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接轨之路径何在?

时间:2012-01-09 17:53来源:光明网 作者:南方夜雨 点击: 载入中...
 

当前,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正在全国热火潮天践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如何打造经得起人民考验、时代考验、历史考验的精品力作,使作为文艺航母之文学如何走向世界,是摆在国人面前特别是文艺工作者一项重大的课题。

从近年来“诺奖”获奖作品的“含金量”上,也许从中能探寻到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接轨之规律。   

2009年,罗马尼亚裔德国女作家赫塔—穆勒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称其“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赫塔—穆勒以写作罗马尼亚裔的德国人在苏俄时代的遭遇著称,从记忆、梦与内心出发。赫塔—穆勒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给我们反思的是:用现代主义手法描写潜意识,关注人类普遍的重大精神领域问题,作品具有世界普遍意义。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由出生于秘鲁的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获得。其代表作是《绿房子》等。其获奖理由带给我们反思的是:文学介入政治,追求民主,这和20世纪法国伟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世界级作家萨特主张的文学必须介入政治和生活的伟大理念是相对一致的。

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其《路上的秘密》、《给生者与死者》等诗集内容重在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死亡、历史和自然等题材。其获奖理由带给我们反思的是:作品展示了真正文学大师的风范,丝毫无浮躁风、十年磨一箭创作风格,诗歌对黑暗现实的冷峻的洞察及隐喻和意象表现形式的运用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诺贝尔文学奖审美标准倾向:“对人类价值的终极关怀,对人类缺陷的深深忧虑,对人类生活的苦苦探究。”从1901年至今,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审美标准的坚守、与时俱进及严肃性,无疑是给了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世界带来了某些启迪。

研究表明,历届“诺奖”获奖作品的水平确实具备了世界级的水准。这些作品紧紧反映了世界普遍存在的根本问题,探索和挖掘了人类深处的灵魂,具备穿越时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艺术水平;从跨越时空来审视,这些作品真正代表了诺贝尔文学奖审美标准与时俱进的演变风格,划出了一条外国文学发展演变真正脉络和规律的轮廓。以包容的心态去研究这些作品,就有可能探求到中国文学作品和外国作品差距根本之所在,从而破确中国当代文学如何更好扬长避短与世界文学接轨的难题。诺贝尔文学奖,无疑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一条可行参考的研究路径。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网络文学:“生意作品”不能没有“深意”
  • 文化是与传统、现实相关的气质
  • “酉”与“鸡”相关联的奥秘
  • 寻找时代的质感与温度:现实主义回归荧屏了吗?
  • 海子,神话误读与寂寞的死
  • 二月河:没有一个历史时期可与今天的反腐相比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