿款分给他们,使拆迁阻力倍增。
深入细致地思考上访问题是《上楼》的重要主题,也是考验基层干部的智慧所在。即使在干群矛盾最激烈的时刻,身为办事处主任的曹军祥仍然能够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来看待问题。正如小说中的一段话:“我们的干部从来没有深层次地考虑过:老百姓会不会无缘无故上访?老百姓会不会平白无故去闹?”这段话也许是《上楼》的文眼。
小说展现办事处干部所面临的复杂矛盾及工作智慧,不靠说教,而完全靠细节、靠扎实的生活经验与基层工作阅历。作者身为基层干部,小说不可避免地呈现了官场内部的勾心斗角。凭形象工程和溜须拍马爬上来的王副县长等人,高高在上,主观臆断,否决了曹军祥等人提出的赔偿方案,不考虑拆迁农民的实际情况和利益,并且强行拆迁,差点导致突发性群体事件。小说在再现基层矛盾方面具有强烈的真实感。
小说还真实生动地描绘了基层干部承受的巨大家庭压力。曹军祥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党员干部,妻子生命垂危,需要做换肾手术,妻弟三番五次催促他以权谋利,为姐姐换取手术费,曹军祥却固守职业底线,多次拒绝,甚至导致二人反目。曹军祥所面临的处境是夹缝式的,防范上访、拆迁困难、赔偿谈判、县长掣肘、妻子换肾,这些困难对任何一个基层干部来说都不轻松。这当然是一个戏剧化的人生处境,然而又具有极大的现实感。近两年来,新闻报道的干部跳楼等自杀性事件表明,相当多的基层党员干部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上楼》再现了一种基层干部普遍存在着的、在上级、同级和群众等多方面力量构成的夹缝中生存的困境。最终,曹军祥以他的智慧取得了成功。他将自己应得的100万奖金充当了村民的拆迁补偿款,及时化解了一起群体暴力事件,体现了一种基层智慧。
无论在记录中国农村的转型,还是揭示突发性事件的前因后果,抑或展现基层干部的工作智慧上,《上楼》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戏剧性。它的现实感不是对生活简单的复制,而是高度戏剧化;它的戏剧化也没有向壁虚构之嫌,而是立足于作家本人扎实的生活体验。作为一位长期在基层工作的领导干部,郑局廷对基层情况相当熟悉,他以文学特有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发展中的中国基层的多种利益冲突和矛盾斗争,也向我们描绘了一批基层干部在夹缝中生存的智慧。这种智慧在作者的其他几部作品中同样有所体现,比如《国家投资》《弯道超越》。可以说,《上楼》的诞生,表明郑局廷的基层写作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风格和套路,臻于成熟。(师力斌)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