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作家:如纳粹不压迫苏联农民 德国可能改写历史

时间:2012-08-14 10:13来源:青年参考 作者:佚名 点击: 载入中...



二战德军




战斗力超群的纳粹德国军队为什么输掉了二战?在新著《战争风暴》中,历史作家安德鲁·罗伯茨试图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周详的答案。从太平洋到欧洲大陆,从热带丛林到无边大漠,罗伯茨寻访过许多当年的战场,对细节的独到掌控堪比娴熟于色彩水墨的艺术家。他的笔赋予了士兵和军官更多人性,对战斗场面的刻画同样如小说般扣人心弦。


本书的题名首先令人联想到纳粹德国的战略思想,他们想通过闪电式的胜利来解决所有政治和经济问题。在另一层意义上,该名称也是在与丘吉尔的一席话呼应——1940年6月4日,英国首相在下议院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讲,令英国民众“有信心走出战争的风暴”。的确,闪电战绝非风暴的结束,而是开始;躲过“闪电”的人会幸存下来,进而乘风扬帆向成功进发。纳粹德国之所以没打赢战争,是因为它拖得太久了;战争之所以如此漫长,部分原因则在于同盟国不放弃抵抗,更重要的是德国人的主要目标不具有实现的可能。


罗伯茨承认,如果战争单纯考虑军事而非政治因素,如果德国方面不出现失误,那么纳粹可能早就赢了。德国人在武器、经验、战术战略上都曾占上风,但当军事和政治结合到一起的时候,这种优势就被逐渐抵消。希特勒的战争目标是脱离实际的,从意识形态的层面来看也难以长久维持。最后,不仅犹太人等其他种族的百姓希望德国输掉,就算德国自家人也认为胜利无望。1939年战胜波兰和1940年击败法国都没用多长时间,让追随者以为希特勒真是个天才,但后者更大的妄想是攻占苏联,建成自己的种族大帝国。


全书还列举了纳粹军队的诸多失误。罗伯茨写道,“如果希特勒能推迟三年再发动战争,二战的结果可能大为不同;如果他不让英军在法国沦陷的时候成功地从敦刻尔克撤退;如果他发动日本夹击苏联;如果德军把土地还给苏联农民,不压迫他们做苦力,不强夺他们的粮食……如果所有这些“如果”都成真,德国仍有许多机会改写历史。


受类似观念影响的读者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染上了某种“反现实”倾向。如果我们认为,丘吉尔亲自出面阻止英国求和导致了战争的延长,那么同样可以含蓄地说,如果没有丘吉尔,和平恐怕早已降临。关键在于,对每个历史事实的剖析,都必须是基于特定时空下对人思想所及的内容作出的理性判断。略感遗憾的是,罗伯茨似乎只选取了英语文献资料,从而无法对希特勒及其党羽关心的东西加以令人信服的权衡。举例来说,德军不帮助苏联农民的原因在于他们发起的是一场种族主义战争,从未考虑对斯拉夫民族施以怀柔政策。


再比如,假如波兰在1939年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并入德国并与之共同进攻苏联,结果会怎样?倘若德波联手,能够肯定的是1941年的“东征”会更深入,日本也会实施牵制,迫使大批苏联红军留在远东。结果,德国就有机会占领莫斯科,自然也无所谓《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日不会分道扬镳,珍珠港事件甚至都不会发生。如此一来,二战的结果就是德、波、日三国对苏联的胜利,这完全是斯大林的噩梦。


不管外界怎样看,每个历史学家都爱好进行各种假设,其最大意义在于让我们不再把某些事情“想当然”。但平心而论,虽然这类假设很抓眼球,本书真正有意思的地方仍是某些传统特色——用学术的态度看待史料,从人性的角度描绘角色,让整本书闪耀着睿智的光芒。

 

关于作者:

 

安德鲁·罗伯茨1963年出生在英国伦敦,拥有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目前是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的会员。他的职业生涯初期在金融行业度过,后成为高产的历史作家,代表作有《卓越的邱吉尔团队》(EminentChurchillians,1994)、《拿破仑与惠灵顿》(NapoleonandWellington,2001)、《掌控者与指挥官》(MastersandCommanders,2008)、《战争的艺术》(TheArtofWar,2009)等,同时还是《华尔街日报》的特约撰稿人。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