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24孝更契合老龄时代?肖复兴:凸显口号化弊端

时间:2012-08-27 16:03来源:济南日报 作者:李雪萌 点击: 载入中...

点击进入下一页

点击进入下一页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

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如果这些你都能做到,那么就称得上是当代“孝子”。
 

发布新“24孝”标准并不突然,今年6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来审议,修订草案中新增一条“常回家看看”,就曾引起社会巨大关注和争论。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流传数百年的“24孝”故事正是中国孝文化的集中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对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4孝”,人们也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争议。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表示,新“24孝”行动标准与旧“24孝”形成对比,就是想告诉大家,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
 

据称,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15个一二线城市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开始展开公众教育活动,宣传新“24孝”,活动将持续到2013年年底。
 

孝,是我国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它一直是我们的祖先极力提倡而推崇的,即使是在反封建口号提出了100多年的今天,我们还为之津津乐道,还在寻找“孝”之根源,制定“孝”之标准。作为延传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孝”有其自身的内涵,同时形成了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如《孝经》,再如《二十四孝图》。
 

现代人对于“24孝”的评价,大多数人最为熟悉的恐怕是鲁迅先生的杂文《二十四孝图》。鲁迅认为“24孝故事”是封建遗留的糟粕,认为这些故事等于“最黑暗的咒文”,不仅不能劝人孝顺,反而令人“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尤其是对“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则故事,认为是对孩子的侮辱,而且“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
 

同时,也有人认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准则不应该完全抛弃,孝道作为维系和促进以家庭为细胞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仍然应该发扬光大。这也是今天有关方面推出并大力推广、宣传新“24孝”的愿望与目的。

 

从郭居敬到陈少梅再到新时期,“24孝”已走过了600多年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24孝”的故事成为系列最初起源于元代,出自学者郭居敬编录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该诗选由历代24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结集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又称《二十四孝图》,其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郭居敬所列孝子榜样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从时间上看,有虞、周、汉、魏、晋、唐、宋;从层次地位上看,有帝王、大夫、书生、百姓;从年龄上看,有老者、成人、儿童;从内容上看,有至贫孝亲的、有危难救亲的、有显贵孝亲的。由于故事性强,经常被用作儿童启蒙的读物。其中,“啮指痛心”、“卧冰求鲤”、“孝感动天”等故事脍炙人口。“24孝”在民间流传十分广泛。以后又有人刊行《女二十四孝图》等,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多年的流传过程中,“24孝”故事产生了不同的版本。甘肃境内清理发掘的宋金时期的墓葬中就有砖雕或彩绘的“24孝”人物故事,计30个。敦煌遗书中的各类孝子传、孝子变文中有关孝子的事迹也很多。
 

历代文人、艺人也多以“24孝故事”为题材进行创作。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单就绘画来说,就有清代王素绘的《二十四孝图册》和已故国画大师陈少梅的《二十四孝图》等最广为人知。民国时期还曾出版“24孝故事”邮票。

 

中国孝道故事远播国外,欧美国家也有自己的独特“孝道”
 


 

作为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孝道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因此受到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普遍都推崇孝道,24孝的故事也都有所传播。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日本。
 

日本的《御伽草子集》收录了《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尽管有些故事的情节不同,但与原作采用了相同的人物。二者形式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御伽草子集》中二十四孝的故事后面有尊崇孝道、宣传孝道的句子。也就是说在故事之外,更强调孝道在当下的实行。此外,日本还有两种古代抄本《孝子传》。
 

而早在元末郭居敬版《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出版后不久,邻邦朝鲜就推出了高丽版《孝行录》。其人物故事几乎完全脱胎于中国的“24孝”。
 

在同样受中国文化影响明显的东南亚国家,都有自己的孝子故事,如“目连救母”等等。这些故事都是在为孝子立传,其道德伦理基础与中国的“24孝”如出一辙。
 

欧美国家的文化传统与东方文化有较大差距,较少提到“忠”“孝”的概念。但现代西方心理学家,以心理学的科学论点,同样强调了孝敬父母对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德国心理学家海灵格就认为,一个人要想生活的幸福,就一定要与其家族系统产生良好的链接,而链接的关键,就在于其对于自己父母的接受程度。而从他们流传已久的“母亲节”、“父亲节”,也可以看出他们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与尊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孝道故事颇有争议

 

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却普遍对24孝故事加以批评反对,甚至有人提出“24孝尽糟粕”的观点。《孝经》曾经在传统典籍中占有重要位置,一度有“《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的说法。然而到了近代,学术界或者一些著名的学者,对于《孝经》的评价却一直很低。在“十三经”里头,对于《孝经》的评价恐怕是最低的。有的学者干脆说,《孝经》花半个小时看看就够了。这在老一辈学者对待经典的态度当中,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特例。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