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剧照
《潜伏》、《风声》等影视作品的热映,令很多观众对谍战员卧底的刺激活动产生浓厚兴趣。为此,世界知识出版社今年11月趁势推出的《卧底:解密“余则成”们的潜伏档案》一书,全方位梳理了国共两党时期,包括抗战时期的一些惊险刺激的卧底案例。
60多年前,在国共两党决定中国命运的长期角力中,蒋介石、白崇禧、胡宗南的身边,潜伏着中共的情报人员;新中国成立后,在隐秘战线上,曾发生过许多没有硝烟的战斗。但是,长期以来,情报人员的经历、作为及历史评介是讳莫如深的话题。而他们中的许多人,终其一生,始终不为人所知。
这是一种怎样的职业?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这是一群神秘的人。他们无处不在,胜利了不能宣扬,失败了无法解释。他们是最天才的演员,永远隐藏着自己的真实面孔。”《卧底》的腰封用语,相当形象地说出了“余则成”们的真实处境和隐蔽战线的工作特点。
本书着重选取那些在政治军事上造成了重大影响、发挥了“战略作用”的卧底人物——他们有中共派遣到国民党军政高位身边的潜伏人员,也有从国民党内部策反的国民党军界将领,还有那些在日伪斗争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国民党卧底高官与基层卧底特工的事迹等。本书史料扎实,并采用现场感的文学语言,讲故事的笔法,较细致地刻画了“谍报员”这一神秘人物的群像。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书的特点,现摘取一个章节,以飨读者。
插在日本人心脏上的尖刀
——平民特工詹长麟
1939年6月10日,晚上6点多钟,日本领事馆后门突然打开了,一个精悍的身影一闪而出,跨上一辆自行车后,消失在夜幕当中。
70多年后的一天,我在电视里见到了这位当年行色匆匆的精悍男子,当年精悍的身形已经变得佝偻。老人平静地接受央视《寻找英雄》栏目组的采访。老人一直平静地叙述着,言语中没有荣耀,也没有愤恨。当记者问道,被毒死的日本书记官与他私交还可以,问他后悔不后悔时,老人突然激动起来,用拐杖使劲戳着地大声叫道:“我是诚心诚意杀他们的!我是中国人啊,我要报仇呀!我要我的祖国呀!”
为写此文,我找来了《寻找英雄》栏目组结集出版的书《寻找英雄:抗日战争之民间调查》。当我听到“诚心诚意地杀人”的时候,血直往上涌。书中提到,采访结束后,老人让儿子文斌送给栏目组一个礼物,打开一层层细心包扎的草纸,竟是一个小铜塑:关公。詹文斌解释说,这是他父亲的守护神。
“酒里有毒!”
1939年6月10日,在初夏的金陵,半晚的城中还是人来人往,秦淮河依旧水波荡漾,人和城都在等待着那一弯下弦月爬上来,期待再过一个平静的夜。故都沦陷一年多了,对任何一个留下来的人来说,这一年多来实在太过血腥,太过残忍,连一个平静的夜都成为一种奢侈。
时针刚过七点,一阵刺耳的警笛声传出,大批的日本宪兵同伪警察一道将南京所有的城门关闭了,残损的街道上到处可以听到警犬的嚎叫,四处都有人被逮捕。究竟又怎么了?
原来,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馆出事了!
当日,日本总领官戒备森严,总领事堀公一设宴欢迎远道而来的日本外务省政务次长清水留三郎。清水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视察“维新政府”的建立工作,所以当晚到场的除了日军的一些高级将领,像“华中派遣军”司令官山田乙三中将等人之外,还有伪“维新政府”行政院院长梁鸿志和华北汉奸首领王克敏等人。“规格”之高,也是空前。
宴会上,觥筹交错,群魔乱舞。但刚酒过三巡,却突然有人意外倒地,只听到那人喊道:“酒里有毒!”此声之后,领馆内一片狼籍,叫喊声、呕吐声不绝于耳。有的人已不省人事;有的人正口吐白沫;有的人则脸色发青大叫着要捉拿凶犯……
日伪精心筹划的欢迎晚宴怎么就成了这样一副光景?那个从日本领馆后门跑出来的精悍的身影又是什么人?
两个中国人失踪
事发当场,堀公一就下令立刻封锁现场,以免下毒人脱逃。随后而来的日本宪兵队特高课课长藤冈就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食物上。经过检验后发现,所用的黄酒含有很强的毒质。
原来是一场毒酒案。
酒是专门在中华路上119号老万全酒家采购的。事发之后宪兵队就将老万全酒家包围起来。但纵使他们将酒店翻个底朝天,最后也毫无所获。
在长时间排查之后,日本人发现了两个可疑之人,他们是中国人,兄弟俩,在毒酒案发生后,双双失踪。一个是已经在南京领事馆内“老实”工作了五年的詹长麟,另一个是他的兄长詹长炳,也是日本领事馆的中国仆役。
詹长麟,亦叫詹长林。1913年生在南京一个贫苦普通的家庭,家里一直靠织缎子为生。詹长麟自幼聪明伶俐,15岁那年加入了国府警卫旅,任旅长兼南京警备司令俞济时[4]的勤务兵。1932年“一·二八”战争爆发后,国府警卫旅被编入88师,詹长麟随军开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这次经历和锻炼让他明白了什么是军人。而后因其母亲病重,回乡省亲,自此他便留在了南京的家中,日子过得平平淡淡,紧紧巴巴。
1934年4月的一天,詹长麟的父亲詹士良在鼓楼黄泥岗的“何家茶馆”喝茶,遇到了自己的朋友王明和,喝茶间,王明和对詹士良说:“日本总领事馆差一个仆人,我让我的儿子给你家儿子介绍一下吧。”
詹士良回到家中,把此事告诉了詹长麟、詹长炳(大詹长麟三岁)两兄弟,兄弟俩一听说为日本人做事,心里都不大愿意,最后父亲还是决定让詹长麟去,毕竟家里生活实在拮据。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